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勇,宋丽美,,张志强
(1. 湖南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 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1)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地域性回归研究
——以株洲市云田镇为例
熊勇1,宋丽美1,2,张志强1
(1. 湖南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2. 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1)
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着自然生态肌理被破坏、空间尺度具有非人化倾向、城市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逐渐破碎等地域性缺失。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小城镇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小城镇城市设计需要注重其具体的地域性表达。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回归应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把握设计内容,构建“3+4+3”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地域性回归研究框架。基于此理论构架,并结合株洲市云田镇的地理区位及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探讨了云田镇的地域性回归城市设计案例。
小城镇;城市设计;地域性回归;云田镇
在农村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城市设计被提到一个新高度。我国地缘广阔,小城镇地域特征较明显。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在物质性规划占主导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小城镇在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出现了盲目模仿和不尊重地域特征等不良现象。加之当前国内多数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缺失,这导致大多数小城镇出现“摊大饼”式的发展形态。小城镇面积日益扩张,建筑也越来越高,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小城镇越来越缺乏特色,其城市形态和空间趋同化严重,造成“千城一面”现象,城市可识别性缺失。原来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已成为历史,城市的“可意象性”(imageability)也不复存在[1],这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小城镇大问题”[2],即当下小城镇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存在着消灭农村、扩展城镇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小城镇城市设计应更加关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历史文脉的传承,从城市设计的角度保护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小城镇的地域性特色,从而延续和传承小城镇的地域性文脉。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切入点,从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地域性问题入手,科学分析当前小城镇设计中需关注的地域性缺失问题,提出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小城镇设计框架,并以湖南省株洲市云田镇为例,探讨小城镇建设中的地域性回归实践,旨在为新常态下国内小城镇地域性回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地域主义主张对地方精神的表征,主张将现代性和地方性相结合[3]。早在20世纪20年代,刘易斯·芒福德在讨论巴基斯坦建筑时就表达了对地域主义的批判倾向[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建筑国际式的蔓延而造成的地域性缺失引发了很多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对建筑趋同、城市空间趋同和文化社会趋同的批判,从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性设计倾向。20世纪80年代,希腊建筑学家亚历山大·楚尼斯等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5],指出应不拘泥于某种具体形式,反对表面化的简单复制,强调场所的继承和对场所精神的尊重。城市设计是由城市形态、城市物质性空间构成的一门学科。与城市规划不同的是,城市设计是按三维空间来考虑城市及其空间形态的。因此,城市设计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通过三维的立体化形象展示,使城市空间具有可识别性,使具体的城市形态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地域性是小城镇所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及其文化趋同性的影响,很多小城镇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盲目模仿,导致各种非地域性景观、街区、建筑替代了小城镇的原有风貌,造成城镇风格千篇一律。正是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地域主义者提出,地域主义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它涉及人类聚居场所的空间尺度,保持城市生态资源的多样性,是对城市独特的地理特征、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延续和尊重[6]。小城镇是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小城镇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小城镇城市设计需要注重其具体的地域性表达。
2.1自然生态肌理被破坏
小城镇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实体。小城镇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地区的自然生态具有适宜人居性,如河流冲击所形成的平原、山地丘陵中的小盆地及江南水乡沿河流而聚集的村镇等。但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城镇优势产业转移,如有些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小城镇,由于工矿业的发展,导致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较大破坏。
生态环境被破坏直观上导致一些小城镇自然环境风貌被破坏。比如由于采矿业的发展,城镇周围原有的山体及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由于大量的河沙挖掘,径流小城镇的河流的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原有清澈的河流变得浑浊,居民们日常浣溪、挑水等鲜活的生活场景已成为历史。小城镇优美的自然生态肌理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城市肌理也遭到了破坏(被破坏的典型山地生态肌理和景观生态肌理如图1~2所示)。
图1 被破坏的山地生态肌理Fig. 1 The destruction of mountains' ecological texture
图2 被破坏的景观生态肌理Fig. 2 The destruction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texture
这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尊重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小城镇地域精神的缺失。
2.2小城镇空间尺度的非人化倾向
