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鑫++员鑫
摘 要:高校作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的特殊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相关系统的文物管理及普查经验,导致高校文物普查工作成为此次全国性普查工作中的重难点之一。要保证高校顺利完成此项工作,必须拥有稳定完善的普查队伍,逐级建立各类系统清单及分类表格,解决认定及采集数据的设备问题,熟练使用离线软件等。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高校;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K871.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2
2013年伊始,由国家文物局牵头,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即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此次普查目标致力于实现可移动文物全覆盖,各级文保机构、博物馆以及高校在内的各收藏单位均在此次普查范围之内。高校作为文物系统编外的特殊收藏单位,因实际操作不足等各方面问题,在普查过程中暴露出较多问题,影响了普查工作的进程。本文以笔者所在的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普查点为例,对高校普查工作中较为重要且影响较大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高校类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也借以对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过程的一些浅显认识进行交流。
因各个高校普查单位情况不一,故文中所谈及的一些工作难点以及经验教训等问题虽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可能仅是西华师范大学普查点个例,若有不足之处,还望予以批评指正。
一、普查队伍
1.普查队伍的组建
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人员配置方面的小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便无法按进度推进工作。如女性工作人员过多,一些大型器物搬动便成为难题,这必然会增加有限男性普查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延缓他们自身的工作;对普查离线软件及相关办公软件操作不熟悉,批量操作困难等诸多细小问题;照相角度、对焦、补光、所取器物角度、不同器物的照相模式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制订普查实施方案初期,就需要合理配置各类型成员,平衡把握成员中的男女比例,分工明确,既保证有专业考古及文博类人员,还要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摄影专职人员等参与。
2.普查队伍的稳定性
在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之初,除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外,最重要的是保证普查人员的稳定性,只有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才能保证不同分工的人员之间紧密配合,全面推进整体工作,不至于出现新手匆匆参与而导致对工作不熟悉、操作不规范甚至需要熟手专门教而耽误进度、工作失误而返工等显性和隐形的问题。
此外,普查队伍中,必须有至少1~2人需要全面掌控普查工作阶段时间内所有登记卡、照相记录、文物尺寸质量数据、文物照片、文物编号登记情况、文物分类入藏等详细资料,切忌出现队员分散掌握部分资料等现象,极易导致资料丢失而返工,以及容易出现隔一段时间后因印象不深刻、资料未集中整理导致实际操作与数据记录对不上号的情况(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个藏品编号,普查过程中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照片记录号、文物尺寸、质量数据),需要整理数据而资料难以快速集中、也不便于随时检查数据各个指标的准确性,更不便于进行离线登录和数据审核。有条件的话,还应将所有电子资料进行备份。
3.工作人员的任务分配
普查过程中最好是分工精细到个人,如果出现哪里缺人就哪里上人的情况,导致的后果有:不同的工作人员测量,数据误差较大;不同的人员记录, 由于字迹、记录格式、未按顺序记录、未做好登记时间等问题导致无法统一整理资料;不同的人贴文物标签,可能出现写标签格式不一致、使用标签颜色大小不一致、贴在器物的顶部底部等位置不一致等情况;不同的人取拿文物过程中会导致错放位置、找不到需要取拿的文物的位置、重复取拿同一文物的情况发生;离线软件中,上传数据分散在各个电脑,难以统计各个数据的登录规范性、器物编号,核对过程中,需要查看某一件器物的具体数据时,要在每一台电脑上找才能知道数据存在于在哪一台电脑;还可能同一件器物离线录在了两台电脑中,导致做无用功,更导致无法上传重复数据而去检查每一台电脑之间的重复数据。诸如此类情况还有很多,所以需要专人专职。
二、普查前,文物的集中放置问题
在没有建设博物馆等专供文物存放建筑的高校,将文物集中堆置在同一库房的情况大多存在,这些文物因长期处于馆藏标准不达标的环境,可能有不同程度损坏,尤其是古籍等纸质文物,容易对其产生毁灭性的损害。所以普查文物前,应将所有器物进行清理,并存放在更好的环境中,开展驱虫、干燥等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免在普查过程中,因器物存放环境改变而引起二次损坏。
