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述涛
一、今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评析
(一)试题评价
1.依标依纲,体现公正。生物试题的题型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都符合新课程理念和《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纲)的要求,能够兼顾我区考生目前使用的两个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体现了高考的公正、公平原则。
2.结构合理,稳中求新。试题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难度比例恰当,区分度较好,与去年相比平稳中有创新。今年的全国Ⅲ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将需要一定思维能力的遗传题放在了后面,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选择题中还出现了组合题、实验题、遗传题,非选择题中有8处生成性简答题,试题在整体稳定中体现出一定的新意。
3.选材严谨,内容科学,体现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与去年试题材料中多数用X、Y或甲、乙来代替生物或物质名称不同,今年的试题材料多数来源于教材,图文匹配,“平易近人”,让考生有亲切感。传统谚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得到创新性发展。题干文字叙述简洁而严谨,信息呈现直观明了,设问指向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读题障碍,在保证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同时,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4.注重基础,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多角度灵活考查能力是本卷的一大特色。重点考查考纲要求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且考查有梯度,基础性与选拔性相结合,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体现了“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
5.答案及评分参考叙述简洁、科学严谨,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兼顾了答案的唯一性和开放性。
总之,今年的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是一套开放灵活、平稳创新的好题,对中学生物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
1.渗透学科思想,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对理性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体现了即将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理性思维、实验探究、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了“立德树人”目标,体现了高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
理性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诸多思维形式,是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强调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如选择题第1题有关细胞膜的考查,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细胞膜的组成成份、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分泌蛋白与膜结构的关系,考生可根据所学生物知识直接做出判断,体现了对考生直觉思维的考查;第6题以亲本杂交时F1性状及F2性状的数量关系为切入点,呈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考生可通过F1测交实验的性状分离比推导出此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题体现了对理性思维中逻辑推理的考查。
试题通过考查考生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等来体现对考生核心素养中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如第29题,以测定光合速率为实验目的得出了一组实验数据,数据中包含了湿度和温度两个实验变量,考生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处理和计算后才能正确作答。
此外,整卷生物试题从对生命系统结构层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考查入手,再延续到对生命的个体、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的考查,体现了生命系统层层递进的学科思想。
2.知识涵盖广泛,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涵盖了考纲要求的必修模块中“细胞的结构”等11个主题、选修模块中“微生物的利用”1个主题(选修1)和“基因工程”1个主题(选修3),共13个主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细胞、遗传定律、变异、育种、生长素、动物激素、人体稳态、群落和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基因工程等共19个考点,点多面广,能够全面检测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从结构上看,试卷对生物知识的考查呈现出分层推进的特征,依次为基础知识、章节综合知识、模块综合知识,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做到了对主干知识多角度、多题型的灵活考查。如对模块3中“内环境与稳态”的考查分数高达35分,占全卷生物试题总分的38.8%;对核心知识遗传与变异、调节与稳态、生态知识的考查分数分别为21分、21分、14分,合起来占全卷生物试题总分的比例为62.2%。
试题紧扣教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第31题直接改编自必修3中第91页的问题“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试题对主干知识考查的形式多样,且立意新颖。如第3、30题都是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内容:第3题用选择题的直观信息呈现,考生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做出准确判断;第30题用曲线图和文字表述同时呈现,考生须对曲线图进行准确分析后方能完善题目中的文字表述。第6、32题都是对遗传变异内容的考查,但第6题考查假说—演绎法的应用,第30题考查推理和建构模型的应用。
3.突出生物学科实验特色,选材多样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核心知识的来源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变化和遗传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到的。今年的试题强调了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对实验变量的分析,突出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本卷中,有4道题目属于对实验的直接考查,选材灵活多样,分值合计35分,在试题总分中占比为38.9%:第2题是一个实验方法、原理为题材的组合题,目的是让考生对模块知识进行整合,对不同实验的方法、原理进行比较归纳后作答;第3题是以创新的模式图形表示植物激素实验结果,考查考生对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的掌握程度;第29题以光合作用强度为题材,以数据表格呈现实验结果,让考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选考题第40题的选材是选修3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内容的插图,课本仅有一个模式图,而试题将其演变成三个不同的模式图,给考生呈现出一个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过程。此外,关于试题选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如第6、32题,表面上看是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际是呈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4.试题稳中求变,在实践中发展
