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心中国故事

2016-10-17 08:16
国际援助 2016年4期
关键词:援外卢旺达义诊



非洲之心中国故事

中国援建卢旺达马萨卡医院外景 图片来源:商务部官方网站

中国对卢旺达医疗卫生援助专题报道

中国医疗队,30年的坚持,那种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植根于卢旺达人民的心中。

就像中国人民祖祖辈辈传颂白求恩大夫一样。30年的坚持,17批200多名中国医生也已成为我们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在用白色实践经验兢兢业业地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扎实地工作着。

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中国医疗队员,正在用实际行动谱写着爱护病患珍惜生命之歌。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

通过援建医院、提供药品和医疗设备、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展疾病防治交流合作等形式,中国支持受援国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2013年以来,中国援建了60多个医疗设施项目,其中包括综合性医院、保健中心等,有效缓解受援国医疗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国向受援国提供80多批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包括多普勒彩超仪、CT扫描仪等医疗设备,以及防治疟疾等疾病的药品。

中国对外派遣51支援外医疗队,累计3600名医护人员,在受援国近110多个医疗点开展工作,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数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国医疗服务供需矛盾。

2010年以来,中国“光明行”医疗队赴非洲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苏丹、吉布提、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等国,为数千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治疗。

针对非洲之心的中国故事,本刊特别策划推出中国对卢旺达医疗卫生援助报道。

位于非洲大陆中心的卢旺达,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又被称为非洲之心。虽然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但由于缺乏资源,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院数量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妇女和儿童的死亡率都高居不下。在这里,谱写着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的中国故事,在民间,传颂着中卢两国医生并肩救人的赞美曲。

一、人民的期盼

泰利瑞是卢旺达一位普通的村民,对于曾经缺医少药的历史状况记忆深刻。“过去我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我要带他赶很远的路。”卢旺达乡村的道路并不发达,很多村庄距离医院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最少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赶到医院。“路途太远了,我们的病人没有时间从家赶到医院去。”另一名村民补充道。很多时候患者就因为路途漫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失去生命。

除了医院数量少,专业医生队伍以及医疗设备也十分匮乏,这让本来就有限的医生面对众多患者时,难以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基本戈医院的医生弗兰克认为,“在这里工作并不容易。前来就医的患者很多,医生很少。”另一名医生莉莲认为:“我们的医疗水平还很有限,有一些医学材料我们没有,有一些医疗设备我们也没有。”

关注健康、发展医疗是卢旺达亟待改善的目标,这也和联合国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部长阿吉斯女士每天考虑的正是如何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的保健,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看病难问题,让民众亨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

面对卢旺达落后的医疗状况,阿吉斯女士经常倍感压力,加班已成为她的工作常态。“我们想把最好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民众。因为,健康是如此的重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这就是我们肩负的压力之一。另外一个压力就是,目前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独立进行发展,因此我们还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耳鼻喉科医生田惜光正在为病人检查耳朵状况

二、支持,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

根据卢旺达政府的自主规划,应卢旺达政府的意愿需求,中国在卢首都基加利附近以及相对偏远的东方省分别援建和扩建了两所医院,提供了相应的医疗设备,并长期派遣医疗人员,大大的缓解了卢旺达医院稀缺,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为卢旺达乃至周边国家的病患者带来了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带来了福音。

我们非常感激中国人,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并帮我们修建了两个医院。这两所医院给卢旺达民众的医疗状况带来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卢旺达人们的身体更健康、寿命更长了。感谢中国人!

卢旺达卫生部部长阿吉斯

马萨卡医院坐落于距离卢旺达首都15公里的基丘基罗区马萨卡镇,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医院,于2011年8月移交。马萨卡医院占地2.45公顷,建筑规模6194平方米,拥有100个床位。医院内设有急诊、内、外、妇(产)、口腔、儿、手术、中医等16个科室,可为当地32万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医院设计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而在距离首都180公里的东方省,则坐落着另一所中国援助的医院-基本戈医院。这是中国援助卢旺达的第一所医院,于1996年2月移交。基本戈医院占地1.12公顷,其中,卢方自建1600平方米,中方扩建5500平方米。中国政府在帮助扩建医院的同时,还建设了办公、生活和后勤保障系统,提供了配套的医疗检验设备。扩建后,医院床位达到250床,设置了内、外、妇(产)、口腔、手术部、传染病、精神病科等11个处室,为本地区30多万民众提供着全面的医疗服务。由于医院地理位置靠近边境,医院还为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金)等周边国家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中国医院”的建成,给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大大缓解了卢旺达卫生部长的压力。

