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娟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我国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比较分析
徐娟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从发文数量、引用率、社会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四个角度,分析对比了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在1981-2013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发表论文数呈指数型增长,引用率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逐步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决策影响力稳步提升;与美国等科研强国相比,无论在数量、引用率还是影响力上,仍有很大差距,但与“金砖国家”相比,各项指标位居前列。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下,我国高校应加强前瞻性和基础性问题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一批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
科研竞争力;发文数量;引用率;社会影响力;决策影响力;智库;一流大学
科教兴国是我国基本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明了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总体指导方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如何界定是当前的重大学术和现实问题之一。高校科研水平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而科研竞争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诸如重要性、原创性、严谨性、科学影响力等各项指标[1]。
目前关于科研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来源、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首先,数据来源方面,InCites数据库综合了各种计量指标和30年来各学科各年度的国际标杆数据,新增了一些ESI和JCR中没有的基于全球、国家/地区、学科平均水平的定标比超分析和评价指标,因此能够较为全面和客观地评价一个机构的科研影响力[2]。其次,就评价指标来说,科研产出的数量仅仅是反映科研实力的一个侧面,在我国,科研质量的高低越来越受政府、高校、学者所重视。通过相对影响力指标可以很好地衡量某高校的论文在全球持续的影响力[3]。科研创新力是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单位或学科富有朝气的原动力。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应该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这四个部分构成[4]。最后,作为影响因素,高校科研能力除了与科研生产力、影响力等因素有关,还受到科研静态能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队伍、科研基地、科技知识深度、广度及图书情报资料、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和科研环境[5]。近年来,运用InCites数据库进行文献统计分析的研究逐渐增多。从研究角度看,目前运用InCites的分析领域涉及了科研的国际合作[6],不同学科的科研绩效评价及国际影响力[7-10],学校间科研评价、地区间和国际科研竞争力评价[11]等问题。研究方法上侧重对InCites与其他文献计量工具的比较分析和与F1000、ESI、Spotlight、引用动机分析、同行评议及其他文献计量工具和方法相结合进行的科研评价研究[12-18]。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的实施需要系统地对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并没有达到这一目的,比较范围较窄。因此,本文将采取更为广泛的比较样本,对美、英、法、日、德等科研强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国家相比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和同科研强国相比寻找差距,对于我国高校国际科研竞争力的提升同样重要,因此文中增加了“金砖国家”对比分析组。其次,历年科研水平的发展状况和今后的趋势判断对于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方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增加了走势分析等内容。最后,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是衡量高校综合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在评价指标中对此进行了突出强调。
一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发表的论文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国的科研产出绩效,可以从不同层面展现一国知识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水平。近年来,我国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发表论文数量增加很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步提高。在未来,我国高校科研的竞争力是最有望出现快速提升的领域之一。这里采用Web of Science的两个主要数据库InCites①和ESI②对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走势进行统计分析。
2.1发文数量
发文数量反映了一国科研的总体实力。1981-2013年③,我国共有1579146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简称WOS)数据库收录,其中2013年发文219281篇,同比增加16.8%。如图1所示,1981-2013年我国发文数量呈近似指数型增长,特别是2010年以来每年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可见,单纯从数量上来说,过去的30年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论文生产国,截至2013年,占世界发文量的比重超过15%。
图1 我国近30年WOS论文发表数及占全球总量的百分比数据来源:据WOS数据库(http://www.webofknowledge. com/)和InCites数据库(http://InCites.isiknowledge.com/)计算。
2.2论文引用率
没有任何可以量化论文质量的方法,因此需要一个以引文为基础指标的文献计量办法来测量论文质量[19],最简单的指标是论文的被引次数[20-21],Kronman,Wadskog(2007)和Vinkler(2010)的文献中给出了该指标概述[22-23]。考虑到引用率的高峰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2-4年[5],以及消除偶然波动因素的影响,这里采取5年一组的统计方式。如图2所示,我国论文总被引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85-1995年的停滞阶段、1996-200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和2000-2013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增速27.8%)。2008-2013年总被引平均数为376万次,同比增长21%,我国科研论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认可。同时,我国论文引用率④也一直稳步上升,近五年,论文引用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9%,2013年的引用率为63.12%,同比提升1.2%。论文发表总量的快速增加必然带来引用频次的增加,而引用率说明论文的相对引用情况,以此反映的论文质量情况更加客观。
图2 近30年我国WOS总被引次数和引用率数据来源:据WOS数据库(http://www.webofknowledge. com/)和InCites数据库(http://InCites.isiknowledge.com/)计算。
