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生琴
【摘 要】 近十五年来学者对爱泼斯坦从多角度进行剖析,对爱泼斯坦的“民族”思想及实践、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程度、爱国情怀及实践以及他与国共领导人的结识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爱泼斯坦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向世界宣传真实的中国。
【关键词】 近十五年;爱泼斯坦;爱国思想;研究综述
一、关于爱泼斯坦“民族”思想及实践研究
爱泼斯坦虽然出生在犹太人家庭中,但是却有一颗热爱中国的心。在爱泼斯坦的90年岁月中,有82年岁月是在中国度过的,“他说:“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1]所以说他对中国的喜欢,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也不亚于任何一个国际友人。
尹均生、蔡根娣《世纪中国的见证人——爱泼斯坦》指出:爱泼斯坦对中国人民深情友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奉献,赢得中共三代领导人的高度尊敬。“1957年,经周恩来批准,爱泼斯坦加入了中国籍。1985年4月20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为他祝贺70寿辰。他对邓小平说:“中国就是我的家。”1994年春节,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爱泼斯坦;2000年春节朱镕基总理、2003年温家宝总理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爱泼斯坦和其他外国专家,对他70多年来在华卓越的工作业绩表示了敬佩和赞赏。”[2]
二、关于爱泼斯坦对工作负责态度的研究
1、爱泼斯坦的严谨态度及实践活动
在林茂荪的《从四本书看爱泼斯坦写作的特点和风格》中写到:爱泼斯坦在《今日中国》杂志社工作时,他的严谨态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充分利用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把人物和事物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报道有声有色。(2)他在报道新闻或材料时,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给读者提供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对历史的负责。(3)他从不孤立的看待中国所发生的一切,而是把他所报道的事件都放在国际大背景进行剖析,必要时还把中国的事件与其他国家的事件进行对比,进而得出准确的结果。
廖云路在《记者爱泼斯坦的涉藏新闻思想研究》中,指出爱泼斯坦在《今日中国》报道新闻时有两个值得学者学习的风格,其一是善于引用新闻人物所说的话,这样就达到了新闻生动,事实真实,使得报道出来的内容有根据,其二是善于抓住细节,以小见大,爱泼斯坦认为记者应该像学者那样渴求知识,才能使自己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有深度。其中,爱泼斯坦在亲历战争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报道新闻时,十分重视民生。
2、对工作的热忱及实践活动研究
沈苏儒在《回忆艾培》中写到,在他看来,艾培的心里只装着一个词,那就是:工作,之所以这样评价艾培,是因为他们在所有的交谈中,“几乎90%以上都是谈工作或同工作有关的事情,其余10%则是谈彼此的健康状况、共同的朋友,再加上他每次总要讲的一两则外国笑话。”[3]而他在写作《西藏的转变》这本书时,他不仅读了很多有关西藏的旧书,而且是每隔十年去西藏一次,每次采访的时间要持续三四个月,并且在采访的工作中有90%是在西藏进行的,而更让人对爱泼斯坦的工作认真的态度佩服的是,他第三次去西藏是在“文革”五年出狱后去的,那时是1976年,而那时的他已经61岁了,他的敬业是令人佩服的。
三、关于爱泼斯坦的爱国情怀及实践的研究
爱泼斯坦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籍。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当时满怀深情地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革命联系在一起。”吴志菲在《中国就是我的家——记国际主义战士》中讲到,爱泼斯坦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写中国的真实历史,在报道真实的中国,即使在“文革”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始终没有背弃自己的信仰。
1、关于他向外界宣传中国的研究
尹均生、蔡根娣在《世纪中国的见证人-爱泼斯坦》中讲到,1951年,爱泼斯坦冲破美国阻力重返中国,同宋庆龄一道创办英文版《中国建设》(现改名《今日中国》)杂志,继续向世界报道不断取得进步的中國。在他的努力下,杂志扩大发展为中、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7种文字,其发行量达20万册,为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搭起了一座友谊桥梁。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西藏的转变》以及《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等,这些书不仅有中文版,而且还有英文版,为的是传播中国人民的奋起精神以及中国的奋斗历史,所以说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见证人。
柳冬、伊丽在《爱泼斯坦: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特别中国公民》讲到,爱泼斯坦为了让世界对中国人产生更友好的感情,他非常重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他在向国际传播中国时,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中国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的。当然在传播时,他也注重中国在国际的形象以及如何更准确的向世界传播中国,第二个方面是:他很重视对年轻外宣人才的培养。