中国援建的医院除了给卢旺达人民带来医疗卫生情况的改善,也给周边老百姓带来了致富的机会。泰利瑞的家就位于马萨卡医院对面,他亲眼目睹了这座医院的崛起,也感受到了医院的建成为生活带来的变化。他说:“中国人来我们这里建造医院,他们雇佣了很多普通民众,很多卢旺达人得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而他本人也抓住机会,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商铺经营和出租,改造成了药店、餐馆和商店,利用靠近医院这一极佳的地理位置,增加了经济上的收入,让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在援建医院的过程中,大量的雇佣了当地民众,给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援建后,这些医院不仅带来了当地医疗条件的改善,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加深了中卢友谊 。

卢旺达当地儿童正兴奋的注视着摄影师的镜头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中医大夫王京平正在为当地学生量血压

双方之间的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促进了两国的发展,促进了两个国家、两国人民、两种不同文化的互相学习,相融共进。

阿吉斯 卢旺达卫生部长

三、方便的X光机和救护车

中国向卢旺达交付的不仅仅是美观漂亮的大 楼。为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还向马萨卡医院配备了急需的医疗设备,并派出专门工程师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这些设备。放射设备的使用,大大便利了医生工作,提高了他们诊断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也方便了患者。

13岁的尤哈依在学校上楼梯时,不小心将腿摔骨折了。但学校附近的医院条件比较落后,尤哈依辗转了40多公里来到了马萨卡医院做检查,因为这里有先进的X光检查设备,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与其他地区医院相比,马萨卡医院有很多的区疗设备,比如细胞显微镜、腹腔镜、喉镜等。有了医疗设备,病人的问题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解决。

通过几分钟的X光检杳,马萨卡医院的尼泽依马那医生迅速做出判断,尤哈依骨折的部位已经康复,当天他就可以拆除石膏了。

正是马萨卡医院先进的医疗条件、精准的判断,让尤哈依和他的妈妈得以轻松地回家了,而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基本戈医院坐落于乡村地区,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的区级医院。这里的道路并不发达,加之路途遥远,许多病人无法及时赶到医院。中国援建的基本戈医院,设置了急诊科,也捐赠了救护车,这样,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接到患者的电话,就可以派救护车去救治病人,遇到紧急情况,周边老百姓再也不用徒步跋涉几十公里来看病了。这大大缓解了当地的就医难问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人民的友谊深植当地百姓心中。

左起: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眼科医生孙刚正在检查病人眼睛

援卢旺达医疗队队长兼翻译于敏学在义诊中给当地学生讲课

四、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

自1982年起,受原国家卫生部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承担了向卢旺达派遣医疗队的任务。目前,中国第17批援外医疗队共计14人分别我援建的基本戈医院和马萨卡医院,提供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针灸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迄今为止,我国共向卢旺达派出医疗队17批200余人次,在当地共诊治病人67万余人次,实施各类手术3万余台,抢救重危病人1.5万余人次。医疗队员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应用祖国传统医学针炙、按摩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成功地治疗了一些疑难顽症,为卢旺达患者带去了福音。近年来,援外医疗队更加注重对卢旺达当地医护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当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此同时,医疗援外经历也为队员们回国后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其深远的意义。

援卢旺达医疗队员凭借他们的仁德仁术,在卢旺达赢得了广泛赞誉。被卢旺达人民誉为“白衣使者”和“最受欢迎的人”,为发展中卢两国人民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密切合作的两国医护人员

基本戈医院的发展,牵动着各级部门的关注,恩格玛地区区长那巴杰也经常来到医院和医生护士们座谈。那巴杰区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又是这个地区的领导,发展医疗、服务民众是他的愿望。基本戈这所中国援建的医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小就在这里,看到很多中国人,看到中国人民如何帮助和服务卢旺达人民。他认为,中国医生已经成为了基本戈医院的特色。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两国的医生以同样专业的态度,同样的工作热情,像天使一样解除着患者的病痛。

在基本戈医院,威廉院长在手术前,都要召开联合会议,讨论手术实施方案,参与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的医生和护上。威廉认为,卢旺达很缺医生,尤其是专科医生,但是现在基本戈医院却拥有专科医生。威廉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优越条件。威廉院长所说的专科医生,隶属于中国向卢旺达派出的医疗队。

采访当天威廉院长要为患者实施疝气手术,由两国的医生共同完成,这样的配合在基本戈医院已是司空见惯。两国医生在多年合作中磨合得非常默契,每个人各司其职。在手术的过程中,两国医生只需要眼神交流,就能够心领神会,让紧张的手术在有条不紊中圆满结束。

这种默契和信任,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相互磨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这种援助合作方式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每位医疗队员都将会在卢旺达的医院工作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共同工作共同生活中,中国医疗队员,凭借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以最大的善意和诚心,赢得了卢旺达医疗队员以及广大病患者的高度尊敬和信任。在这里,每一位中国医疗队队员都代表着祖国。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外科医生李俊升正为患者量血压

六、 马萨卡医院的第14名本地医生和她的成长故事

马萨卡医院现有13名卢旺达医生、10名中国医生。 两国的医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既有相互学习,也有相互促进。

