杨锴
【摘 要】黎族女性文身背后的涵义诸多,本文以图腾崇拜作为研究对象来对黎族女性文身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界定。
【关键词】文身;黎族女性;生殖;图腾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290-01
海南的少数民族黎族,被誉为“文身民族”。在建国以前,岛上女性多文身,其文身的意义与现如今潮流化的含义有所区别,没有自我彰显和寻求与众不同的“浮世表象”,更多的是在“诉求”和“追寻”某种信仰。
有关海南黎族文身的记载要追溯到西周时期,《礼记·王制》卷十二载:“南方日蛮,雕题交趾。”在《汉书·严助转》亦有所记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对文面过程及意义的记录很详细。其文称:“绣面乃其吉礼,女年将及笄,置酒会亲属,女伴身施针笔,涅为极细虫蛾花卉,而以淡粟纹偏其馀地,谓之绣面女。婢则否。”
文身民族中,男女都存在文身现象。假如文身作为文身民族普遍存在的行为,那究竟是从男性始,还是从女性始;其背后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类学家理查德·B·李在对原始社会饮食结构进行调查中有可能说明一些问题,原始部族的妇女采集的植物食物在数量上占了主要部分,男人所猎取的肉类食物才占20%到25%,也就是说原始时期的女性在一定程度担任了养家糊口的主要角色。此外台湾高山族中的泰雅人有鲸面、文身的风俗,在其部族中流传一句话:“太初只有女人文面”,而“太初”在道家哲学中代表无形无质,是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就此笔者推断在文身时间上女性有可能要比男性早,更加具有历史性。
黎族女性文身在的部位主要是对面部、手臂、脚及腿部等地方,构成方式由直线、斜线、弧线、园、点状交织而成。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黎族文身者大约有千余人。随着民族不断融合交流,这种黎族特有的妇女文身如今已经很少看到了,且文身女性的年龄都达70岁以上,黎族文身文化终将会成为历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黎族妇女文身意义何在
现存黎族女性文身又以海南省昌江县七叉镇重合村最具有代表性,重合村属于美孚方言区,美孚方言黎族女性文身部位相比其他方言区文身女性是最多的,文身式样相比其他方言区而言较为复杂,在面部、颈到胸部、手臂和手背、小腿前后部以及脚背均有文身纹样。据黎族多位符姓阿婆告知,以前黎族妇女在世不文身者,成年后也难于出嫁,死后祖先不认,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黎族人认为女人死后都要回到娘家的祖先身边,如果没有明确的祖传文身标记,将难以让祖先认领。不能进入祖先的群体,意味着成为孤魂野鬼。
而关于黎族文身意义众说纷纭,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大致为:躲避猛兽说法、祖先不识说、逃避权贵和俘虏说、贵贱等级说、生殖崇拜和图腾说等。其中生殖崇拜和图腾说在笔者看来比较有根据。在黎族文身图案中,出现最多的是一种类蛙的纹饰,多文于妇女的脸部,以三角形和菱形框架交织网状于口。在笔者走访的海南省昌江县七叉镇各个黎族村落,均发现类蛙状图案的大皮鼓、类蛙状的纹饰或许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黎族先民对女性生殖的文化遗存。蛙是多子动物,腹部鼓胀肥大,体态颇像孕妇,产卵数量巨大,具有较强的生育能力。黎族先辈引发联想试崇拜,蛙因其产卵量大,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蛙的形象相比其他生物,从视觉感出发,与孕妇肢体更加相似。黎族人崇拜蛙图腾,希望借助超自然的能力,将这种旺盛的繁衍能力移植到自己身上。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蛙图腾有着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表现十分鲜明。
黎族人的图腾崇拜源于对生命力的原始崇拜,随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生也进入的繁盛期。笔者在重合村调查后得知,黎族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相信某一类动植物与本血缘有着感应关系,把自己崇拜的图腾形象刻画在自己身体的皮肤上,作为特殊的标志,人通过文身的方法使自己所崇拜的图腾神灵常附于自身,而受到其庇护。原始先民无法科学解释男女阴阳交合孕育新生命的原理,认为其中必有神力存在,所以加以崇拜。特别是原始混沌的思维和传统神话的影响,给生殖和生命蒙上一层神秘而神圣的色彩。先民由此得以启示,将生殖繁衍的自然行为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生存意识,并由此推断出“天地”、“阴阳”等思想观念,朴素地解释了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客观规律。
二、结语
生存繁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民间美术的主题内涵。“阴阳相和,化为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是人类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哲学升华,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绍先,欧阳洁.黎族女性文化专题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
[2]蒋炳钊主编.百越文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9.
[3]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 锴,2015年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视觉传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