2.3社会影响力
图3显示了我国论文的相对影响力⑤,从中可见与世界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1981-2000年,相对影响力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提升速度十分缓慢;2000年之后,虽然上升速度显著加快,1996-2000年平均达到0.85,但作为发文大国,相对影响力却仍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反映了数量与影响力的严重不匹配。其次,一国在《科学》和《自然》杂志这两种世界顶级影响力的杂志上的发文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国学术成果的最高水平和相应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458篇,位居亚洲第一;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2000年分别仅为149篇和6篇。同样,如图4所示,我国在《科学》杂志上的发文量也迅速增加,2008年之前的发表数量在30篇上下波动,2008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13年达98篇,增幅超过三倍。以上表明我国的科研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显著。
2.4决策影响力
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越来越以包括大学在内的专家智库为支撑,科研成果特别是智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竞争力的重要尺度。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我国于2010年和2011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0-2020年)》,以及最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均指出高校要重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2013年我国拥有智库的数量为429个,排名仅次于美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进入全球100个顶级智库名单,且名次逐年提升。除这些官方机构外,我国智库中依托大学的各类研究中心、政策中心的数量和影响力也在逐年提高。
图3 我国WOS论文相对世界影响力数据来源:据WOS数据库(http://www.webofknowledge. com/)和InCites数据库(http://InCites.isiknowledge.com/)计算。
图4 我国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数据来源:据WOS数据库(http://www.webofknowledge. com/)计算。
通过2000-2013年WOS数据库资料,分别统计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科研强国以及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发表论文数量、论文引用率、高被引、相对影响力等指标。通过比较,发现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差距和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科研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的建设。
3.1发文数量比较分析
如表1所示,2013年我国发文数量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次是英、德、日、法。我国论文数量从2000年30027篇激增到2013年的219281篇,共增长了7.3倍。同一时期,美国论文数量从269415篇增加到378625篇,增长1.4倍;英、德、法、日的论文增长速度则近乎停滞,其中英国和德国的论文总量和增长速度非常接近;我国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超过法、英、德、日,并且差距逐步拉大。虽然从发文增速上看我国领先于美国,但从总量上看仍有很大差距,足见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之间的差距。
在“金砖国家”中,2000年各国的论文发表数量相差不大,之后的13年中国论文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是遥遥领先的。其他“金砖国家”中,印度论文发表数量和增长率均超过其他国家,2013年发文量为51660篇。俄罗斯2000-2013年的论文发表数量近乎停滞甚至下滑,从第二位迅速跌到了倒数第二位,相比2000年,2013年仅增加了1471篇。南非论文数量在“金砖国家”中是最低的,一直保持低速低位增长。综上,在论文发表总量上,我国仅次于美国领先于其他科研强国和“金砖国家”,论文增长速度上是所有国家中最快的,可见我国高校科研在数量规模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竞争优势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表1 论文发表数量国际比较
3.2论文引用率比较分析
如表2所示,2000-2013年美国的论文引用频次依然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与美国引文数量之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00年中国的论文引用频次仅为151141次,同年美国的引文数量高达7598812次,是中国的50倍,2013年该差距缩小到了3.7倍。2010年中国论文引用频次超过了法国和日本,2013年超过德国并与英国接近,这与近年来我国论文发表数量迅速增长有关。从表3可以看到,2000-2013年各国论文引用率均呈增长趋势,美、英、德三国从2000年的60%左右提高到2013年70%以上,法国和日本也从2000年的接近60%提高到2013年的70%左右。我国论文引用率经过13年的快速增长,增加了24个百分点至63%,但与其他科研强国相比仍有近十个点的差距。与“金砖国家”相比,我国论文引用频次呈现了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的趋势。2000年虽然俄罗斯论文被引频次位居“金砖国家”之首,但“金砖国家”之间相差并不明显;2013年中国论文被引频次超过印度4倍。从论文引用率来看,2000-2013年俄罗斯引用率从36.63%上升至49.73%,但各年均低于其他国家;2013年中国、南非、印度的论文引用率位居前三,分别为63.12%、62.22%、61.11%,南非的情况反映了该国发文数量较小但质量水平较高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论文引用率2000-2013年的进步速度十分显著,特别是2010年以来的各年增速均超过了中国。
从论文引用情况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水平处在世界第一梯队,其中美国论文引用频次和引用率均位居第一。“金砖国家”中,我国引用率最高为63.12%,但与南非、印度、巴西引用率相差不大,俄罗斯最低,仅为49.73%。虽然近年来我国论文引用频次和引用率均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表明我国论文的质量优势明显不如数量,发表的论文在质量上竞争优势不足,亟待进一步提升。
表2 论文被引频次国际比较
表3 论文引用率国际比较
3.3社会影响力比较分析
表4清晰地提示我们,2000-2013年美国的相对影响力始终保持在1.44和1.45的水平,上下浮动不大,稳居世界第一,充分反映了该国稳定雄厚的科研实力。英国该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直到2013年与美国持平。德国和法国,其相对指标均有所提升,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相对影响力指标增长较慢,于2009年才超过世界平均值。与以上国家相比,我国相对影响力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0-2013年虽然提升较快,从2000年的0.36增加到2013年的0.85,但与美、英、德、法、日等国差距仍十分明显。“金砖国家”的相对影响力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南非(0.93),其次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紧随其后,最低的是俄罗斯(0.54)。从增长情况来看,中国和南非增长较快,其次是印度,俄罗斯增长最为缓慢。
表4 相对影响力国际比较