实习医生莉莲,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学生时代,她选择到中国进行深造,在中国吉林大学学习了6年,现在回到马萨卡医院,报效祖国,为祖国人民服务。像她这样受过专业培训,立志医疗事业的人才,正是马萨卡医院所要培养的重点对象。马萨卡医院的莉莲还处于实习阶段,她非常清楚,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她需要临床实践的经验。从中国深造归来之后,莉莲在这所中国援建的医院里,依然延续着与中国的缘分。在莉莲看来,马萨卡是一所很特殊的医院,因为它拥有两个医生团队-来自卢旺达的医生和来自中国医疗队的医生。莉莲目前主要在妇产科实习,跟着中国医生辛晓兰学习。这是一个工作非常繁忙而辛苦的科室,中国医生辛晓兰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妇科医生,在许多的诊疗中她都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莉莲。莉莲总是和辛医生一起为病人诊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医疗技术,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医生的工作态度。她发现每个中国人都热爱他们所做的工作。正因为热爱工作,才会努力去工作,这一点是她从中国人身上学到的。

辛医生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为患者服务,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医术教授给卢旺达的医生。她每带出一个医师,就可以让他或她去某一个中级医院或者是一个大一点的医院来带其他的医生。正因如此,实际她现在的工作就是起到传帮带中的这个“带”的作用。通过一年来的相处,辛医生每天都能看到莉莲的不断成长。她觉得莉莲勤奋好学,妇产科的事情,如今就差不多都可以做了。

莉莲和辛医生曾经共同为一名双胞胎妈妈做了妇产手术,这对莉莲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莉莲和平常一样,为一名孕妇做着检查。通过仪器检测,这名孕妇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并且还是一对双胞胎,本来这是一个好消息,可是莉莲发现婴儿的心跳却不正常,非常的缓慢,这意味着需要马上做紧急手术。

刻不容缓!稍有怠慢双胞胎就可能胎死腹中。辛医生让莉莲马上做手术的准备,并且让莉莲主刀。经过一年的学习,辛医生希望让莉莲有更多的手术经验。在手术室里,辛医生做莉莲的助手,指导和协助莉莲手术。

孕妇的双胞胎此时危在旦夕,用最快的速度实施剖腹产手术,将会拯救他们的生命。但手术进行得并不顺利,两个婴儿一直无法从子宫中取出。两个孩子快要窒息了,产妇的生命体征也出现了异常。大出血、失血、休克、血压、吁吸整个系统就全没有,啊!危在旦夕!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莉莲也非常紧张。现在不能出现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这台手术关乎着三条生命。

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再迟疑了,辛医生决定和莉莲调换位置,这样她可以更方便地观察胎儿,由于具备多年的手术经验,因此辛医生处理过很多危机,这一次也不例外。孕妇的第一个胎儿顺利的诞生了,仅用了一分钟,第二个胎儿也来到了这个世界,孕妇也化险为夷。一场危机终于被化解了。

每一次经历对于莉莲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在马萨卡医院莉莲越来越成熟干练,她将会成为这所医院的第14位医生,也将会拯救更多的生命,救治更多的患者。

事实上,中国医疗队在卢旺达更为重要的工作,变成了对当地医护人员的传帮带。通过中国医生的言传身教和耐心指导,卢旺达本国一批批新的医疗骨干正在成长。“授入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也是所有中国援外项目的共同特点,确保受援国能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李俊升医生是第13、15、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员。卢旺达的小旱季,天气晴朗而不闷热。晚饭后,李俊升医生和几个同事正准备出去散步。这时医疗队驻地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医院的救护车司机来叫他出急诊。因为李医生是医疗队的外科医生,承担着卢旺达基本戈医院外科病房和外科门急诊工作。驻地和医院仅700米的距离,他们很快就赶到了急诊室。

患者男性,60岁,急性病容。右侧腹股沟包块伴右侧阴囊肿大,疼痛剧烈。经检查,明确诊断为:右侧腹股沟崁顿疝。需要立即手术。如果不急诊手术崁顿的肠管就会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李俊升医生当机立断,马上告诉急诊护士进行术前准备,一边立刻通知麻醉科进行麻醉准备。

而这时李医生觉得自己后背瘙痒不适,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卢旺达是一个比较缺水的山地,当地的老百姓都是定点到自己村子里供水站取水,洗澡对于他们简直就是一种奢求。医疗队员们基本也是一周洗一次澡,赶上水好的时候能洗两次。所以身上瘙痒是常有的事。但十分钟后,瘙痒范围不断扩大,颈部也开始瘙痒,李医生马上意识到自己过敏了,必须马上治疗。否则可能累及支气管,造成哮喘和呼吸困难。如果去治疗,手术怎么办?去治疗还是去手术?李医生反复思量着。

进退两难时,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Dr Li, you can fi rst go to emergency room and receive treatment. I go into operation room to prepare sterilization and spread out aseptic sheets, I'll wait for you to begin operation.”