与去年的全国Ⅱ卷相比,今年的全国Ⅲ卷在试卷结构上依然沿用“6+4+2”模式,保持了新课标卷的结构稳定性。选择题增加了组合题和图形题,改变了模块知识的顺序,将遗传题放在了第6题的位置;必考题一改以往的实验题、遗传题、生理题和生态题的顺序,也将需要推理运算的遗传题放在了最后。以上改变有利于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解题,既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也帮助考生实现了分数最大化。选择题仍然以信息直接呈现形式为主,但组合题型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组合题型对考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要求很高,这也说明试题命制正在向知识综合性较强的方向发展。材料题第5、30、39题的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简洁易懂。尤其第30题,该题给出了“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的知识,虽然新课程教材中已经没有了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但题目中的这个知识点反映了与人体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一个生理过程,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生命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关注,一般考生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辅助以曲线分析便可较快作答。
5.能力要求多样,强调逻辑推理能力
考纲提出了四大能力要求,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其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知识理解、思维探究和获取信息三种能力的集合,有较好的区分度,可以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全国Ⅲ卷中的生物试题体现为四大能力的梯度考查,即识记、判断、实验、推理运算分层推进,侧重对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如第39题,题目虽来源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纯化大肠杆菌的实验,但同时考查了考生在培养、稀释和提纯方面的实验能力。此题最大的创新点在于,课本中并没有纯化乳酸菌这个实验,需要考生对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这一章的知识进行整合,正确获取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并推理分析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由此可见,该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又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第32题表面看是考查育种知识,实际考查逻辑推理运算能力。全卷试题能力考查分层明显,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原理和概念的使用是否准确、思维是否严谨以及表达是否完整。
二、2017年高考生物学科备考建议
(一)教师在研习考纲的同时,要注意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对研究
考纲是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它告诉我们高考考什么内容,知识分布的主题和考点具体怎样。不同版本的教辅资料往往也会在章节的最前面罗列出该部分内容的考纲要求,但这些资料中所说的考纲往往来自上一个年度,未能做到及时更新,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以当年颁发的考纲为准。广西目前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从教学内容上总体来说区别不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落实同一知识点时所采用的材料、方式和方法有别,而且例题、练习完全不同。命题者在出题时会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特色,取材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所以高三教师应多角度比较各个版本教材的异同,分阶段细化学习考纲中所罗列的考试内容。
(二)重视对考试说明和历年真题的纵向研究,并从历年考生的答题得失中寻找指导下届考生复习备考的方向和细节
考试说明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招生考试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在考纲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对考纲的细化和补充,其中所附的例题甚至可以明确“告诉”我们,高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所以,相对来说,考试说明比考纲更具针对性。虽然每年的考试说明往往只是修改几个字或者变动了一些例题,但我们在备考时依然要对这些变动予以充分重视,充分挖掘变动中隐含的信息。今年考纲与考试说明同去年相比,内容上没有大的改变,但考试说明在例题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所选例题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层级更高。
除了对比研究历年考试说明,教师还要注意整理研究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及地方卷中的优质试题,优先选择全国卷,其次才是地方卷。高考真题的最大优势是质量高。对比分析去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理综生物试题第30题关于甲状腺激素的考查与今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第30题关于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考查,可以发现:从学科思想角度看,两题所考查的都是个体层次上的生理知识;从模块角度看,两题所考查的都是必修3人体稳态的内容;从能力角度看,去年侧重考查的是识记和知识应用能力,属于章节内知识的整合,而今年侧重考查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更注重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两题对个体生理知识的考查都是以动物激素知识为载体的,只是能力立意不同,今年对能力考查的要求较高。鉴于此,各校在备考时应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对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按学科层次、知识模块和考查能力进行列表分析,并通过对比历年高考真题的知识考点与能力考点,总结高考的命题规律及试题特点,对主干知识与重点考查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此外,教师还应认真研究历年考生在答题中的得失,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面对考前的“题海”。以去年全国Ⅱ卷理综生物试题第30题为例,当年我区考生在该题的平均得分为4.405 7分,其中,满分315人,0分20 986人,难度为0.489 5。学生得分曲线如下图:
从上图曲线可以看出,学生得分集中在2、5、8分,这说明学生遗漏答案的情况较多。通过对典型答题错误的分析,我们知道:多数学生对激素的分级调节记忆不牢,不知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腺体;对甲状腺激素功能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正确作答;科学性术语写错,如“新陈代谢”写成“新尘(沉、呈、旧等)代谢”“心(兴、薪、生等)代谢、下企脑、丘体、垂脑”等。鉴于此,老师们在复习这一块知识内容时,要重视指导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随堂记忆,同时在反馈练习中要及时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效果。激素的分级调节属于模型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相关的激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激素调节的知识。而在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行研读,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相关生活实例的理解。
