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毅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信用销售的逐步推出,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也随之增大,对其如何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滞后,由于其在签订合同时内容不够严谨、长期不对账或对账不清,没有进行辅助管理或仅按账龄进行辅助管理,形成大量逾期账款。本文分析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1.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
虽然信用销售能够扩大销量,提高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收益,但也因为产生的应收账款可能在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等方面给企业带来风险。其不仅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还会使企业经营状况更加恶化。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际情况和当前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制定信用政策。②严格信审流程,审查客户资信状况。③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管理与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保证应收账款及时足额收回。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而形成的坏账损失,财务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2.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采用适当的、科学的、合理的信用销售政策,保持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和资产的流动性的平衡,最终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即:在加强流动性管理,促使应收账款尽快收回的同时还要讲求效益性。既提高销售收入,又降低持有成本。
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信用销售数额增大
现阶段,多数企业都把追求商业利润作为经营目标,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流入,过度使用赊销的方式来扩大销售,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为了占领市场、扩大产品销售额,未对客户的资信程度作调查,大量的盲目赊销,导致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逾期欠款过多使得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2.企业制度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企业会计监督失效,没有设定应收账款回笼率指标及警戒线。同时,缺少相应的考核制度,部门间没有及时协调。企业对于逾期未还的应收帐款没有明确落实催收责任人,销售部门的人员只关注销售,不关心账款的清收。财务部门人员只重视财务记账、财务核算、做报表,不管催账清收。具体表现为:
(1)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销售人员基于个人利益,大量采取分期、回扣等手段销售商品,使应收账款增加。由于企业既没有要求销售经办人员全程负责追款,又没有明确落实应收账款回收的监督部门,从而造成企业虽然销量大增、销售额很高,但企业经营效益却不佳的状况。
另外,由于在销售合同签订时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信用条件的制定也未从企业及客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了難以收回应收账款的现象。
(2)内部控制不严,催收工作不力。企业对与已发生的应收账款长时间不对账、不及时清算,经办人员互相推诿、态度消极,导致应收账款被拖欠的时间更久,收回的可能性降低。
3.对赊销客户缺少信用管理
对客户没有做好充分的、深入的资信状况调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没有从信誉程度的高低、资金实力的大小、财务状况的好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没有针对不同信用评级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差异化赊销策略,急于将货物赊销出去,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被占用,产生极高的坏账损失,最终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陷入资金链断裂的财务危机。
4.应收账款管理侧重于事后控制
电话催收、上门追讨、法律诉讼等事后控制手段效果不明显,且易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也直接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5.企业法律保护和风险意识薄弱
在现阶段,买方掌握市场话语的主导权。许多企业为了维护客户关系、保有一定量的客户资源,不愿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造成企业之间的经营结算资金互相占用,导致企业陷深陷债务链,形成恶性循环。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注意事项
1.要做到事前、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管理应重点做好事前及事中的控制工作,主要控制措施有: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设定合理的信用条件、计算恰当的信用额度,从而制定确实可行的信用政策。②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以评估风险,同时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③建立赊销审计制度。事前、事中控制是防止应收账款形成呆死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2.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批及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批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赊销业务要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审批。一方面选用有责任心、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销售队伍中,并加强对他们风险意识的培育;另一方面;对所有涉及到的相关业务部门都应建立业务监督及约束机制,从而防范逾期风险,降低坏账损失的形成。
3.将资金回笼率纳入考核指标
企业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业务经办人员负责制。在未回收清理完应收账款前,责任人不能调离原岗位,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还应对经办责任人进行处罚,同时将应收款资金回笼率纳入考核指标中,使各部门责任人做到恪尽职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减少呆坏账的形成。
四、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1.确定恰当的信用标准
企业应当在扩大销售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及降低违约风险、并且节约催收费用这两方面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信用标准,使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对称,从而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重点应考虑3个基本因素:
(1)市场竞争中同行业对手的情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时刻把握竞争中的主动性,争取优势地位。企业要知己知彼,根据竞争对手的实力状况,采取相应的信用标准。
(2)企业对于产生的逾期违约风险的承受能力的强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强,就可以选择较优惠的信用标准来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规模。反之,如果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就只能采用严格的信用标准,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
(3)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要设定合理的、量化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对客户的拒付风险提前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调查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客观的评判客户的信用等级,决定是否给与信用优惠。
2.实施的信用条件要具体
企业从一开始在与客户洽谈生意并决定给与客户信用优惠时,要明确具体的信用条件,对信用期限、付款时间及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违约责任等方面提出要求和约定。
3.不断完善清收政策
当有客户拖欠或拒付货款时,企业应首先研究分析目前采用的信用政策及标准是否适当,信用审批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然后再重新调查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再评判。对于之前信用记录正常良好的客户,先电话短信催收,再派人上门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争取在维护双方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问题。对于品质恶劣、恶意拖欠的客户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如催收无果,则应采用法律手段去法院起诉。
4.加强日常管理
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有4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一是各部门人员应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二是对企业赊销业务的授权审批和控制流程要加强;三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及时对信用销售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四是加强催收清欠管理,落实责任制。
5.建立信用报告制度
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不同层次及部门的信用报告会议,例如召开信用部门的内部会议,反映其部门的运作情况,过去的工作业绩和后期的工作计划;召开信用和业务部门的联席会议,分析和评价大客户的信用风险以及目前的高危客户,对逾期账款和超支信用额度进行分析,收集新的客户信用资料等:召开最高管理当局或财务主管会议,报告现阶段信用控制的运行状况及遇到的困难,执行企业信用政策的情况和改进措施,进行信用风险再预测。以便于企业及时掌握应收账款情况,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语
如果企业采用合理的信用销售政策,严格执行内部审批及控制制度,对赊销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那么企业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从而可以加快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企業经济效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注释:
①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八大难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2(4):12 ~15、(5):11 ~14
②志敏.《财务管理体制初探》[J].《企业导报》,2009(7)
③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 21 世纪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题及述评—基于2000年到2010年《会计研究》等国内主要七种期刊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11): 57 ~65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7-46.
[2]李社伟.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9-17.
[3]张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4)
[4] 吴庆飞.A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