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成,白艳芬,王加真1,史洪琴1,张金利,金 星
(1.遵义师范学院a.生命科学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c.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省湄潭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湄潭564100)
贵州茶叶发展的思考
张宝成a,白艳芬1b,王加真1a,史洪琴1a,张金利2,金星1c
(1.遵义师范学院a.生命科学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c.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省湄潭栗香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湄潭564100)
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悠久的茶叶发展历史有利于发展优质茶叶。在贵州省茶叶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目前贵州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但是贵州省发展茶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茶品种单一;缺乏系统的科技知识储备和科技团队建设及茶园管理人才的培育;茶园管理缺乏系统的科技服务体系,部分茶园缺乏标准管理规范;茶叶资源深度利用不够,造成浪费。因此,在今后的茶叶发展中,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促进贵州茶业又好又快发展。
茶叶;发展;现状;贵州
1.1环境的优势
贵州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少、多云雾、无污染,全省为高原茶区的省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独特高山云雾环境为贵州黔茶发展打造了无与伦比的优势。茶树喜阴、喜湿,使得贵州具有大面积区域能够发展茶,自然条件好,为优质茶创造了独特的环境,是优质茶的品质保障[1]。近年来,贵州省重拳打造“茶名片”,茶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在政府大力发展茶叶的规划下,到2014年底,全省发展种植茶园达662万亩,茶园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一。2014年的总产量达18.1万吨,涉及的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为2518家,茶叶总产值达165亿元,综合产值为271亿元。形成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等一批区域品牌[2]。
1.2贵州茶历史悠久
贵州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据考古研究表明,我省茶树史距今有100万年,茶树栽培历史有3000余年,古代思州、播州封地的贡茶充分说明在历史上我省茶品质的优异,加大此类品种的保护和研发,对贵州及我国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我省众多的茶树种植资源也能反映出我省茶业发展史。我省拥有大量的野生半野生茶树类型,在全省发现拥有100年以上的古茶树、野生茶树资源的县(市)达25个[4]。我省处于茶树原产地的重要核心区域中[2],收入国家茶圃保存的贵州茶树种质资源有65份[5]。现代,贵州省老一辈茶叶研究者搜集的茶树种质材料600余份,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茶业的发展[3]。
1.3贵州茶品质优
图1 贵州种植茶树品种面积占比结构[3]
历史上我省茶叶曾作为贡茶,充分说明古时茶叶品质的优异。现代茶叶品质分析表明,贵州茶叶的平均水浸出物含量35~45%,远远高出国家标准[1];而且贵州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丰富的物质使贵州茶品质具有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等特点。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我省引种的安吉白茶在正安种植后,正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达9%以上,其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达11种[6]。目前,正安白茶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商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安也获得“中国白茶之乡”称号。虽然我省发展茶产业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但是茶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2.1品种结构单一
我省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是茶园种植品种单一,这严重制约着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据调查表明,福鼎大白是我省茶园主栽培品种,该品种的栽培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63.4%(图1)[3],这严重影响着我省茶业转型发展。因此,政府开始调整茶产业的发展,实施新品种、新基地和高端茶的策略。
2.2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
2.2.1种植规划缺乏市场定位
有学者根据我省不同茶产区的气候条件将茶产业划分为:黔东北产业带、黔西北产业带、黔东南产业带、黔中产业带和黔西南产业带[3]。由于我省是山区,这样的产业带缺乏细致的海拔梯度和土壤条件适宜性的划分。因此,这不利于发展高品质茶的精准市场定位。
贵州茶产业发展多数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进行的,缺乏茶产业发展中选择品种科学的分析和前瞻性的产业规划[7]。对未来茶叶的加工生产、产品的去向,以及不同茶产品对茶品种等要求缺乏考虑。这使我省茶产品的市场竞争等面临严峻的考验。如越南虽然茶园面积与我省相当,但是有明确的市场规划,他们生产的黄茶主要用于出口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乌龙茶主要销售市场为台湾,通过与台湾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市场对接;越南的绿茶主要用于本国自身消费;生产红茶主要是出口,绿茶与红茶的比例为4:6。越南的茶叶主要销售到巴基斯坦、俄罗斯和我国的台湾等地,出口到世界近110个国家和地区[8]。2014年越南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五位;越南茶叶出口在2007~2010年在11~13万吨间波动,出口茶产量占我国茶叶出口量的33~43%。
