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

2016-10-15 18:57柯云路
金融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友借书参考消息

柯云路

理书籍,发现一些纸已泛黄的旧书,马克思的、黑格尔的,还有几本文学名著。书扉上有自己学生时的签名,并注有购书时间,1963,1964,1965年。封底,有旧书店的印戳和手写的打折后的书价,以今天的眼光看,便宜得不可想象。忆起当年在北京101中读高中,立志于思想理论,拼命在课余读书。钱不够,便大多光顾旧书店。到1968年底去山西农村插队时,除简单的行李外,居然带了皮箱、木箱、纸箱共四箱子书。那些书后来大部分送给了同村的插队知青,小部分几十年跟随我到今日来勾取回忆。记得在晋南山村的土窑洞里点着油灯夜读,还给一起插队的知青讲点哲学、政治经济学之类。

高中时开始的经典阅读对我有启蒙作用。当思想打开之后,求知欲之旺盛现在想来都有点匪夷所思。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在北海公园西侧,高中生凭学生证便可办阅览证,虽不能借书回家,却可在阅览室尽情读书报期刊。我每逢周日上午必去,寒暑假则尽可能天天去,摆出架势博览群书,想成为思想大家。那种阅读除扩展了思想,还锻炼了阅读能力。首先是速度,有限的时间,读更多的书,获更大收益,这是每次阅读的追求。再有是记忆力,要多读当场便来不及笔记,于是强迫自己全记在脑子里,回家后补做笔记,常常一做几十页,用的都是无格白纸。

高三时我的同桌姓曹,是位善良宽厚的学友。每天两堂的晚自习,我差不多都在读《资本论》《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之类,按那时“为革命努力学习”的要求,在课内这样读太远的课外书有些“犯规”。曹学友发现了,不止一次用眼光提醒我。终于忍不住了,极小声地要我注重课内。我点点头表示听见了,仍接着看我的书。曹学友瞥瞥我便不好意思再说。现在回忆起来,他那温和小心欲言而止的神情让我体会到满满的善意。记得曹学友的父亲是搞原子能的,有一定级别,家里有内部发行的《参考消息》。我那时早已不满足于阅读挂在教室后面的《人民日报》等,便试探着向曹学友提出请求。他只略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我们那时住校,每周六下午放学各自回家,周日傍晚返校赶上两堂晚自习。晚自习一入座,曹学友就会从书包里拿出卷好的一周的《参考消息》悄悄递给我,我收起,同时将上一周的《参考消息》还给他。这样交接很静默,从未引起其他同学注意。因为一个高中生在校读“参考”有点另类,而且这样随意扩大当时算很内部的《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多少有些“违禁”。这个世界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一种,助人者总念念不忘自己的善举,而被助者却毫无记忆,另一种相反,助人者早忘了自己的善举,而被助者却终生难忘。我与曹学友的关系当属后种。他当年的友善我至今常和家人讲起,但我想,对这些曹学友大概已没什么记忆。

1966年夏临近高中毕业,“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所在的101中学毗邻北大清华,首当其冲卷入运动。当时阅读书籍与阅读社会对我而言都进入了一个特别时期,那是青春的阅读。而青春的阅读常常会有青春的伙伴。同班的一个王姓男生成为我读书读社会的伙伴。在一次彻夜长谈后,我们开始一同背着书包在全北京后来去多省市搞调查,书包里装着马列毛和其他一些理论经典,跑大学,跑工厂,跑机关,看大字报,找人聊,想探究“文革”与社会真实面貌。每晚则读书与思想。我与王学友看书都习惯批画,但两人常常只带一套书共用。于是,他画他的,我画我的。两人画书习惯有不同,很容易区分。他习惯将横线画在两行字的中间,而我习惯紧贴上一行字画线。我们的批画有时会一致,两条横线画在同一段话下面;有时则不一致,彼此侧重不同。这种同异也常常成为我们讨论的起点。

王学友的父亲是社科界一位资深学者,解放初期举家从国外归来时曾受到周恩来的欢迎。他的专长是西方哲学,家中存书很多,一半是外文原版书,我读不了,还有一半是中文书,这就成了我第一个借用的“家庭图书馆”。我向王伯伯借过不少书,也常常和他讨论哲学。他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很愿意和我对谈。作为在“文革”中被批判的对象,能够有一个跨代的哲学对话者,似乎使他很有些兴奋。常常谈得时间长了,还要留我吃饭,饭后接着谈。我对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哲学的兴趣,始于与他的交谈。他那带有外地口音、不时夹杂几个外语单词的普通话很温润,很哲学。

我不能在北京图书馆借书,却在这个“家庭图书馆”找到了借书的机会。如果说王学友家的藏书成了我的第一个“家庭图书馆”,接着我发现了第二个。这是我的另一个同班男生,在此不得不披露全名,他叫李向南。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新星》中,主人公就直接取用了“李向南”这三个字。我写小说,给人物起名一向郑重其事,名字起得好,符合人物性格,叫得响,对作品攸关重大。但“李向南”这三个字大概太符合《新星》中的主人公了,所以,我就不客气地挪用了。不曾想到小说后来会火,以为一本书里用用,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同学李向南也听不到耳朵里。《新星》中的李向南后来给同班的李向南造成了一些麻烦和花絮,此处略过不提。李向南的父亲是《人民日报》的领导干部,家中藏书很多。记得第一次到他家借书,就遇到了他读初中的小妹妹,她就是几十年后的知名学者李银河。那时她在我眼里只是个聪明爽朗的小姑娘。那次一下借了一二十本书,至今记忆犹新,有赫胥黎、培根、笛卡尔,还有亚当·斯密、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的,都是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再加几本文学名著。一开始没想借这么多,是李向南的爽快鼓励了我,从一两本书开始得寸进尺。其中不少书是精装的,崭新,抱着书从他家出来时,真感到同学的情谊。有了第一次的一二十本,再还再借,又有第二次、第三次的一二十本。就在第一次借书读时,我犯了个错误,居然忘了这不是自己的书,直接在上面画开了。等还书致歉时,李向南只说了句“没关系”,便让我再在书架上挑书。这是那个学生年代才能遇到的故事。

或许这辈子与书有缘,接二连三的“家庭图书馆”在读物匮乏的年代资助了我。有一个家庭不能不提。我又认识了一位外校的初中女生,她父母在文联工作,家中藏书甚丰,多是文史类的。我在中学时代能够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等诸多作家的主要作品读全,离不了这位女生家的书。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文革”陷入信任危机,我从农村赶回北京,开始了又一阶段较为集中的阅读,试图解析中国的问题并探索未来。那一阶段读了不少未公开发行的灰皮书,也有手抄本,还读了凯恩斯等人的经济学探究国家资本主义,以期寻找解析中国的钥匙。当然也重读了马列。记得我想通读《列宁全集》,这位初中女生便将家中的《列宁全集》一共39本,精装,一旅行袋重重地提来了。这次又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又忍不住在上面批批画画,意识到不妥时已经批画相当多了。我自然十分不安。也是从那时开始,再借阅别人的书,我手边不再放笔。初中女生看了我的批画后,几乎和李向南一样安慰我“没关系”,还说这套全集放在书柜最高层,在干校“改造”的父亲根本无暇看,等送回去原样摆好,谁都不会发现书被批画过。这位初中女生几年后成了我的妻子。她父亲自然成了我的岳父。那套《列宁全集》虽几经岳父家搬迁,一直高居书柜上层,我当年的批画是至今未被发现的秘密。

猜你喜欢
学友借书参考消息
图图借书
科学故事 学友动漫
借书
图图借书
張学友『我醒着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