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空间尺度的构建是地域性空间塑造的重要方面。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在地形、气候、文化、风俗和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使不同地域环境下产生的空间尺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小城镇城市设计过程中,应以地域性为准则来构建其空间尺度,通过重新塑造小城镇的地域性空间尺度来重现小城镇的地域特色[7-8]。
小城镇的一个突出特征就体现在其“小”上。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的空间尺度地域性特征更为明显,且通常以亲切宜人的尺度出现。然而,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小城镇城市设计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关注和研究,从而使小城镇的地域性风貌正在快速消失。小城镇的空间尺度问题通常涉及人的舒适度。一方面,小尺度会让人感觉压抑、局促;另一方面,巨大的尺度又让人感到冷漠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缺失:空间适宜性是小城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很多小城镇的“去小化”十分严重,小城镇空间尺度一味地“扩大化”导致其缺乏空间尺度应有的舒适性和空间品性。
2.3小城镇城市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的破碎
小城镇的地域性源于不同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正是这种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历史积累,创造了小城镇独特的场所精神。在小城镇中,场所是人们的交往空间,也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集体记忆原型。场所的本质在于人们能够在其中体验自身和世界的意义。但是在快速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小城镇在营造归属感方面越来越淡化,渐渐成为一个缺乏地域性回忆的空间。场所的变迁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规律,人们在逐渐淡忘原有的场所精神,城市历史文脉出现断裂。一些小城镇的城市空间匀质化、单一化,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淡忘将造成具有丰富生活性和地域性的场所性格被埋没。
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体现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的粗放型、扩张型向精细型、集约型转变。新常态下,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回归应首先明确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把握设计内容,构建“3+4+3”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地域性回归研究框架(见图3)。
图3 “3+4+3”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地域性回归研究框架Fig. 3 “3+4+3”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egional regression of the urban planning of rural towns
3.1指导思想
适应新常态需要理性看待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镇面貌趋同、历史文脉缺失、地域特征模糊等现象,积极探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地域性缺失的问题。
1)小城镇地域性特征的实质把握。基于小城镇特定区域中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传承等要素,保护其环境的自然性和文脉的传承。
2)小城镇设计目标的明确定位。小城镇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客观保证。但小城镇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其独特的地域特征,要具有人文关怀和归属感。因此,应根据小城镇独特的地理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城市设计。
3)传统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和谐融合。在注重地域性传统特征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传统特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整合,在充分发挥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完善小城镇现代化发展的功能。
3.2设计原则
全局性原则。小城镇城市设计要将视野拓展至城镇周边区域,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山水自然景观,依托自然山体和水域,顺应地势,尊重地域,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
地域性原则。整体把握城镇空间形状及城市的肌理、形态、布局;细化城镇空间界面,充分考虑城镇的色彩、纹理、天际轮廓线等,增强城镇特色和可识别性,体现小城镇的地域性。
协调性原则。小城镇城市设计需基于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传统文脉等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协调好发展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良好型小城镇。
动态性原则。任何城市设计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理性的城市设计是不断改进、具有可持续性的。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应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反馈,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营造宜人的小城镇生活环境。
3.3地域性设计的具体内容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不仅是对城镇物质空间的形态设计,还要考虑城市的自然、人文要素,考虑当地居民的生理及心理感受。从这个层面出发,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回归是在系统分析地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人本主义延续与发展城镇地域性为原则,实现小城镇地域性的传承。基于此,本文以人对小城镇空间场所的体验为出发点,并从宏观尺度的空间形态结构、中观尺度的审美性和微观尺度的空间实用性3个不同层面,探讨小城镇地域性设计的具体内容。
3.3.1宏观层面
地理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城镇整体布局的最重要因素,如山地和临水的城镇多顺应地势走向,沿河傍山,呈不规则状;平原城镇则多为规则的行列式布局。当地的地形特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小城镇也因这种天然的“缘地性”而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9]。与此同时,鸟瞰状态下可观的城镇平面形状、空间轮廓则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体现。
1)城镇空间形态
一个城镇的整体空间环境是由该城镇诸多历史建筑和空间共同构成的,是城镇的特色所在。一方面要保护小城镇原有的平面格局,保持小城镇自然形成的布局形式,尤其是历史文化古镇,防止破坏城镇原有形态;另一方面要满足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城镇自然延伸方向预留城镇未来发展空间,使城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总体格局[8],如南方山地小城镇的竖向形态格局。
2)城镇空间结构