2、关于他对中国红色经典歌曲的传播的研究
姚远在《爱泼斯坦:将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海外第一人》讲到:1944年,爱泼斯坦与叶君健合作,第一次将洗星海写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翻译成英文带到美国,而起先,他带到美国的这首歌,没有人愿意为他在大场合演唱,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新泽西特伦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团唱了这首歌,因为有爱迪生州长和卢斯夫人出席,所以宣传的很成功,并且后来被广大国际友人传唱。而2005年,爱泼斯坦的妻子黄浣碧接受采访时讲到,艾培在1949年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天,他在美国的一家录音店里录了由他自己唱的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所以说,他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四、 关于爱泼斯坦与国共领导人的友谊的研究
1、与宋庆龄的结识
方小宁在《爱泼斯坦的传奇生涯》中写到:爱泼斯坦与宋庆龄于1938年初认识,后来他应宋庆龄邀请,赴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从此他们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1年,宋庆龄再次邀请他在《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总编辑工作。可以说他们从相识到共事有40年的时间。宋庆龄健在时,有人曾提出为她写传记时,宋庆龄觉得爱泼斯坦是她最信赖的人,于是在1975年起,而爱泼斯坦在为宋庆龄写传记时,是本着追求客观事实、严谨负责的态度,1983年就开始准备,直到1987年才开始动笔,1992年底完成。在写作过程中,他采访了数十人以及大量的收集资料,1992年底,爱泼斯坦的《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的中、英文版同时出版。爱泼斯坦说:“她是我认识的东方最完美女性!”
2、难忘的延安之旅
夏明星在《中国是我的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与中国的世纪情缘》中指出,爱泼斯坦于1944年5月至1944年10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他看到毛泽东爱抽烟,于是自己种了烟叶,而朱德也因为爱吃蔬菜,便自己种菜吃,并且在与他们的接触相处中,他领略了毛泽东虽然身在延安窑洞,但对于国际事件却有准确的预见性,也了解到朱德的和善与朴实,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延安乡土亲情深的地方。
3、与周恩来的深厚友情
穆欣在《毕生热爱中国的爱泼斯坦》讲到,爱泼斯坦在中国很早就对周恩来同志异常崇拜,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他见到了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爱泼斯坦经常作为新闻记者去拜访他,周恩来总理总是耐心的给他讲解很多事。1951年爱泼斯坦到北京《今日中国》工作后,会见周恩来的机会多了,经常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鼓励。在“文革”时期,爱泼斯坦与妻子邱茉莉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时,是周恩来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夫妇从监狱里救出来。1976年1月,周恩来因病逝世时,爱泼斯坦异常悲痛,写了长篇悼文《一位令人永不忘怀的伟大战士》,以此来表达他的痛惜之情。
五、结语
爱泼斯坦虽然是犹太人,但他对中国的爱不只是由于对中国的认同而产生的“一家人”的感情,而是同他的国际主义思想融为一体的。他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在他的工作生涯中,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向世界宣传真实的中国。
【注 释】
[1]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M].新世界出版社,2004.4.32.
[2] 尹均生,蔡根娣.世纪中国的见证人-爱泼斯坦[J].员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0.
[3] 沈苏儒.回憶艾培[J].中国记者期刊,2005.11.
【参考文献】
[1] 朱静.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J].对外大传播,2005.5.
[2] 林茂荪.从四本书看爱泼斯坦写作的特点和风格[J].对外大传播,2007.12.
[3] 廖云路.记者爱泼斯坦的涉藏新闻思想研究[J].中国藏学,2014.11.
[4] 尹均生.难忘爱泼斯坦[J].出版科学,2005.11.
[5]吴志菲.中国就是我的家-记国际主义战士爱泼斯坦[J].文史春秋,2006.3.
[6] 柳冬,伊丽.爱泼斯坦: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特别中国公民[J].对外大传播,2003.6.
[7] 姚远.爱泼斯坦:将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海外第一人[J].文史博览,2007.12.
[8] 方小宁.爱泼斯坦的传奇生涯[J].文化交流,2007.11.
[9] 夏明星等.中国是我的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与中国的世纪情缘[J].党史纵横,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