2.2.2我国茶叶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2014年世界茶产量为502.6万吨,其中我国茶产量为198万吨,虽然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但是在国际市场处境相当尴尬。如2014年世界茶叶出口总量达182.5万吨,我国茶叶出口仅为30.1万吨(出口产量为我国茶总产量的5.99%),仅占国际市场的16.5%,同比出口下降7.5%。我国茶叶类型中主要以绿茶为主,2014年绿茶出口24.9万吨,同比下降5.8%,绿茶出口在茶叶贸易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占出口总量的80%以上;红茶出口2.8万吨,同比下降15.6%;乌龙茶出口1.5万吨,同比下降9.7%;花茶出口5782吨,同比下降15.7%;普洱茶出口3385吨,同比下降25%。国际茶叶消费市场以红茶为主,2014年世界红茶贸易出口为150万吨,我国出口为2.8万吨,同比下降15.6%。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红茶品质不如世界主要红茶出口国的红茶品质,如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国,国际竞争力差[9]。
我国茶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仅为0.6kg,与人均茶叶消费2.4kg的土耳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茶叶消费特征为:高收入阶层的茶叶消费量比较稳定,而中低收入阶层的茶叶消费很容易受到茶叶价格波动的影响[10]。而且,经济收入低的消费群体茶叶消费量高于高经济消费群体的茶叶消费量[11]。我国茶叶生产和国内消费以绿茶为主,绿茶品牌格局(高端茶叶市场)比较稳定。对于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茶产区,自己缺乏有影响的品牌,拓展茶叶消费市场面临很大的挑战。
2.2.3茶园管理缺乏系统的科技服务体系
最近几年我省茶产业发展迅猛。由于茶园的种植和管护专业技术要求很严,而我省许多茶叶种植基地缺乏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造成了部分茶园荒芜的现象。原因有政府缺乏对高品质茶的界定和各种茶树品种的市场调研分析,盲目依靠部分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忽视茶苗的品种和质量。甚至某些区域出现以次充好,以及部分茶区引种不恰当导致成活率低,品质低下,造成当地茶区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影响茶叶的正常发展。
2.3缺乏深入研究
2.3.1缺乏深入的规范标准
虽然我省茶品质优异,但是缺乏规范标准。由于我省地处高原,局地地貌差异很大,“五里不同天”的现象很普遍,春天和夏天常有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缺乏不同海拔高度适宜种植哪些茶树品种以及适合加工哪一类茶的规范。在茶产品方面,由于茶香气成分复杂,在茶产品评判中如何量化茶产品的香气和色泽等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标准。
2.3.2缺乏茶叶资源利用研究
茶园利用率存在严重浪费。我省在追求高端茶产品的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芽茶的加工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一些茶园缺乏加工工厂,与茶叶加工企业合作深度不够,茶青收购率低。采摘过程中过分注重精品芽茶,忽视甚至放弃夏秋茶的采收,造成很大的浪费。相关的科研机构,需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茶资源以增加茶农收益。
我省拥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5],这些为深入开展茶树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研发出新的名优品种和耐机械化采摘的茶树品种[3],如何开发筛选出适合丘陵机械化采收的茶树品种,解决采茶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针对我省多样的地形差异,如何筛选出适宜我省不同茶业带及其不同海拔高度的优质特色茶品种[3],这些都是我省茶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茶树种植资源研发适合加工不同茶产品的茶树品种,筛选出全发酵茶、非发酵茶、轻发酵茶、前发酵茶和半发酵茶的茶树品种,为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如随着茶叶功能性物质茶多糖、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等的药理保健作用研究的深入,这很可能是未来功能性茶和保健茶产品的新方向。政府应该鼓励和提高科研院所的科研积极性,如筛选出适合高/低含量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的茶树品种,同时研制不同功能型茶产品,为我省茶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2.3.3缺乏示范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由于茶叶国际消费市场巨大,很值得近年来发展的茶产区开拓。我省茶产品中的‘绿宝石’远销欧洲,这些产品通过了严格的463项欧盟农残检测指标。但是这样的示范带动企业总量相对较少,政府相关部门应研究如何培育一批这样的企业通过其示范作用,引领我省茶产品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样不但能促进我省茶叶占据国际消费市场,同时有利于把我省茶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全国的茶示范区,提升我省茶产品品质在国内的地位。
2.4管理成本高
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无论是茶叶的种植栽培管理,茶叶的采摘、晾晒和烘制等工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12]。由于缺乏劳动力,造成茶青的采摘率低,而且人工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造成茶产品生产成本高。同时,由于我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生产经营中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与其他省相比我省茶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
