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 会

2016-10-17 15:58许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旧衣服庙会摊位

●许芳/本刊记者

北京人向来好热闹,春节期间除了要走亲访友,还有不得不逛的庙会。每年春节期间,生动的表演和美味的小吃都会为庙会吸引大量游人。其实细说起来,仅庙会的含义,老北京就有四种说法之多。一说庙会是每逢祭日,信仰佛教的人进庙上香拜神之意;二说庙会是士女在春日于城内外借佛游春之意;三说庙会是于特定时间在寺庙中设置集市交易百物之意;四说庙会是脱离寺庙,在其范围外的集市之意。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是先有寺庙才有庙会的。

庙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想了解老北京庙会的历史,还是要先了解庙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庙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周、六朝、辽、金可以说是庙会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

从周代说起,周代的庙会形式有两种。一种如《考工记》云:“匠人建国,左祖右苗,面朝后市”,祖为宗庙,苗同为宗教场所,市就是指集市,即庙会。第二种形式如《论语》云:“宗庙知识,如会同”,这里的庙会是在宗庙举行的政治集会的意思。六朝以后,佛教寺院日益增多,此时的佛教寺院多建于交通便利之处,地方宽敞且位置适中。而位于山野或风景幽丽之地的道观作为春游的好去处,香火旺盛,同样吸引了不少游人。宗教信仰吸引众多游人,于是寺庙中的商业和借贷业逐渐发展起来。《辽史•禅俗志》中提到的“三月三日为上已”,上已节时有逛庙会的习俗。北京在辽代时是辽的都城,白塔寺又建于辽代,所以为人熟知的白塔寺极有可能在辽代就有庙会活动。金代建成的寺庙中,土地庙和白云观较为出名。有传闻白云观是元初丘处机成仙的地方,此观的神秘色彩十分浓郁,而元代建成的护国寺建筑精美、香火旺盛的两座寺庙加速了庙会的发展,庙会此时开始向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繁华热闹的老北京庙会

史书记载,北京庙会在辽、元、明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但若提及庙会是何时成为风俗习惯的,还要从明代说起。“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庙会,五月十一日都城隍庙会。”就是明代留下的风俗。

明清时期的灯庙二市

明代定都北京以前,金元时期以来建成的就有土地庙、白云观、护国寺、东岳庙等著名寺庙。而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建立寺庙最多的朝代,寺庙自然更多。其中著名的新建寺庙就有火神庙、隆福寺、大钟寺等几十座寺庙。这些寺庙虽说是为皇家祭祀神道所用,但百姓也多到此处集会。

庙会的发展离不开寺庙的发展,寺庙多,庙会就多。明代最繁盛的庙会还数灯庙二市。所谓灯市就是上灯时节开设的集市,庙市则指城隍庙庙会。如今北京人逛庙会多集中在春节期间,但其实庙会的举办时间并不局限于此。明代时,每月初五、初十与二十,五凤楼前设灯市。每月朔望与二十五,城隍庙设庙市。

灯市先设于五凤楼前,后迁至东华门外。灯市有“蛮夷的珍异,三代八朝的古董,偏方特产”,足以招来天下富商。灯市时,人流如织,连车都不能调头。庙市上古今图籍、商周器皿、秦汉图镜、唐宋书画、珠宝玉器、西洋布等稀罕物件同样应有尽有。每到朔望与二十五,腰缠万贯的商人来到城隍庙,购买新到之物、适用之物、奇异之物。看见布帛,买。看见值得收藏的,买。看见可传世的宝贝、能讨妻女喜欢、能供奉仙佛、能做儿女婚嫁、能为长辈庆寿的、统统都买。置办的物件足足可积成一座小山。而旁人看见,也不会讥笑。

清代新增寺庙不多,设庙会的只有雍和宫、黄寺、黑寺和太阳宫。太阳宫为顺治所建,二月初一,要到太阳宫上香,以米糕祀日,以彩面做成的米糕要摆成鸡形。清朝时,黄寺、黑寺、雍和宫都有“打鬼”的日子,因游人众多形成庙会。至打鬼日,喇嘛僧侣要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由掌教喇嘛乘车持钵,小僧持鞭舞蹈,各寺庙打鬼时观看的居民众多,万人空巷的情况时有发生。

明清时期,因北京的寺庙众多,所以一年之中几乎日日有庙会。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庙会虽被延续下来,但是却时盛时衰。