小城镇空间结构即范围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形式,其布局合理及良性运作是城镇空间体系发展的关键[10]。城镇自发形成的空间结构往往不具有体系,等级层次不明显,各功能空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改善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使居住、商业、交通、生态等各功能空间相互协调、促进,以达到整体空间的良性运作,并提高城镇土地的利用率,构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3.3.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小城镇城市设计主要通过构建城镇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以强化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11],增强城镇的可识别性。城镇结构肌理是重要的城镇形态表征要素,与城镇局部空间环境共同构成立体的、可置身其中的城镇空间环境。
1)城镇结构肌理
这里所说的肌理包括城镇的道路骨架及布局、建筑群体的组合。肌理在地域性上的把握应注意城镇新旧形象的延续,并充分认识和保护传统街区的平面布置形式,保持原有的城镇肌理特征,新建部分要延续原有的结构。城镇肌理的相关研究表明,肌理的地域性差异原因较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居住形态因素。
2)局部空间环境
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城镇不仅在肌理上具有稳定的表现形式,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劳作中也形成了固定的风俗习惯和交往活动,形成了特定的活动空间。空间环境的设计应保留原有的交往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具有良好尺度和比例的外部空间,在建筑与建筑、院落与街道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科学合理的空间环境序列[12]。
3.3.3微观层面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将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内容划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5种元素,本文据此对小城镇的微观空间形态进行地域性设计,并从建筑设计、道路景观设计与界面节点设计3个方面进行把握。
1)建筑设计
建筑形态包含了特定地区的民族文化,地域性建筑是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形式和风格。设计时应遵循整体式原则,延续原有建筑结构和形态,或者结合当地历史文化、本土材料和现代技术,创造新的地域性建筑空间形态,即继承和创新建筑空间形态。
2)道路景观设计
充分发挥城镇自然有利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街道空间尺度、丰富多彩的地方习俗文化、地域性的街道景观小品等,都可以作为道路景观设计的重点。人工环境的建设要融于自然环境之中,营造和谐多样的城镇道路景观环境。
3)界面节点设计
城镇界面包括主体界面(如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高度、风格、色彩、材质)和缓冲界面(如各功能区内部的道路界面)。对界面的控制要把握连续性和整体性,保持道路两侧建筑形式和高度等的协调,避免空间界面的混乱不和谐。小城镇的节点主要为广场、公园、大型绿地,其是公共活动集中的区域,也是小城镇的形象标志,设计时应充分展示地域性特点,融合当地生活理念,增强小城镇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4.1地理区位及概况
云田镇位于株洲市东北部云龙示范区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处丘陵地带,山多田少,有长株高速及云龙大道、云峰大道、华强路等快速干道通过,其地理区位见图4。作为株洲市云龙示范区的一部分,云田镇积极贯彻“两型社会”理念,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文化科教、旅游休闲小城镇。
图4 云田镇地理区位Fig. 4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Yuntian Town
4.2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分析
自然环境:云田镇地处长株潭生态绿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云峰湖区域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水文条件,且正在利用云峰湖的地域特点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是周边市民休闲旅游的主要去处之一,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云田镇区域的云峰湖水域肌理如图5所示。
产业特色:云田镇主要以苗木种植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都可以联合当地的旅游线路开发观光旅游、水果采摘等项目,这也是当地的地域性特征之一。
图5 云峰湖水域肌理Fig. 5 The water texture of Yunfeng Lake
4.3地域性回归设计
1)充分尊重自然地域环境,对小城镇的总体空间环境进行把握,对地域进行局部修整,优化小城镇的空间结构,保护山体、自然植被和河流水系。根据云田镇城镇总体布局,顺应地势,减少土石方量的同时使建筑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感,体现地域性环境特色的小城镇风貌。云田镇整体城市设计如图6所示。
图6 云田镇整体城市设计Fig. 6 The overall design of Yuntian Town
2)从云田镇地域性的社会生活模式考虑小城镇的街道肌理,在具体的设计中考虑云田镇的原有城市布局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道路骨架和建筑街区布局,保护小城镇的肌理形态和地域性差异。
3)充分挖掘云田镇的文化特色,对历史上形成的有价值的街区建筑和特色景观进行保护和修缮。在进行建筑和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建筑风格对整个城市风貌的影响,延续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使云田镇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合理控制其建筑和街道的尺寸,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4)提高小城镇城市设计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地位,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参与度,加强城镇居民对地域性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好地保护城镇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地域性回归研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的小城镇设计中,应更注重当下城市设计中出现的反地域性倾向和重形式感而缺乏形象感的设计方式。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长久以来形成的城市独特标识,这种可识别性地域性特征是小城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基。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具体的空间形态特征、自然和人造景观特征、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尺度的把握等,形成各个小城镇独特的设计风格,重塑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独特的地域性格。
[1]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项秉仁,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11. 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M]. XIANG Bingren,Translated.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90:8-11.