这句话像一股暖流充满李医生全身。这是他的助手萨米尔医生到了。萨米尔身高1.72米,刚果人,黝黑的脸上始终带着温暖的微笑。听了助手的话李医生赶紧去急诊室肌注了地塞米松。等李医生返回手术室,麻醉已经完成,萨米尔医生正在为患者消毒,铺无菌单。李医生也顾不了瘙痒情况,赶快刷手,穿手术衣后开始手术。

切开,分离,止血,结扎,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李俊升医生和萨米尔医生的密切配合下,崁顿肠管很快被松解,经探查肠管没有坏死,李医生决定进行右侧腹股沟疝修补术。又经过半个小时的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松了一口气,李俊升医生这时才又想起自己的过敏症,但觉得后背和颈部没有以前那么痒了,不适感也在减轻。正好萨米尔医生过来问:“Do you feel better?”李医生说好多了,他们俩都欣慰的笑了。这次手术充分体现了医术无国界,友谊连心。

在卢旺达参与援助的过程中,李俊升医生经历了无数的感动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临床经验。

当地一位75岁的农民患者,家距医院很远,大约100余公里。因为经济条件差,所以一直拖了很久才转到马萨卡医院就诊。入院后,检查结果提示:双侧睾丸巨大鞘膜积液。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到此为止诊断比较清楚,手术指征明确。又经过心电图,胸片,血液生化检查后,无异常发现,患者具备手术条件,并决定次日上午进行手术。但经李医生查阅资料发现:如此巨大的睾丸鞘膜积液在老年男性是不常见的,必须排除丝虫病和心衰的原因。因为丝虫病在非洲比较多发,是一种蚊子传染的疾病。而心衰相对比较而言好排除一些。由于患者不会讲英语,所以找来护士长做翻译。经过仔细询问,患者没有夜间呼吸困难憋醒的情况。查体也没有发现双下肢水肿情况,胸片显示也没有肺淤血存在。故心衰能排除。虽然患者双下肢没有水肿,但丝虫病不能排除,必须抽血化验丝虫病抗体检查。马萨卡医院不能化验此项检查,需要把血样送到上级医院检验。经检查患者血液内和鞘膜积液内丝虫病微丝蚴抗体阴性,排除了丝虫病。到此总算松了一口气,患者为原发性双侧睾丸巨大鞘膜积液。故决定次日手术。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中医大夫王京平正在为患者针灸

到底做一侧还是双侧同时做?结合患者的情况和当地医院的实际条件,李医生反复斟酌后决定先做积液大右侧。经充分准备后,手术进展比较顺利,但由于剥离面较大,术后创面渗出较多,术后两天换了两次药。但在术后第三天下午左侧积液增多,患者感觉胀痛的厉害并伴有明显的下坠感,急做B超检查发现睾丸和附睾和术前检查结果一样没有变化,但左侧积液的范围增大了。故急诊做了左侧鞘膜积液切除和鞘膜翻转术,术中探查睾丸和附睾也没有炎症表现。术后第二天反复叮嘱护士协助患者活动下肢,防止出现下肢血栓并发症。经过术后积极抗炎,抬高阴囊和换药等处理,患者很快便康复出院了。

但一个问题却始终遗留在李俊升的脑海里:“右侧先手术后,左侧为什么积液就增多呢?”李医生反复查阅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发现:因为在未手术前,双侧压力基本平衡,但右侧手术后,左侧突然失去了压力对抗,再加上阴囊是比较疏松的组织,故积液突然增多使患者出现了胀痛和下坠的症状。此时李医生恍然大悟,感觉自己又收获了很宝贵的临床经验。

李医生说,“种种手术经历都让我刻骨铭记,我想任何中国医生面对痛苦的患者都会义不容辞的履行白衣天使职责,因为在我们身上,承载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也体现着中非兄弟般友谊源远流长。颇具意义的是,患者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自己的临床实践。如果从这一点说: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员李俊升正在为当地患者做外科手术

八、打太极拳的中国医生和他的针灸徒弟

中国医疗队的王京平,是一位中医专科医生,他已经在基本戈区院工作两年了,每天早晨他都坚持起来打太极券锻炼身体。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只会好奇的看着这个中国老人,渐渐的熟悉之后,有几个年轻人也总来跟随王医生打拳,王医生总是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给他们指导,帮他们抻抻腿,伸伸腰,和他们打成一片。

王医生在卢旺达生活两年,对这里的人们印象深刻。来卢旺达两年,王医生没觉得陌生。他觉得卢旺达人民很友好,百姓很纯朴,就像亲兄弟一样。而他和他的助手芬妮,则更像传统的师徒关系,王医生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芬妮不断掌握中医技术。

