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
摘 要:随着国家推广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后,水利工程成为改善京津冀地区环境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京津冀地区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京津冀地区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生态化建设
目前京津冀地区水利格局的主要特征,就是将京津冀划分为“三区一带”、完善水资源养蓄用治功能。“三区一带”是根据各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问题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中东部平原区和东部沿海带。这一规划是水利部为充分发挥水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约束引导与支撑保障作用,着力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切实提高区域水安全保障程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编制的。
1 水利工程对京津冀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
2 生态化建设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
2.1 防洪工程规划应注重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2.2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
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建议在堤线布置原则中,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
2.3 河流断面设计
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 岸坡防护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 景观建设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就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2.6 工程施工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
2.7 工程管理
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京津冀地区工业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郊保护地规模迅速增大,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河道规划治理后,对保护城市城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以及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治理段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致于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收稿: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