在详细登记造册前,应检查这批器物是否按类别编号,如两件青铜器为001号和003号,002号却又是瓷器,那么此时,可以重新对这批文物编号或辅以其他按顺序排列的号,这样便于按类别入库,更便于对同类器物采取保护措施,同时便于文物认定、信息采集、离线登录、上传等工作的开展,不至于存在对同一类器物的数量和库存地难以集中掌握的情况。
若重新编号难以操作,又缺少每一件器物的存放位置信息目录,那么此时,应该先将存放于各个库房、各个展柜里面的器物进行统计,编制每一件器物的位置信息,便于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提取该文物的相关信息,同时便于核对器物数量。如2号库房5号柜存放有20件器物,编号分别为001、002……020。
普查前,对这批器物应集中整理, 尤其是将一套多件的器物整理清楚,如器物瓶盖与瓶身是否有丢失的情况,四象、十二生肖俑是否被单独以动物俑存放等情况的发生,若未提前整理清楚,可能就直接导致器物件数、尺寸、质量等数据错误,也影响这件器物的价值,同时还会出现过多的器物编号而导致普查过程中又重新合并编号,重新采集器物数据等情况发生。
三、认定及登记
1.设备问题
设备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从整体上考虑,各单位所购设备不同,如电子秤、照相系统等,直接影响数据的整体规范性。比如,各个品牌的电子秤对于同一件器物来说,存在一定误差,甚至有些电子秤之间误差较大;摄影系统背景布颜色不一致,灯光系统效果过差等情况也会对数据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而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在购买这些设备用于文物拍照,对于哪些品牌或者型号适合于文物拍摄仍有困惑,自行购置回来后,处理数据又存在问题,如照片不达标。那么此时,这批设备既然已经购买回来,也只能继续使用,从而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设备购买之前,多与有经验的文物部门交流,提请上级普查系统提供普查相关设备的统一标准,这样会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数据认定及登记
由于我校藏品原始编号较为混乱, 并未按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对器物编号的方法采取随到随编的方式,导致同类器物编号不连贯。为更方便拿取各个器物,我们制作了器物目录,即每一件器物有对应的登记页码和所存的藏柜与之对应,保证每件器物能在最短时间内拿取。
工作人员制作了一系列表格,便于集中采集一些数据。如器物照相登记卡,该卡列有器物编号、可能更改为此号、照相机类型(因不同器物我们采取了微距或者标准镜头的相机)、照片编号、器物名称、尺寸、质量、照相时间、登记人等所需信息,这种标准化的表格有利于将器物各个数据统计在一起,并按各个指标的填写位置进行数据登记,不至于照片记录在一个本,尺寸质量数据记录在一个本,导致记录格式不一致等情况;而且这样的表格还有利于随时统计已经采集的器物数量,有利于档案管理,也有利于进行离线登录以及文物认定卡的核对,同时这也将形成一个简要的文物清单。总之,这是一个规范化和效率化的问题,无论谁看到表格都能清晰地理解登记信息。
3.照片登记
(1)照片倒置问题。通常存在这种情况,往离线登录软件上传照片时,发现照片是倒着放的,此时只能去寻找这一器物的文件夹,将照片处理后,再上传。这种情况会大量存在各件器物上,如果不处理好,将大大拖延进度,还可能因不得不处理照片而减少离线软件照片的上传量。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决,其一,尽量使用横幅照相;其二,有些器物无法进行横幅照相,那么,当一批器物照相完成后,在没有将这些照片分别装入所对应器物的照片文件夹之前,应对这些倒着的照片进行集中放正,切勿在照片分组后进行,会更加麻烦。
(2)照片大小问题。不同的用途对照片的像素和大小要求不同,从长远考虑,博物馆数字化是一种趋势,那么,其对照片的要求将特别高,每一张照片将达到几十兆,而文物普查照片仅2M以上便可达标,所以,两种照片是无法共用的。为了不至于以后建立数字博物馆再将这上千件上万件文物搬出来照相,那么,在文物普查时,可以使用两台精度不同的相机分别对这些文物进行照相,这样不仅可备份照片,同时将大大减少日后的工作量。
四、离线软件的使用
采集了各个器物的数据后,可以选择先不填写文物认定卡,而将登记的数据直接填写到离线登录软件,这将避免花大量时间和人力以及电脑去填写文物认定卡。同时,随时将器物数据填写至离线软件还有一个好处,即能够检查这些器物之间是否存在编号重复的情况,是否存在照片缺失的情况,是否存在命名不规范的情况等,将这些问题处理后,可利用离线软件自动生成文物认定卡,这样,还可以使得离线数据与文物认定卡数据保持一致,避免修改了离线软件数据后,又得去修改与之对应的文物认定卡的情况。
同时,上传数据时,尽量使用网速较快的网络,这样能够大大提高上传数据的成功率。并且每一组上传数据数量不要太大,因为容易导致软件崩溃或者图片等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
五、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普查队伍、文物放置、认定及登记以及离线软件的使用问题,希望这些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文物工作者在今后的普查中提供些许警示,以促进工作更为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赵 毅.试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2).
[2]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办公室.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修订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