繁华的老北京庙会

老北京的庙会中,最繁华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隆福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曾有诗云:“东西两庙最繁华,不数琳琅翡翠家。惟爱人工卖春色,生香不断回时花。”诗里的东庙指的就是隆福寺,西庙指的就是护国寺。但在隆福寺庙会和护国寺庙会中,开庙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隆福寺庙会。《宸垣识略》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大隆福寺……明景泰三年建,本朝(清朝)雍正十九年重建,每月九、十两日有庙市。”其中“九、十”指每月中包含九和十的日子,也就是说实际开庙的日子有六天。再加上明国以来增加的每月中包含一、二的日子,平均每月开庙的日子多达十二天,成为了京城名副其实的开庙次数最多的庙会。

每到隆福寺庙会,总是车水马龙。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到隆福寺赶庙会。庙会能满足人们所有需求,不仅能买到所需物品及各种土特产,还可以观赏民间戏剧,吃到各种北京特色小吃。据说隆福寺最繁华的时候,“一日能消百万钱”。

庙会的摊位依寺庙的建筑而排列,分为左中右三列,每进院子的功能设置也不尽相同。一进山门是山货摊位,这里聚集了卖簸箕、炊事用品、笸箩的小贩。往里走,天王殿大多是卖古玩珠宝的摊位,珍珠、玛瑙、珊瑚、翡翠、陶瓷等一应俱全。由于隆福寺的地理位置距王府聚集地和使馆区所在的东交民巷近,所以隆福寺的天王殿是皇亲国戚和外国人最爱逛的地方。“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说的就是来此逛的达官贵人是一下朝就来,身上的御炉烟还没有散去。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天王殿当值的喇嘛打瞌睡时碰倒了佛前的油灯,引起大火,虽火扑灭的及时,但天王殿殿堂还是无法修复。自此,殿堂成了曲艺杂耍的表演场地,琴书、双簧、中幡等节目都在此表演,其中表演者不乏名家。

自二进院往里就是卖服装鞋帽、首饰,玩具等日用百货品的摊位,著名的老字号王麻子刀剪、钢刀刘的水果刀很吸引人眼球。在这些摊位当中,吆喝声最大的就是卖旧衣服的。这些旧衣服的款式有新有旧,衣服有绫罗绸缎的,有粗细麻布的,但大多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的销售对象主要是穷人。有人攒了一年的钱就为到庙会上买身旧衣服,买了旧衣服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回。”其中“估衣”指的就是旧衣服。逛累了的人大多到戏棚子休息,在那儿不仅能观看京剧、京韵大鼓、莲花落等京腔京韵浓郁的表演,耳听着丝竹声、锣鼓声,嘴里还能品尝北京风味小吃。

庙会的过道里设有禽市,据说除了凤凰,其他禽类应有尽有。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禽类的品种的确十分丰富。

老北京庙会还有一些糊弄人的买卖,就是在小吃摊和戏棚子中间夹杂着的一些卖野药、卖洋烟画和算卦相面的摊子。

所谓的野药就是御制官方以外的成药。卖野药的小贩总是吹嘘自己卖的野药是“祖传秘方”“独家偏方”“包治百病”,而老百姓普遍相信这些祖传秘方和偏方。见老百姓有意要买,小贩还会加上一句“今日所带药品不多……”,招得老百姓抢着下手,所以卖野药的生意很火。洋烟就是现在的烟,卖洋烟的摊子前面也总是挤满人。卖洋烟的小贩很有生意头脑,每个烟盒里随机附赠一张精美的洋烟画片,一盒烟只有一张,而画片是成套的,要想集齐全套要买很多同一牌子的香烟。如大美丽牌香烟盒里装的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丁字牌香烟盒里装的是《水浒传》里的人物,有时香烟厂会故意把个别人物的画片少放,所以集成一套是极为困难的。但越是如此,人们的兴趣就越大,以致后来洋烟摊子还发展成自由交换画片的小市场。一般的算卦相面的摊子前都摆着“某某神算”“某某神相”的字幅,一张长桌前常聚集几个假装算命的客人,就是今天所说的“托儿”,目的就是招揽生意。有时算命先生也会叫住路过的客人,“有几句话相送”便是口头禅。等有人来到他的摊位前便拿出自己的江湖本事,从过去说到未来。其实过去疾病多,灾难多,百姓打心底希望算命先生指出一条发财或祛病之路,所以算卦相面的买卖也很好做。《都门新枝竹词》中“全凭口齿作经营,摸骨多时妄品评”说的就是算命先生。

又是一年春节,又是一年逛庙会的佳期。如今,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等已成为北京人最爱逛的庙会。虽然老北京的几大著名庙会早已没了踪影,但至少庙会的传统流传下来了。毕竟,有保持传统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旧衣服庙会摊位
水果摊的主人
元宵节,逛庙会
神奇裁缝最省布
旧衣服
一个摊位富了一家人
光线越来越明亮
丰都庙会
宝顶架香庙会
洋庙会写趣
母亲的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