从图5可以看出,中国2013年的高被引数⑦为12279篇,远远低于美国的62226篇,也低于英国的18360篇和德国的15324篇,但高于同期法国的10698篇和日本的6316篇。纵观“金砖国家”,中国高被引数位居第一,其后是印度2067篇,巴西1476篇,俄罗斯1208篇,南非仅925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3.4决策影响力比较分析
各国智库总数比较数据如图6所示。2013年,全球智库总数为6826家,比2012年增加了223家。中国智库数量429个,次于美国的1823个,居全球第二,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分别为第3、第5、第6和第11位,印度以269个排名第4,俄罗斯以122个排在第7位,南非和巴西分别以86个和82个排在第11和第13位。可见“金砖国家”普遍重视本国智库的发展。在美国,专门从事经济与防务安全问题研究的智库涵盖了政府内部、科研机构、大学及民间等多个层次。其中有75%的智库设在大学,其影响力在全球遥遥领先。美国的智库专家与政府人员之间有着灵活畅通的“旋转门”,这种机制保证了理论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智库对政策制定者实施影响提供了便利。顶级智库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一般智库[24]。《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所列的100个世界顶级智库中,中国仅有6个进入,占中国智库总数的0.14%,其中高校智库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家;而美国占了11个,排在前10名的有4个,例如著明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便位居其列。
图5 2013年高被引国际比较数据来源:据WOS数据库(http://www.webofknowledge. com/)与ESI数据库(http://esi.isiknowledge.com)计算。
图6 2013年排名前15位的国家智库数量数据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从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率、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四个方面对我国未来高校科研竞争力发展趋势进行如下判断:首先,论文发表数量将进一步上升。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增长速度世界第一,以2010-2013为基准进行预测,估计我国论文发表数量将在2023年超过美国,这一方法对处于论文发表稳定期的美国相对较准,而对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我国发文数量预测则较为保守,若以指数函数拟合论文发表量趋势,则将在2021年超越美国。其次,论文引用率将持续提升,与强国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后我国论文发表数量的急剧增加,使未来论文被引频次和引用率将持续提升。按照2010年以来的数据推算,虽然我国与美国论文引用率差距将逐年缩小,但到2025年我国论文引用率仍不能超过美国,说明论文质量的提升远比数量的提升困难和耗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论文引用率将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有望在五年内超过中国。再次,社会影响力差距大,追赶困难。相较于其他绝对指标和百分比指标,社会影响力这一相对指标的趋势预测较为困难,原因是一国相对影响力的变化会影响世界平均水平,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相对影响力。假设世界平均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预测我国将在2017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25年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倍,但仍离美国有较大差距。最后,决策影响力提升空间较大,质量提升是瓶颈。如前文所述,决策影响力的提升涉及我国科研教学机构发展模式的改革以及国家科学决策制度的建立。智库的质量是智库立足的基础,而智库的质量则由其研究人员的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所决定,所以人员的配置与使用对智库的发展至关重要。对高校而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专业学科的重复建设和人才的单一培养,积极参与到政策决策咨询中来,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第一,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研能力。在我国大力发展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各类举措的推动下,中国科研论文快速增长,但论文总体质量不高及创新不足是影响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在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战略下,应进一步强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和质量为标准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升我国高校的高水平科研能力,使我国真正从论文大国走向科研强国。
第二,加强前瞻性问题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高被引反映一国科研绩效的制高点。我国以高被引为代表的突破性和原创性科研成果仍显不足,低水平和重复平庸研究数量多,体现了我国高校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需继续提升。因此,有必要集中优势资源,跟踪研究前沿动态,发展优势学科。根据WOS数据库高被引和热门文章资料显示,生物医药、材料学、工程学是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优势学科,集中资源发展这些学科,有利于快速提高我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提升决策影响力。从总量上看,我国的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针对“中国重大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与之匹配的高校智库缺乏相应的决策影响力。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需要智库发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思想创造、成果传播、人才聚合、政策对接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制度先进的高校智库体系,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注释
①InCites来源于Web of Science的近30年的全球基准数据,便于与各国进行标杆比较。
②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来自于Web of Science近十年的22个学科的滚动数据,排名包括了总引用次数全球前1%的科学家和机构,可以查询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最新更新时间为2014年10月1日。
③考虑到论文引用的滞后性(即引用率的高峰通常出现在论文发表后2-4年),为了各项指标比较的同步性,故这里选取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
④论文引用率是被引用一次以上的论文数量占论文发表总数的百分比。
⑤可以通过一国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与全球篇均被引频次的比值这一相对指标来反映一国科研产出的社会影响力。
⑥在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两组国家的对比中,表中中国历年科研数据与前一部分图表虽有重复,但作用有所不同,前者折线图(柱状图、面积图)用于分析中国各指标历年变化趋势,后者科研数据则作为与各国科研水平进行比较的不可缺少的参照指标。
⑦高被引反映了一国论文引用频次进入全球前1%的论文数量。
[1]CouncilofCanadianAcademies.Informingresearchchoices: Indicators and judgment:The expert panel on science performance and research funding[R].Ottawa,Canada:Council of Canadian Academies,2012.