(三)对非选择题要加强生成性答题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今年的全国Ⅲ卷生物试题要求考生侧重对材料进行分析、联想、应用、概括,而从考生和考生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许多考生在做题时往往已经掌握了所该选用的知识点,只是因为思维阻滞而无从下笔。下面是今年非选择题中的必考题各题的得分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得分率最低的是第30题。本题赋分为9分,考生平均得分为2.761 4分;该题难度为0.306 8,区分度为0.324 3,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考生得分集中在2分、4分,这说明考生不会回答这种生成性简答题。考生的典型错误集中在分析产生的生理原因时答题不全面,如第30(1)题,考生很容易判断出正常人在饥饿与进食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比值升高,但在总结原因时,却不能对两个生理过程同时进行分析比较,特别是忽略了进食后两种激素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该题的典型错误如下:
再如第30(2)题,考生因从题图中获取的信息不够,没能据图分析出葡萄糖溶液不仅可以降低酮体浓度,还可以维持pH值,所以便出现了如下答题错误:
原因类生成性简答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已知条件下分析个体生理变化或物质相关功能的能力,一般的答题模式为:条件→现象→结果。如第30(1)题第一种情况已知条件是饥饿,现象是血糖浓度较低,结果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第二种情况的已知条件是进食后,现象是血糖浓度较高,结果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综合以上两种情况,组织答题语言如下:正常人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会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在进食后则相反。
解答此类问题,通常我们可以依照如下五步进行分析:第一步,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提炼,找出核心考点,也就是明确“问的是什么”;第二步,从核心问题出发,找出条件;第三步,与所学知识关联,明确生理现象;第四步,根据有关理论知识,说明此现象下的生理变化结果;第五步,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和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问题的答案。方法看上去简单,但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专项训练。
(四)在训练中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层级和学科素养
实验和探究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学科核心能力之一,也是考试区分度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学生加强实验能力的训练,确保学生能独立完成考试说明中所罗列的全部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发现史中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核”,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下图为我区考生在今年高考中选择题1~6题的错误率直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今年我区考生在这几道题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6题遗传题。联想到考生在必考题第32题遗传题中得分率仅有0.444 7这个事实,可以清楚地知道,遗传题对我区考生来说应该是最难的题目。如第6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题眼是“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本意是要考生通过测交突破,判断测交性状分离比为1∶3,从而得出该过程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第32题赋分12分,考生平均得分5.336 7分。本题表面上是考查遗传育种,实际考查的是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考生的错误集中体现在“若子一代为Aa,则最早分离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在第几代”的判断上,其错误的原因可能是:考生在进行遗传推理时,没有运用遗传图解进行分析。其实,我们在解决遗传问题时,应该养成用遗传图解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即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用基因型构建遗传图解去分析相关子代的性状,学会推理和运算。复习遗传内容时,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不仅要注重基础,让学生学会规范的遗传图解的写法,还要注重让学生熟练运用简化的遗传图解和孟德尔定律去分析、推理生物遗传现象和基因传递规律,同时对学生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专项训练,力求其可以精确、科学地表述相关过程。学生不仅应该学会运用假说—演绎法解决问题,还应学会运用遗传图解和系谱图来构建答题平台。教师在复习教学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要注重具体化和分层化,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由识记、判断、实验到推理运算,从而达到用知识做载体来提升能力层级的目的。
(五)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复习备考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复习,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梳理和归纳相关的学科知识。对章节内的知识和不同章节的知识,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记录,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不同知识模块的实验和科学发展史,则可以由教师主导,带着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完整的认知,同时方便记忆。如对细胞知识的梳理,应该从外到内,即从细胞膜到细胞质、细胞核(物质组成),从细胞的结构(结构特点)到功能等。
二是指导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回归课本,精研课本核心知识。我们倡导学生把书读“厚”,但对多数学生来说,阅读生物课本是件枯燥的事,大家都不愿意按部就班地照章阅读,为此,我们可以变通一下,让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或者出现差错时回归课本寻找答案,即便有些练习题是有参考答案的,也尽量不要急着去看答案和解析过程,而是先回到课本中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出答案。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回归课本,熟悉核心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为高效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指导学生科学使用教辅读物。教辅读物中通常有一些“知识归纳”,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重点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来阅读和讨论这些“知识归纳”,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但是,教辅中也有一些不够严谨的题目、内容挖掘过深的题目甚至是错题,教师应该及时发现教辅中的以上问题并指导学生予以删除;当一些题目的参考答案与教材发生矛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教材为主作答,而不是以教辅书中的“参考答案”为准。
四是指导学生分类收集和定期整理复习资料。在高三复习阶段,练习题、测试题、考试题、专题知识等复习资料很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定期整理和翻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追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所有的“教”的努力,归根结底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独立学习,是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新问题。高考试题中,纯知识识记正在全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基础知识的多面呈现和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生后续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新高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