芬妮总是早早地来到中医诊室,做各种准备工作,中医科在基本戈区院是一个特殊的诊室,和西医不同,完全采用传统的中医手法进行治疗。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治疗方法无论芬妮还是患者都没有见过。他们刚开始就看到那个针那么长,往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扎,都觉得好奇。然而,治疗效果最有说服力。从第一位尝试针灸治疗的病人到现在,到中医科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芬妮亲眼目睹了中医治疗的神奇过程。在芬妮看来,送医的病人们病症都很严重。但到现在,病人被治愈了。

王医生把芬妮当做自己的学生,经常传授她中医治疗的原理,他希望卢旺达的医护人员,也能常握这门医术为患者服务。聪明的芬妮上手也非常快。芬妮现在很喜欢中医,认为中医是一科非常好的传统医学,学习得十分认真,艺术也是高明的。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遥远的卢旺达,很难想到,古老的中医以及古老的中国文化,如太极、针灸等,居然拥有许多拥趸。由于基本戈医院的地埋位置靠近边境,距离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都不远,所以基本戈医院的影响力辐射到了周边的国家,很多邻国的患者,也都来这里就医。甚至刚果金的病人也慕名前来,经过治疗得以康复,感受到了古老中医的神奇和魅力。可以说,中国援外医疗队,除了救死扶伤解除病痛外,也促进了非洲和中国的文化交流

九、下乡义诊

中国医疗队在卢旺达除了在中国援建的医院内诊疗,医疗队员们也经常会深入卢旺达的偏远地区,为那里的民众提供义诊服务,给当地偏远地区的学生和居民进行身体检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必要时还可以在义诊医院为患者进行手术,这也是做好援外医疗工作的另一种形式。

中国医疗队30多年如一日。一代代中国医疗队传承着这个永恒的优良传统。

2015年9月,中国大使馆组织的义诊活动就来到了北方省的肯尼赫拉医院,中国大使馆还赠送了许多药品和耗材,中国医疗队的到来受到了北方省的热烈欢迎。北方省省长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医疗队的义诊活动,当地人民能够接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所以卢旺达的儿童死亡率、产妇死亡率及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了。当地人对中国医疗队充满了友好和感激之情。

第16批援卢医疗队内科医生李今圣正为病人做检查

这次义诊的医院坐落在卢旺达北方省的,此医院距离首都基加利约150公里,位于卢旺达山地茶园深处,医院地处山丘顶部,道路交通不便,当地老百姓到首都就医非常困难。所以医疗队选择在这里义诊,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有中国大使馆和卢旺达北方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当地政府为这次义诊也提前做了安排。当医疗队到达医院时,老百姓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医院的门诊大厅和院内到处挤满了看病的患者。李俊升医生说,“当看到当地老百姓如此需要医生,我们内心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强烈的责任感,当地百姓对我们如此信任,如此渴望医生。我们发誓一定要为这些患者服务好,确实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顽疾。

义诊开始了,内科李医生忙着问诊、测体温、量血压,给患者开药;中医科王大夫忙着给患者把脉,针灸;儿科高医生忙着给小儿听诊,看嗓子;妇产科医生忙着做妇科B超和内诊检查,开药。队长翻译忙的来回穿梭解释病情并给患者发放免费药品。大家紧张而又认真的工作着,都顾不上吃饭喝水,希望能够多节省一点点时间,尽量多诊治患者,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他们的健康比我们吃饭喝水重要。

李医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台手术,一台是髋关节脱位复位手术,患者脱位三天无法行走,当地医院又不能处理,听说中国医疗队要来义诊,高兴的不得了,在这里已经等了三天了。在胡麻醉师镇静麻醉帮助下,骨科王医生仅用了五分钟复位成功。家属内心非常激动,不停地说:“chine bien, chinoise bien(中国好,中国人好 )”。第二台手术是左侧巨大甲状腺瘤切除术。45岁女性患者,患有左侧甲状腺肿10年。自觉最近有憋气感,苦于去首都路途遥远和经济条件差,一直没有治疗,听说中国医疗队要来义诊,就来想把手术做了。外科李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和查体发现,患者为左侧甲状腺巨大腺瘤,还没有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瘤体虽然轻度压迫气管,但还没有压迫食管和喉返神经,具备外科手术指征。想想患者的就医困难和薄弱的经济条件以及肩上的责任,李医生二话没说,叫来院长做助手,在相对简陋的手术室里全麻下进行了左侧甲状腺巨大腺瘤切除术。经过切开、分离、止血、结扎等熟练而有条不紊的操作,历时三个半小时,将巨大瘤体完整切除。当将患者平安护送到监护病房的那一刻,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们都沸腾了,都对中国医生伸出了大拇指。从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和情不自禁的表情可以看出,中国医生是值得他们信赖的人。综合此次义诊,共诊治患者600余人,主要疾病为高血压和颈椎病和甲状腺肿大,这可能和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劳作方式和当地饮水中的碘含量低有关,中国医疗队也把这个结果报给了义诊医院。

2014年的六·一儿童节,全体中国医疗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卢旺达北方省鲁林多的中卢友谊学校,为该校学生进行义诊活动。

