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红霞
(上接7月号)
三
2014年春天,张金宁、穆雷、惠敏背起行囊,背负“抓党建促脱贫”的使命,来到沾化古城镇的台里、洼里和任家。
1
党建怎么抓?脱贫怎么促?出发前,仨人做了几套方案。但真到了地方,才发现有点儿纸上谈兵。农村工作怎么干?那得看村民的意愿。
台里村东头有条通往大田的生产路,有年岁了,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积水严重,村民都盼着修。
“第一书记”张金宁立马召集召开“两委”会。原来,村班子也想修,可是没钱呐。
“没钱,我去筹。但是所有党员都得义务出工。”张金宁瞅准了,这是增强党员责任意识、树立党员干部形象的好机会。
大伙儿有那么几秒的愣怔,以前没人想过这么个干法呀,随即叫好,全票通过。方案也被迅速制定出来,除年老体弱者外,在家党员必须参加,在外务工的如果不回来,每天缴100元工时费。出工、出资和经费使用情况每天一张榜,公开透明。
这事儿一出,村民立马沸腾了。党员为民干好事,谁不拍手叫好。
开工那天,一大早人就到齐了,肖广伟还主动开来了自家的铲车,一帮人干得那叫个热火朝天、汗流浃背。党员李同社的儿媳因智障走丢了,必须马上去找,原本通知他不用出工了,可老人家不肯,非得让老伴来替工。感动呐!许多村民按捺不住了,主动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群众陈喜良还自掏腰包买了香烟来慰问。
路通了,村民的心气儿也顺了。修路的场景还被制成了光荣榜,与出勤表、账目公示一起贴在宣传栏里。问那些出工的党员,累吗?当然累,可心里有个大写的傲娇。
帮扶贫困户,“第一书记”们也花了不少脑力。给谁,不给谁?只听村班子的一面之词,难以让人信服,咋办?全村公示。有民主、有公平,谁也没意见。自此规矩也被定下来,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儿,都得公开公示,让村民监督,落个眼底明白心里服气,这也是培养大伙儿的集体主义思想呐!
气儿顺了,事儿也就好办了。三村换届选举,村民像过节一样重视,选举那天,放下农活到现场投票。三村顺顺利利完成了换届选举,一批年轻有本领口碑好的村民,被充实到村班子。他们,是村子未来发展的“发动机”。
2
农村发展,需要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挖掘呀,引进啊,培养呐!
台李村的李旭昌是个能人,提起他村民都翘大拇哥。张金宁上门动员,乡亲们这么认可你,你可得带领大伙儿一块干。还有村民李国红,一直在外养奶牛,“第一书记”自然不会眼看着这样的能人“流落”他乡,于是他也被请了回来。任家村有个从事冬枣收购的致富能人,惠敏是早晨堵晚上截,连续几日也没碰上面——人家在外面跑业务,忙着咧——最后还是通过电话找到他,把他“请”了回来。洼里村的兰丽美在村民眼里很能干,可是因为曾经创业受挫,信心大打折扣,穆雷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给她报名参加全国职业女农民培训班,硬是激发了她潜藏的小热情。
这样的例子太多啦,数都数不完。原来,三个村子都能人济济嘞。
能人自个儿干的时候挺能,可是怎么带领大伙儿一起干,心里没谱儿。“第一书记”们一合计,带大伙儿出去转转吧,看看这世界的不一样,也学学人家的好法子。阳信、沂南、高唐的特色村,原来和咱情况差不多现在逆转的兄弟村,挨个去看。
还别说,这一圈溜达下来,还真走出了热血沸腾。大伙儿挽袖子挥拳头地咋呼着,干!
心里有谱儿啦!
