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建空间】
当前光伏应用市场主要包括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两种方式,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几千瓦至数兆瓦)、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光伏发电系统,通常接入35千伏等级以下的电网。
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一般是安装在居民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与大规模电量输出的光伏电站相比,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特点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发出的电有相当部分被用户自身消纳,由此具有靠近用户、输电成本低、对电网影响小、选址灵活、应用范围广等一系列优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光伏应用方式,也成为了我国着力推广的未来电力生产方式之一。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当前我国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电网企业激励不相容,缺乏积极性,能源主管部门监管乏力,“并网难”成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如何保证用户“方便联上网、顺利拿到钱”是目前我国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否快速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想要解决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中面临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考核体系、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有效调动电网公司的积极性。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作为突破口之一。加快电力体制改革,一方面,可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破口之一,在分布式光伏发电区域率先进行电力交易试点;另一方面,电网公司可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进行业务转型和创新,成为相应的服务商。
二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给予普通居民用户和专业化企业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化发展。政府在注重大规模项目和大企业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居民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推广和相关小企业的发展足够关注。
三是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市场发展环境。
此外,能源主管部门还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相关立法工作,侧重解决屋顶产权、融资贷款等方面的问题。(宣晓伟)
近期我国多地遭受暴雨侵袭,受到不同程度危害,损失巨大。而建设有海绵城市工程的局部地区却经受住了暴雨洗礼,大暴雨都没有造成大面积积水,成效显著。
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日前,北方多地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从7月19日23时开始,天津地区普降大到暴雨,中心城区26处地区积水。天津市气象台20日8时,将预警信号升为橙色。
天津遭遇暴雨侵袭时,天津大学却因为海绵城市理念设计而免受侵害,校园内几乎没有积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景观工程项目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在区域尺度上系统化、全面化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为海绵试点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城区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弹性”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要特点,即根据新校区整体布局和功能组团的规划,将校园划分为三个子流域分区,分别为外环自然排雨区、中环综合集雨区和中心岛LID调蓄区。每个分区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了不同的雨水管理系统,系统间配合协作,从而实现校区水安全与水利用的双赢。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
外环自然排雨区为校区外围环状区域,由于卫津河水位较高,因此沿河区域不设置雨水管道,雨水或直接下渗涵养地下水、补充外环河基流,或依靠合理规划的场地竖向形成坡面漫流,就近汇入外环水系(卫津河和护校河)。沿河绿化带采用自然缓坡入水形式,对初期雨水起到净化作用,可有效控污。外环自然排雨区的规划以 “水安全”为重点,由于雨水径流直接排向校园外部河道,有效减少了新校区的产流面积,特别是在暴雨季节,有效减轻了校园防洪排涝压力。
外环自然排雨区
中环综合集雨区为外环自然排雨区以内、中心岛以外的区域(不包含校内水系),教师教学办公、学生活动住宿均为集中,因此区域内硬质化率高。区内以管道收集雨水为主,辅以绿色基础设施鼓励径流下渗。从管道而来的雨水定期经由泵站提升,用以补充景观用水。该区实现了传统雨水管道收集方式与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机融合。
中心岛LID调蓄区被校区内环水系包围,整个校园的景观主轴贯穿于此,区内集合了图书馆、综合实验中心、学生中心等诸多代表性建筑。作为校园核心功能的集聚地、景观风貌的集中展示区,该区借助四面环水的场地优势,全面贯彻低影响开发策略,源头削减、自然净化、蓄渗结合,构建审美与功能相融合的生态化雨洪管控系统。
雨洪管理方面,采用了以管控建筑屋顶径流为目标的绿色屋顶,以管控广场径流为目标的下凹绿地,以管控道路径流为目标的植草沟等解决方案,并且将雨洪管理与盐碱地土壤改良相融合。(天津大学)
以管控道路径流为目标的植草沟
雨洪管理与盐碱地土壤改良的融合
有数据表明,建筑领域从建造到使用过程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属于能耗最高的行业之一。建筑领域的高耗能问题亟待更好地解决,应该将绿色理念更加深入地贯穿建筑行业发展之中。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环保、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于2008年前后启动了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给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评定等级。建造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很多公共建筑业主方和设计人员的自主选择,尽管为了让建筑达到节能等目标需要耗费的成本比普通建筑高,但给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算总账,使用阶段节约的支出能够很快收回投资时多出的成本。
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基础。2015年,工信部、住建部联合推出《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根据方案,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应用比例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提高到8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会更加注重从节能环保的角度选择建筑材料,绿色建材会更加得到消费者认可。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分两个方面:一是建造过程的绿色发展,二是使用过程的绿色发展。建造过程的绿色发展首先是应用绿色建材。其次在建造方式方面,大力推进工厂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在工厂生产各种建筑用件,然后到现场进行组装,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成本。(节能服务网)
为推进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一、什么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以下简称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的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定义对超低能耗的技术应用次序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即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保证良好的室内环境并减少能源消耗。
超低能耗建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更加节能。建筑物全年供暖供冷需求显著降低,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节能率达到90%以上。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供暖能耗降低85%以上。二是更加舒适。建筑室内温湿度适宜;建筑内墙表面温度稳定均匀,与室内温差小,体感更舒适;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隔声效果,室内环境更安静。三是更好空气品质。有组织的新风系统设计,提供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同时可以通过空气净化技术提升室内空气品质。四是更高质量保证。无热桥、高气密性设计,采用高品质材料部品,精细化施工及建筑装修一体化,使建筑质量更高、寿命更长。(1/3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