位于卢旺达北方省鲁林多的这所学校是由中国援建,2009年9月竣工后交付卢方使用并由原先设计的小学升格为现在的卢旺达女子中等理工学校,从2011年10月由基加利教育学院的孔子学院在该校开始汉语教学,在校生约有300多人。

义诊当天,学校没有安排学生上课,同时为中国医疗队的义诊准备好了三间教室。由于诊疗设备有限,这次义诊项目虽然简单,但是我国医疗队克服种种困难,将现有设备及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整个义诊项目包含内科、外科、儿科、骨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结合之前的义诊经验,我们首先在三间教室里各安排了一组医生,儿科与骨科一组、内科与外科一组、口腔科、耳鼻喉科和眼科一组,其余人员配合各组医生工 作。

“援非近5年,将是我人生最难忘的经历。它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使我对非洲有了一份牵挂,对生活心存感恩。谢谢你,远在非洲的朋友。难忘援非情。”于敏学医生

经过认真的准备,义诊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在教室外面安静而有序的进入临时“诊室”,医生们认真负责地为同学们测量了身高、体重、血压,并通过望诊、听诊、触诊一一为同学们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参加这次义诊活动的学生近200 多名,体检后还为各位同学发放了小小的纪念品。在此次义诊之前,手术室主管护师高月明护师一直以为,由于卢旺达相对贫穷,食物匮乏,大多数儿童一定是营养不良、发育迟缓,但是通过这次义诊,高医生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该校参与体检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身体状况良好,身高体重与国内同龄儿童相比不相上下,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同学们的礼貌有佳,为我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义诊结束后,队长于敏学医生又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医学知识普及课并为该校同学们赠送了一些文具和体育用品,同时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非常辛苦,没喝一口水,没吃午饭,但是看到同学们各个身体健康,我们再累也非常值得。这次义诊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终身难忘!这是中国人民对卢旺达儿童的真挚热爱之举,是几代人一直吟颂的中卢友谊之歌。

义诊不仅对受援国基层老百姓缺医少药的现状和女学生的健康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医疗队在当地的声誉。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并且记住了这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忘我工作的中国医生。而义诊也使中国医生更加体会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更加积极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疗队精神践行到自己的援外医疗工作中。

第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护士高月明正在察看病人血压

十、 难忘的友情

在长期的合作中,中国援外医疗队员赢得了卢旺达医疗队员以及卢旺达人民的高度信任和尊敬,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国医护人员以同样专业的态度,同样的工作热情,像天使一样解除着患者的病痛。他们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国界的区隔、肤色的差异、融洽朴素的情况,促进着双方之间的友谊。

那巴杰是恩格玛地区的区长,自己亲眼目睹了基本戈医院所在地区的发展变化。“我从小就在这里,我看到很多中国人,看到他们服务我们的人民。我很清楚,他们是在帮助我们的医院,帮助它(基本戈)成为一所好医院。”

玛赛尔是马萨卡医院的院长。“我特别喜欢这所医院,这对于我们的人民来说,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人民的幸福”。他非常喜欢中国援建的马萨卡医院。马萨卡医院的莜斯则医生认为,中国医生“热爱我们的人民,他们不根据皮肤的颜色来判断人,因此我们也喜欢他们。”

中国医生在卢旺达工作,也在这里生活。离开医院他们也和其他的百姓一样,过着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也会到集市上购买生活用品,他们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每当医疗队员结束任期,准备回国时,双方都恋恋不舍。医疗队员们都感觉,在卢旺达的两年,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一段很不平凡的经历,他们都对这块土地充满了情感。

我们看到了于敏学队长(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第十四批、第十六批医疗队队长在中国援外医疗队5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个人)写在日记上的下面这段文字:

相逢是短暂的,分别是长久的。历时近五年的卢旺达援外医疗生涯就要结束了。现在,到了该和马萨卡、基本古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说再见的时候了。前几天,我办公室对面的理疗科医生艾玛来到了我的房间,听说中国医疗队马上要离开,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说,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但我确实目睹了中国医生在卢旺达对我们的人民的医疗救助,你们的医术赢得了卢旺达政府的认可和卢旺达人民的尊敬。你们是最受欢迎的朋友。每天都看到中国医生忙碌的身影,真的舍不得离开你们。他最后说,真不敢想象,没有中国医疗队,我们的医院将会是什么样?听了爱玛医生的话,我很受感动。他是一位精通英语、法语的医生,有很好的医学理论基础。我对他说,谢谢你对中国医疗队的支持和表扬。如果我们所做的能被你们认可,中国医生再苦再累也值得。通过这几年与卢旺达医护人员的接触,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愿我们成为永远的好朋友。

是啊,有多少名在非洲的援外医疗队员,就有多少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远离家乡和亲人,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大陆,直面多少困苦艰难,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环境关、心理关,最终救助了数以亿计人次的生命。我们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但这正是我们中国医疗队员的伟大精神的体现。