3.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我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如通过资金倾斜扶持茶资源开发方面的基础研究,如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97%,远远高于橄榄油的75%~90%。另外,茶油中的山茶甙和茶多酚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同时,茶油可以降低胆固醇、血糖和甘油三酯,并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因此应开发产茶籽量高、出油率高的茶品种,针对不饱和脂肪酸或者山茶甙和茶多酚等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市场精细化品种筛选。由于我省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考虑茶多糖类型、茶多酚类等不同品种选育工作,为我省茶业多元化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同时,为促进我省茶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培育相关的研究团队
政府引导培育研究团队,如茶树资源筛选与种植资源开发团队、茶加工团队、茶功能成分研究团队,为茶产品的加工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发酵型茶通常采用自然发酵法,但是该发酵工程无法控制。而发酵工序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13-14],这是影响我国红茶出口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快培育红茶核心技术团队,引领我国红茶迈向更高层次,同时推动我省茶叶加工水平,加快国际市场占有率。
政府可以培育茶多酚、茶多糖、茶生物活性成分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团队,把这些团队不但打造成省重点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培育成为教育部和农业部的重点实验室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基地。通过基地的交流合作推动省内外的合作交流沟通,推动我省的茶产业研发水平。
目前,省科技厅培育了一些技术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如何通过这种模式,深入推动这些中心促进其更快的转型,真正达到服务企业市场研发仍然有一些距离。这些需要政府与相关企业之间进行沟通,促进这些中心为企业开发出更好的产品。
3.3加大茶产业方面的科研投入
近年来,我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面积增加,今年茶业综合产值可达85亿元,在助力农民依托茶产业致富脱贫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茶产业是山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我省在重点发展茶区省、市、县相关科技部门时应在资金资助、扶持力度和政策上要给予一定倾斜。同时,相关研究部门要扭成一股绳,在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出特色。
在资金投入方面,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发展。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优势领域,促进我省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我省茶产业打造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茶产区。然后通过茶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湄潭打造的“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香引客”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因此,每年的科技资金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茶产业方面给予一定的保证和倾斜,促进我省在茶产业发展上的前瞻性,引领国内茶产业发展。
3.4政策引导企业适应茶产业新形式
随着国内“红茶热”的兴起以及国际茶市场主要以红茶为主的需求,这为我省茶发展成为后起之秀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我国国内茶市场中高端市场区域稳定,占有这部分市场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的机遇是抓住国内“红茶热”的势头抢占争夺红茶消费市场。随着国际茶贸易中绿色壁垒出现以及国内茶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我省受到工业污染小的优势,为我省发展高端有机茶、红茶出口提供了独特的机遇。政府应重拳打造发展贵州红茶系列,实施“两手抓,两手硬”策略。国内国外茶叶消费市场两手抓,抢占国内国外红茶消费市场;在有机茶种植栽培管理和红茶加工中抓品质。与此同时茶种植和品质两手都要硬,为延伸茶产品做铺垫。随着茶功能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如何开发功能性茶饮品,如山茶甙、茶多酚、茶多糖含片等茶衍生产业也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因此,我省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我省茶产业在我国茶市场中的位置、未来我省茶产业的出路以及如何应对国内和国际茶产业的格局,政策上给予引进茶出口国的茶生产设备和茶加工技术为其订单式加工茶产品的企业优惠,行动上引导扶持相关茶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和茶产品拓展企业(茶饮料、茶多糖、茶多酚等),这样才能延伸我省茶产业链。通过部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省茶产业遍地开花。
[1]苏维词,彭熙,李安定.贵州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问题及对策[J].贵州科学,2008,26(2):48-52.