于是,县里的技术员请了来,市里、省里的农艺师请了来,种养示范户也请了来,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聊。还有啥问题?木问题啦!项目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
李旭昌首当其冲,在村里牵头成立了富民粮食种植合作社,头一年就为村民节省肥料支出1.2万余元,还出钱清挖了村南淤堵的水沟,相当于疏通了社员的灌溉大动脉呢。
任家那个收冬枣的能人也不止收枣了,还带领大伙儿种冬枣,用最新的技术,发展种植大棚。你若问有多成功?反正现在家家户户都不种粮棉了,冬枣卖到了飞机上,成了航空食品,收入比以前翻一番。
兰丽美风风火火地搞起了肉牛养殖,当年就挣了2万多,你说,村民能不效仿么?肉牛养殖成了洼里的重要产业。
还有李国红,回村改养洼地绵羊了,带头承包了村里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有钱大家一块儿赚。
农村零碎时间多,用好了也能来钱儿。干啥呢?搞缝纫加工和手工编织吧,村里多的是留守妇女。
说起来简单,干起来不易。为这“两小”产业,三位“书记”下了大力,东奔西走地说和,当地外地地连线,愣是盘活了县里(现为区)驻古城的一家停产棉纺厂。厂子活了,不仅县里、镇里多了份收入,帮包村里的缝纫加工合作社也不愁没活干了,加工棉被、窗帘、座垫,各种布艺都不在话下,不会缝纫的,做手工编织。那手脚麻利的,利用饭后唠嗑、看电视的空儿,一天也能挣个三十五十。
3
王见南小学里坐着来自包括台里和洼里等16个村的孩子。“六一”儿童节,三位“第一书记”到学校去送书。42万元的书籍,把古城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更新了个遍。
一进校门,大伙儿脸上的笑容就有点僵,这么破旧的学校,记忆里只在新闻中看过。且不说教学设施落后,就连教室的墙壁都布满大片大片的碱花,有的地方甚至露天光。甭说抗6级以上地震,就是风大点也得落沙。镇上人说,早有心翻建,可惜力有不足。
怎么办怎么办?一连几天,张金宁都暗暗地问自己。这不属于“第一书记”的既定任务,可是不改建的话,那些孩子……想起孩子,心里就觉得疼……可是如果建,没钱呐!去哪儿找钱?这可不是三十万五十万就能解决的。她在脑子里把认识的人过了个遍,也没理出个头绪。
和另两位“第一书记”商量,他们也拿不准主意。都纠结着呢。
翻来覆去掂量了好久,最后仨人咬牙决定:建!不管多么困难。
这是镇上的夙愿,自然满心欢喜,积极规划。
可是钱呢?三人晚上在灯下研究政策、盘点资源、设计文案,白天分头撒丫子去找人去化缘。朋友们不理解,招惹这大麻烦干嘛?再说,帮包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哪有时间建校园?万一弄个烂尾工程,咋办?
这些劝说他们听不进去,已经决定了的事就得干好。市里、省里、教育部,挨个递材料、写申请,到商会里、到公益组织、到企业里去动员,哪怕人家出个两三万,也不嫌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嘛,颇有点武训精神。
有一次,他们约好了和几个企业家见面商谈,没想到却遭逢大暴雨,开车能见度几乎为零,可他们愣是瞎子摸象般赶了几十里。也是拼了。
拼了两三个月,终于筹了300万元。国庆节那天,王见南小学改建工程正式开始了!周围的村民那叫一个高兴,台里有个村民向张金宁显摆:“张书记,过段日子,俺孩子就能搬进新教室啦,听说学校还有伙房,以后晌午在学校吃,俺就不用再去接他了,也能多干点编织活儿!这接送孩子,占一个整人呢。”她不知道,这事儿就是张书记他们促成的。
筹来的资金并不富裕,三人不敢松弦儿。这厢挖掘机轰隆隆开着,那厢他们又去化教学设备。取暖设施、教学仪器、体育器材、课桌椅,一样一样地谈。甭说,这一圈下来,连一向用键盘说话的穆雷,嘴皮子都磨溜了,平时挺怕羞的小姑娘惠敏,也不怯场了,设备资助自统统拿下。
不过,即使学校建好了,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上学。
台里村有个唐氏综合症患儿叫李浩帅,父亲残疾,母亲智障,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老人家想送浩帅去上学,可是浩帅没法随班就读,附近的学校都不收,两位老人愁得直落泪。
得帮呐!第一书记电话打了一圈,得知阳信有特教学校,距离最近。可是属于跨区就读,不好办。只能上下左右各种协调,费了老鼻子劲,终于把浩帅送进了学校。免费就读。
浩帅入学那天,李家兴奋得像过节。晚上,三位第一书记你抡锅铲我颠勺地加了道菜,打心底里高兴。
4
产业项目热热闹闹地干,学校热火朝天地建,暖心窝子的活动也不断开展。比如,留守的孩子们去参加了航空航天夏令营,回来后嚷嚷着长大要开飞机,当航天员;冬天到来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和老人孩子都收到了取暖的煤、保暖衣和棉被;白内障患者还免费进行了手术……
“三·八”节,三个村子进行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媳妇婆婆排着队上台领奖。
热闹啊!活了一大把年纪,头一回踩着音乐上台领奖,以前没有过呀,脸上挂满羞涩,走路都顺拐啦,但心里那个美呀。后来看光荣榜上的照片,觉得那美劲自己都有点绷不住啦。
春节,他们在镇上办了一场联欢会,可高大上了。最关键的是,这是自己办的,现场观看大演出,多少人这辈子是第一次。
乡亲们心里美,三位第一书记心里更美。这一年,穆雷握惯笔杆子的手,都能开手扶拖拉机了;冬枣大棚里的那些活儿,惠敏快赶上老把式了;张金宁则喜欢看乡亲们跳广场舞,觉得那才是天底下至美的风景……
这一年,虽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一趟365天的旅程。但在他们眼里,这趟旅程的名字叫——
回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