卢旺达基加利体育场楼梯上的涂鸦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来一次。”中国医生贾若施眼里满是泪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两个相距万里的国度,一群群不同肤色的医生,在长达30年的历程中坚守着这份合作,有200多位中国医生,曾经在卢旺达奉献自己的青春,促进着卢旺达医疗事业的发展。据中国大使沈永祥介绍,截止到2015年底,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共有16批中国医疗队共200多人来到卢旺达,已经治疗了六十五万患者,实施了2.5万台手术,救治了1.5万名病重的卢旺达患者。

近年来,中国公民赴世界各国旅游、开展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每年也有大量外国公民来华,这导致他国疫病传入中国的风险不断上升。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各国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使他们接触各类病症的机会增加,在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造福当地百姓,也为中国应对各种输入性传染病储备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保护中国民众的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自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双方经贸文化往来频繁。根据卢旺达政府和人民的需求,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卢旺达提供了慷慨友好的援助,努力帮助卢旺达政府实现自主和可持续发展。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卢的友好合作,必将成为南南合作的又-典范,而卢旺达这颗非洲之心,也必将以更强大的生命律动,开启更加美丽、辉煌的未来。

就像中国人民祖祖辈辈传颂白求恩大夫一样。中国医疗队,30年的坚持,那种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植根于卢旺达人民的心中。

30年的坚持,17批200多名中国医生也已成为我们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在用白色实践经验兢兢业业地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扎实地工作着。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中国医疗队员,正在用实际行动谱写着爱护病患珍惜生命之歌。

带着对医疗队的敬意,我们走访了以下几位医疗队员

龚莉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第十二批援卢旺达医疗队队长 中国援外医疗队45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个人

她说:“2005年,我非常荣幸被选拔为第十二批援卢医疗队队员,并被委任队长工作。在援外的两年里,虽然远离祖国,不断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教育,队员们更加自觉的做好医疗工作,并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的情况下,走访当地孤儿院、小学,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通过我们的医疗工作和社会活动,向卢旺达人民展示和传递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友好。赢得了受援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为促进受援国人民的健康、推动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进步、增进我国与卢旺达的友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感谢祖国人民的信任,让我生命更有了价值。”

王京平 第15、16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员队员 内蒙古监狱局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 主任医师大爱的感悟

在我们伟大祖国喜迎建党95华诞之际,我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访问刚果布期间亲切会见我国医疗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使我倍受感动和温暖。又仿佛使我回到了在卢旺达四年多的援外工作的日日夜夜……

习总书记在会见刚果布中国医疗队时,充分肯定了50多年来我国援外医疗队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用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十六个字高度评价了中国医疗队精神。这不仅是激励我们援外医疗队员奋斗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同时是对我们能常年抛家舍业在非洲这块土地上挥洒汗水所取得的可喜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在今后援外的日子里,能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莫大鼓舞。将鞭策我们在异国他乡不辱使命,为国争光,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进!

我是援卢旺达第15、16批医疗队中医针灸医生,主要以中医传统技术来完成援助任务,并以此平台而宣传祖国医学和中国文化。同时也是难得的机会让非洲人民在接受中国针灸治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真正领略到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璀璨。刚踏入卢旺达这块美丽的土地,我就被到处是山峦叠嶂、满目青黛、山花烂漫、绿草如茵的大自然风光所陶醉。时时如临于“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诗一般的意境中。亦时时被这里到处是淳朴风情、豪放热情的民族气氛所吸引,让我目不睱接,令人神往。尤其是当地令人亢奋的音乐和舞蹈,引人入胜,过后犹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真是美妙绝伦。但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的盛宴的同时,也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这里到处是贫穷和落后。医药短缺和科学滞后给这块美丽的土地带来了贫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亟待世界上有爱心的国家的援助,用我们的双手来帮助这里的人民摆脱落后和贫穷,同时更需要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输入。这里更需要大爱的奉献,这里的人民更需要世界上更多人的关爱。因而,让我深深地感到责任的重大。在这里,一是通过我们的言谈举止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再者在我们身上要时时闪现出几千年东方古国所能表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胸怀。因此,我们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要不辱使命,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援外使命。