[2]周富裕.贵州茶树品种种植情况浅谈[J].贵州茶叶,2013,41(2):12-14.
[3]陈正武,龚雪,陈娟,等.贵州种植茶树品种调研分析及优化调整探讨[J].种子,2014,33(6):81-85.
[4]刘声传,段学艺,赵华富,等.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化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6):1255-1261.
[5]鄢东海,刘声传,魏杰,等.贵州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鉴定与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1972-1976.
[6]正安白茶[EB/OL].2015-06-02,http://www.zunyi.gov.cn/ zmzy/cmzy/zymc/201506/t20150602_151425.html.
[7]陈正武,龚雪,陈娟,等.贵州种植茶树品种调研分析及优化调整探讨[J].种子,2014,35(5):97-100.
[8]Tran Xuan Hoang,Do Van Ngoc,房婉萍,等.越南茶叶产业概况[J].中国茶叶,2012,(7):12-13.
[9]姚丽萍.中国红茶外销发展策略探析[J].福建茶叶,2012,(5):7.
[10]管曦,杨江帆.对中国茶叶消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J].茶叶,2014,40(2):75-79.
[11]管曦,杨江帆,谢向英,等.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6):546-551.
[12]胡华健,刘晓霞.贵州茶叶重点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及“绿宝石”推进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贵州茶叶,2014,42(3):4-6.
[13]汪开华,陈贞纯,屠幼英.发酵程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茶叶,2012,38(3):168-171.
[14]梁名志,夏丽飞,陈林波,等.人工接种真菌发酵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中国茶叶,2009,31(1):11-13.
(责任编辑:徐国红)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 Guizhou
ZHANG bao-cheng1a,BAI yan-fen1b,WANG jia-zheng1a,SHI hong-qin1a,ZHANG jin-li2,JIN xing1c
(1.Zunyi Normal College a.School of Life Science;b.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c.College of Enginering and Technology,Zunyi 563002;2.Meitan Guizhou Li Xiang Tea Co.,Ltd,Meitan 564100,China)
Due to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Guizhou is good for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tea product.Tea in Guizhou has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igh quality tea product.Thus,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 development polic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tea garden area is the firstone's in China.Because ofthe shorttime of develop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in thetea industry,for example,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tea varieties of a single cause;lack of system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reserves and talents team construction and tea garden management personnel cultivation,tea garden management lack of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and some of the tea garden standard management practices,tea deep utilization of resource waste.Therefore,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ea,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and promote the tea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Tea;development;present situation;Guizhou
S571.1
A
1009-3583(2016)-0093-04
2016-01-03
贵州省教育厅资助(黔教合KY字[2014]260);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遵师BS[2014]06和BS[2014]07号);贵州省省市科合(2015)37号;贵州省科技厅(黔科合LH字[2016]7007号);遵红科合社字(2015)17号
张宝成,男,陕西南郑人,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有机茶园建设及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