[2]费孝通. 小城镇四记[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1-50 FEI Xiaotong. Four Notes on Small Towns[M]. 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1985:1-50
[3]尹维娜. 呼唤城市地域主义:概念界定及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初探[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YIN Weina. Appeal the Regionalism of City:Concept Definition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ontent of Planning and Design[D]. 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2009.
[4]芒福德·刘易斯.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峻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47-354. MUMFORD L. The City in History:A Powerfully Incisive and Influential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Form through the Ages[M]. SONG Junling,NI Wenyan,Translated.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89:347-354.
[5]楚尼斯·亚历山大,勒费夫尔·利亚纳. 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征[M]. 王丙辰,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0-135. TZONIS A,LEFAIVRE L. Critical Regionalism:Architecture and Identity in a Globalized World[M]. WANG Bingchen,Translated.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7:110-135.
[6]李爽,文剑钢,叶明强. 基于地域文化理念的小城镇形象探讨[J]. 小城镇建设,2011(12) :76-79,88. LI Shuang,WEN Jiangang,YE Mingqiang. On the Images of Rural Town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ultural Concepts[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2011(12) :76-79,88.
[7]吕娟. 小城市城市设计的空间尺度研究:以兴城为例[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LJuan. Research on Space Scale of the Small City:Case Studies on Xingcheng[D]. 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
[8]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94-105. WANG Jianguo.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for Modern Cities[M]. 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001:94-105.
[9]朱小蕾. 一种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思路[J]. 城市规划,2002,26(9) :72-76,84. ZHU Xiaolei. A Research Approach of Urban Desig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2,26(9) :72-76,84.
[10]王士兰,游宏滔. 小城镇城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10-225. WANG Shilan,YOU Hongtao. Urban Designs for Rural Towns[M].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4:210-225.
[11]邵士官. 小城市的形态与功能研究[J]. 理论学刊,2010(6) :79-82. SHAO Shiguan. On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J]. Theory Journal,2010(6) :79-82.
[12]刘代云,李键. 论小城镇中心区适宜空间尺度的塑造战略[J]. 华中建筑,2012(12) :92-95. LIU Daiyun,LI Jian. Study on the Shaping Strategies of Suitable Space Scale in Small Town Central District[J]. Huazhong Architucture,2012(12) :92-95.
(责任编辑:徐海燕)
On Regional Regress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of Rural Towns:Take Yuntian Town in Zhuzhou City as a Case Study
XIONG Yong1,SONG Limei1,2,ZHANG Zhiqiang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Rural Plann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Usually found in the urban planning of rural towns are such regional losses as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texture, the dehumanization tendency of spatial scales, as well as the disruption of historical and spiritual contexts. Having been formed under different natur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different rural towns exhibit different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quires specific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urban plann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design concepts should be first made clear about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regress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of rural towns. And based on this study is the outline of the design from three hierarchical levels: macro-level,meso-level, and micro-level perspectives, under the framework model of “3+4+3” for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regression in rural towns. A tentative study has been made of the regional regression of Yuntian Town in Zhuzhou City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factors as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ts regional features.
rural towns;urban planning;regional regression;Yuntian Town
TU984
A
1673-9833(2016)03-0091-06
10.3969/j.issn.1673-9833.2016.03.017
2016-03-30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6ZB10)
熊勇(1989-),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E-mail :4093969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