[2]刘雪立.一个新的引文分析工具——InCites数据库及其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2):277-281.
[3]叶伟萍,唐一鹏,胡咏梅.中国科研实力距美国有多远——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40-44,49.
[4]邱均平,孙凯.基于ESI数据库的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05):45-48.
[5]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40-44.
[6]BORNMANN L,LEYDESDORFF L.Macro-indicators of citationimpacts of six prolific countries:Incites data an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rends[J].PLoS One 2013,8(2):276-276.
[7]李旭彦,杨晓秋.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合作情况分析——以三个光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基础科学,2015,04:42-48.
[8]周晓鸥,陈惠兰.基于InCites和SCI-E的纺织学科国际化发展分析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5(03):15-21.
[9]何惠芬,陈欣.基于InCites数据库声学领域的科研绩效评估分析[J].情报探索,2013(05):36-39,42.
[10]胡忠辉,倪瑞,李兴权,李芳平.基于InCites的国内外理学主要学科发展分析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2-46.
[11]刘虹,徐嘉莹.上海市高校学科国际影响力评价——基于Incites数据库学科映射的文献计量分析 [J].复旦教育论坛,2014(04):29-34.
[12]BORNMANNL,LEYDESDORFFL.Thevalidationof(advanced) bibliometric indicators through peer assessment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data from InCites and F1000[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3(7):286-291.
[13]WU Zhiqiang.Averageevaluationintensity:A quality-oriented indicator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search performance[J].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5,37:51-60.
[14]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预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689-694.
[15]夏琬钧,赵颖梅,刘云,王李霞.基于Incites和ESI的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03):14-16.
[16]付佳佳,潘卫.InCites和Spotlight在学科服务中的作用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03):37-42.
[17]董政娥,陈惠兰.图书馆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支持高校学科科研评价的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4(11):23-28.
[18]BORNMANN L.Scientific peer review[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5:199-245.
[19]FIGUEREDO E.The numerical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articl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57:1561.
[20]BORNMANNL,DANIELHD.Universalityofcitation distributions-A validation of Radicchi et al.'s relative indicator cf =c/c0 at the micro level using data from chemistr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8):1664-1670.
[21]BORNMANN L,MUTZ R,MARX W,SCHIER H,DANIEL H D.Amultilevelmodellingapproachtoinvestigating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editorialdecisions:Do the editorsof a high-pro?le journal select manuscripts that are highly cited after publication?[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Statistics in Society,2011,174(4):857-879.
[22]REHNC,KRONMANU,WADSKOGD.Bibliometric indicators-DefinitionsandusageatKarolinskaInstitutet[M]. Stockholm,Sweden:Karolinska Institutet University Library,2007.
[23]VINKLERP.Theevaluationofresearchbyscientometric indicators[M].Oxford,UK:Chandos Publishing,2010.
[24]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社会出版社,2014:54-55.
[25]马楠.InCites-基于web of science权威数据的科研评估工具[EB/OL].[2014-01-16].http://wenku.baidu.com.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InCites Database
XU Jua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Shanxi,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citation rate,social influence and decisionmaking influ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between 1981 and 2013.It is found that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has undergone exponential growth in China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itation rate,social influence approaching the world average level and steadily improved decision-making influence.While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still visible in terms of the quantity,citation rate and impact of published papers,China ranks ahead of other BRICS countries in scientific productivity.Guided by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lay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n prospective and fundamental issues,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original innovation,to create a number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ies of serving the n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Citation Rate;Social Influence;Decision-Making Influence;Think Tank;World-Class University
2015-09-16
徐娟,1980年生,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竞争力和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