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真:金融教育领域的建业巾帼

2016-10-15 19:18
金融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货币教授金融

佩真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52年从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起即奋战在教育第一线,耕耘三尺讲台,将毕生的精力与才智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金融教育事业。

金融学科建设的

重要贡献者

王佩真教授全面参与了新中国金融教育体系各个重要构成部分的创建和发展,她主张金融学科建设应立足国情,兼容并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王佩真教授在主讲金融课程时就明确指出前苏联模式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王佩真教授主讲货币银行学时就大胆结合中国实际探讨金融理论的真谛和实务发展的路径;改革开放初期,她进一步提出金融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对待国外的东西既不能盲目封闭,也不能全盘吸收,开设双语课程和引进国外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培养发展中国金融事业的优秀人才等观点。

在金融学科的研究视角方面,她较早提出了金融教学应正确处理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系,并倡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她将这些理念和观点充分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尊重。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

积极践行者

1963年起,王佩真教授就开始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她认为“素质教育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倡导“要把爱国、敬业精神作为金融人才培养之魂”的金融教育理念。

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她极为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早在60年代她主持中财金融系教学工作时,倡导“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先给学生开设业务课,然后再上理论课,在业务课教学中强化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现场教学的形式,要求教师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做调查,到基层银行做实习。

在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王佩真教授坚持应针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她亲力亲为,从50年代初起,她在学校承担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多层次的教学工作,主编过20余本教材,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教学内容、重点及其衔接性;在超额优异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她以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心态积极参与了包括电视大学、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种新兴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活动。

金融师资团队建设的引领者

王佩真教授认为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关键三点:一是热爱金融教育事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要站好讲台讲好课;二是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三是老中青教师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凝聚团队力量,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在这三点上王佩真教授率先垂范。她一生笃爱金融教育事业,耄耋之年仍然保持勤奋的工作状态,指导硕士研究生,其间从未辍笔懈怠,85岁高龄还在讲台上为博士生上课。

王佩真教授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他们在事业上指导,生活上关心,为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条件,引导青年教师健康发展。60年代她任金融系副主任时,就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传帮带方案:对从业务部门调来的教师,着力引导他们提高理论素养;对应届毕业进来的教师着重增强实践能力,安排到金融业务部门挂职工作1年。在她的引领和示范下,中财金融教学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结进取的精神,2007年荣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金融学科基础理论的

大胆创新者

王佩真教授长期从事金融理论的教学和研究,科研特色一是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教研相长,良性互促。

早在1966年,她与王克华教授在《经济研究》上联合撰文研究“人民币究竟代表什么”,澄清了对信用货币的认识问题,为计划经济下的货币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初期,王佩真教授对转轨时期的货币流通、货币需求和供给、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社会主义资金运行、银行信贷、储蓄和经济发展关系等宏观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立足于金融基本原理提出的不少真知灼见对厘清当时货币信用领域各种问题的模糊认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她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提出社会主义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和对我国货币需求进行数量研究的学者之一。1985年,《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总量计算模式的探讨》一文从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最早用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下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测算我国货币需求量“系数法”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货币容纳量弹性机制”成为实现物价稳定的操作原理。

王佩真教授1989年出版的专著《货币经济学》集中体现了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经济与货币信用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该书中,她系统地论证了经济与货币的关系,从货币运行的角度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机制和调控。该书涉及的内容囊括了货币经济的性质、内容、规律,货币供给与需求、控制及均衡,还深入探讨了货币与资金、货币与财政、货币与信用、货币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997年至2001年间,王佩真教授集中对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下的货币金融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主题涉及香港银行业监管,两地经济金融合作和发展,两种货币制度的共存和发展,两地的利率、汇率和外汇储备问题等。其研究专著《一国两制下的货币金融比较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7年,80岁高龄的王佩真教授出版了专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本问题研究》。该书总结了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思考,从资本运行角度系统研究了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流动规律、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货币积累和劳动价值创造、企业资本积累、虚拟经济与虚拟资本、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开放经济下的资本流动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探寻金融运作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下经济与金融运行的新的理论见解,为金融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建设添砖加瓦。

金融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作为中国货币经济学的著名学者,王佩真教授积极参与转轨时期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探索。

对上世纪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问题,她设计了一揽子的综合治理通胀的措施;对90年代上半期出现的高通胀现象,她深入分析了当时存在的资金紧缺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深层次原因,强调以通胀治理为基点,深化企业改革,综合治理,加强宏观控制的治理思路,提出包括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深化企业改革等一揽子治理措施。

1993年王佩真教授主编出版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体现了她对改革开放条件下货币稳定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书中提出的不少建议措施对于加强宏观控制、抑制通货膨胀、深化经济改革发挥了积极的现实意义。该书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佩真教授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过一系列大胆并富有远见的设想。在货币流通体制改革上,她强调合理的发行制度对保持货币平稳流通的重要性;在信用体制建设上,她强调银行和信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国内最早提出发展多种信用形式,发展非银行信用机构设想的学者之一;在金融机构体制改革上,她较早提出以信用合作社为基础成立地方银行的设想;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上,她强调多层次多种类金融机构并存的重要性,提出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组建农业合作银行的设想;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上,她强调不同金融行业监管协作的必要性,提出应注重协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历程证实了她提出的诸多金融改革设想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她的科研成果对完善金融学科的理论体系、推动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王佩真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

猜你喜欢
货币教授金融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刘排教授简介
古代的货币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古代的货币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