龚莉医生在为当地患者听诊

在我刚到的一年里,是在我们祖国刚刚援建好的马萨卡医院工作。在踏入医院的大门,展现给我们的是凝结了我国人民爱心的整齐、明亮、庭院式的建筑,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这里的爱的延伸。这种大爱充分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援外医疗队员作为中卢友谊的友好使者,我们的医疗技术是中国人民连接这里的纽带,越过千山万水将中非的友谊,世世代代延伸下去,这是多么让世人自豪而无尚光荣的日日夜夜。在庆幸自己能成为援外医疗队一员的同时,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是要在刚刚试运行的医院里,让当地的患者,尽快尽早地接受中国这门独特的传统医术,尽快尽早地领悟到中国中医的神奇,将中医针灸科工作尽快展开,从而达到弘扬祖国文化的目的。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在马萨卡医院周边是中医针灸技术还没有踏入的处女地。这不仅需要过硬的针灸治疗手段,同时还需要大力地宣传和院方的积极配合。当时的舒展大使,陈栋参赞等经常到我们工作的医院视察指导工作,因而针灸科很快地打开了局面。来马萨卡医院中医针灸科治疗的患者一天天多了起来。从当地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在尝试了针灸治疗后,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也够,穆拉寇贼”(卢语:好,谢谢)赞不绝口。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是本院一位护士的母亲,因多年的劳作而患有退行性关节炎,两膝关节肿大、僵直,来就诊时面呈痛苦状,难以言表。由几个儿女搀扶着步入诊室。经过诊查后施以针灸治疗。在经过一天一天的治疗后,脸上紧缩的眉头也一天天地舒展了,脸上逐渐荡起了轻轻的笑容。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老人已经下床能扶着行走。两个疗程后,膝关节肿胀消退,已弯曲灵活,不用搀扶已能自己行走。在结束治疗的当天,老太太在诊室里跳起了欢快的非洲舞蹈,边跳边激情飞扬地喊着“穆拉寇贼,恰尼,西尼哇!”(卢语:非常感谢,中国!)当时的情景,让我心中不由地荡起了一股股暖流,真是有一种耕耘后收获的幸福,也领悟到了“上善兼若水,水到自渠成”的内涵。

卢旺达的部落仪式以传统舞蹈的方式庆祝一个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的诞生

离开了马萨卡医院,我轮转到了基本戈医院。这家医院的针灸科有30多年的历史,来这里用针灸治疗的患者每日络绎不绝。这里的人们把针灸治疗手段作为治疗腰腿痛的主要方法。因为我每日应接不暇地接待来自各方的患者,因为针灸治疗方法简洁方便、见效快、疗效稳定,很容易被当地患者接受。我来到这里,根据针灸技术诸多特点,我与队里的妇产科医生配合,开展了运用针灸治疗技术治疗妇科隐患的项目。针对没有手术指征的妇科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通过临床观察,疗效确实明显。这样不仅减轻了患者吃药输液的繁琐,同时亦减轻了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扩大了针灸的治疗范围,真正发挥了中医针灸的特色和长处,使中国针灸技术真正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真正造福于当地百姓,给非洲人民带来福祉。我想有我们援外医疗队在以后的日子里的不懈努力,我们祖国医学定会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发挥其重要作用。

我每每从医院走回驻地时,远远望去。竖立在驻地的五星红旗在微风中飞舞,时时刻刻都激起我对祖国的怀念。仿佛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以伟岸的身躯把爱心洒满到全球,时时刻刻感到中华民族精神是那样的宏大。

我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爱的使者,此刻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自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里,要时时不忘习总书记的教诲,不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当然,我现在已完成援外任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一定不忘初心把援外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国梦,把爱的接力棒在我的手中坚定地传下去……

李今圣 第16 批援卢旺达医疗队员队员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感染科主任 主任医师

写在2013年10月8日离开牙克石与妻子告别的时候

握 别

这是两位忠贞的共产党人在握手道别,这是患难与共的情侣在做一次感情的交融。

十八年风风雨雨,我们无暇畅谈那满腹话语,如今,且把这万语千言都赋予这紧握的双手吧,且把这缕缕情丝都融进这深情的凝望。

暂别了,在我离开你的日子里,暂别了,在我远赴非洲的时光里。

保重啊,我的亲人,愿苍天为我们的真情永作证。

归 来

又当投笔请缨时,

别妇抛雏两载余。

离国三度无泪血,

登机一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总院,

哭吐精诚赋此诗。

援外诸君齐努力,

同心同德一戎衣。

在非洲之心,中国医疗队的故事感动着卢旺达,感动着国人。

中国50多年来的医疗援外事业,在受援国传递着中国真情,为中卢友谊搭起了七彩桥。医疗援助,支援了他国,收获了真情,得到了成长。

卢旺达援外医疗队的队员,他们收获真情的同时,自己的医术得到提高,自己的职业情操得到升华。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疗队员们秉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经过医疗援外事业的洗礼,使他们以更宽阔的胸怀,更精湛的医术,更好地为国内外患者带来福音。中国医疗队穿梭在国际的白衣天使们,正在传帮带的精神延续这份大爱者非诚意,祖国为你们骄傲、喝彩、致敬。

猜你喜欢
援外卢旺达义诊
健康义诊基层行
义诊在草原 潘义奎 油画 112cm x 180cm 2020 年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卢旺达大手笔赞助阿森纳遭质疑
爱心义诊
卢旺达菠萝价格保持平稳
卢旺达计划提高水果产量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非法行医瞄上“义诊”
气象援外项目可行性考察及方案设计要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