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困境会长期化吗?

2016-10-14 11:10董晨谦
商业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外贸劳动力出口

董晨谦

2016年前两季度,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及我国外贸增长政策措施继续显效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进出口延续了2015年底以来的回升态势,进出口总值折合30603.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同)增长7.7%。

2016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了第九个年头,其深层次的影响不断显现,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缓慢。在外需依然低迷、人民币升值、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只有政府、企业齐心合力,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外贸方式,才能促进外贸增速回升,提高外贸发展质量。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2015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大约40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

2016年前两季度,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及我国外贸增长政策措施继续显效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进出口延续了2015年底以来的回升态势,进出口总值折合30603.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同)增长7.7%。其中出口为16148.6亿美元,增长8.0%;进口为14455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为1693.6亿美元。总体上看,近两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出口市场多元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布局逐步改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增强的势态。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6年,世界经济复苏的积极迹象有所增多,如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改善、日本财政刺激计划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等,但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深度调整仍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乏力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后危机时代的特征还非常明显。我国的外贸发展环境虽略好于2015年,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在世界经济需要较长时间调整才能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寻求更多贸易保护的意愿加强。表现为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限制国外商品的竞争;以绿色环保标准、质量技术标准、卫生健康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初以来,欧盟为贸易保护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我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又向我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2009~2012年间,我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4亿美元,呈现出涉案金额大、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问题政治化的特点。2015年,21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其中,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2016年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面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一季度共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2%。近年来,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涉案金额也持续上升,并从金额来看,在技术壁垒领域对我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是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拉美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调查也呈上升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6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6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2015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土地等要素成本也持续上升,2016年一季度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3.3%。劳动力价格上涨、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 RAPEX)通报,通报比例居世界各国首位;出口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很突出,政府及企业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确保我国对外贸易较快速的稳定增长。

对外贸易政策平稳可以稳定企业的出口预期,减小出口企业不确定性风险。今后政府应继续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基本稳定,加快退税进度;继续稳定加工贸易政策、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和出口信贷政策;设法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减少外贸企业的汇兑风险;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拓宽进口渠道,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的进口规模,通过扩大进口减少贸易摩擦,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提供机会。

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退,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鼓励沿海地区将比较优势已经弱化的出口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创造条件增加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另外,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善贸易结构,降低对外贸的依存度。我国的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很大。政府应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贸易自由化,继续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理解当期外贸困境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呈现出“增速低、波动大、由局部矛盾向全局困境演变”的特点。分析来看,进口增速的下降与国内经济主动调整、增速下降、需求减弱直接关联。对于出口增速的显著下滑,则要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说明。这其中,有三大市场直接左右了中国外贸出口的表现,也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这便是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与东盟联合体。前三季度,中国对三者出口各自占到出口总额的17%左右,分别为17.3%、16.8%和17.2%,三者合计占到50%以上。分析这三个出口市场,便能大致分析出2012年以来中国外贸运行的总体态势。

“大选年”深刻影响中国对美出口?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中美贸易成为候选人获取选票必定要谈及的话题。往往在大选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要比平常年份多,这一点在汽车零部件及光伏行业等都已充分体现。2012年来看,虽然在欧美日三个经济体中,中国对美出口表现最佳,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6%,但较2011年同期的14.7%仍有较大下降。尤其是2011年以来,中国对美依赖度不断提高,对美出口占对欧美日出口的比重从2011年初的38%左右,提高至2012年9月份的41.6%。在中国连续多年成为美国最大顺差国的情况下,这一趋势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变得更加频繁。

洞悉外贸未来趋势

决定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贸走势的关键,以及判断中国外贸困境长短的主要依据,是抓住外贸运行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化,二是外贸出口结构现状,三是出口企业类别分布。这三点可以说是理解外贸未来运行趋势的“钥匙”。概括来看,就是要明确三个比例,即“30%、40%、50%”。

明确东南亚各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30%左右。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1978~2011年,中国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增长了67倍,增速高于同期GDP;而同期东南亚各国(印度、菲律宾、印尼、越南和泰国等)工资上涨速度显著低于中国。正因如此,现阶段来看,东南亚各国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30%左右。同时,东南亚各国目前的劳动力参与度(14~65岁人口占比)明显较中国要低(东南亚各国一般在70%以下,甚至在60%以下,而中国在75%左右),未来劳动力供应潜力依然充足。因此,未来中国与它们之间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明确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占到出口总额的40%左右。现阶段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占到全部出口额的40%左右(2009年之前曾占到50%以上,后逐步降低,2012年9月份占比为39.9%),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加工贸易的根基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具体体现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和持续供应优势。但如前所述,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显著高于东南亚各国,而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连续8个季度高于1,反映出就业市场矛盾也正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矛盾,造成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不到被侵蚀。正因如此,2012年以来,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的困境更加明显。2012年前9个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仅为3%,不仅低于7.4%的全部出口增速,更是远低于一般贸易出口8.3%的增速。同时,较2011年全年的12.8%也是显著下滑。未来,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逆转的不可逆性,以低成本优势为前提的加工贸易其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收窄。由于加工贸易每下降10%将带动出口下降4%,因此,在中国加工贸易缩减的过程中,外贸出口要经历较长时期、较大幅度的阵痛。

重塑中国外贸优势

纵观历史来看,建立在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经济体,在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过程中,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而建立在动态、持续基础上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则成为先行国家的重要经验。这一点,已为德国、日本的外贸实践所证实。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考量,这也应成为中国外贸竞争力重塑的必然之路。

中国外贸产业转移不应单纯遵循“雁行模式”?就现阶段中国而言,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平行式转移,也即试图构建一种“雁行模式”。但该模式所必需的前提之一,也即转移地区和承接地区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劳动力成本差距,中国可能并不充分具备。一方面通过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人均用电量、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四个指标来衡量看,中国东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基本在2~3年时间,领先西部地区基本在5年左右(日本当年产业转移时期与中国的差距在40年左右)。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成本这一决定雁行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来看,各地区劳动力价格差距并不大,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1~2年左右,而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仅在2~3年左右。

因此,如果遵循产业简单和平移式转移的模式,则在东部地区遭遇困境的行业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后的几年内便会遭遇同样的境地。这是一条行不通的产业转移思路。因此,为确保产业转移的同时得以维持竞争力,必须要将产业转移和升级密切结合起来。对于那些只能进行简单和平移式转移的产业,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总体状况以及现在相对于东南亚国家的较大劣势,可行的选择不应是向内地转移,而是考虑逐步向这些劳动力成本低廉国家转移。

中国外贸发展要明确差异化产业定位?虽然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成本大约为东南亚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但是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仍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现阶段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8左右,德国的1/6左右,韩国的1/5左右。可以说,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阶段。正因如此,中国出于解决就业压力的需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仍有发展必要,但是应尽量错开处于产业链低端、低附加值、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介于发达经济体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劳动力成本水平的相关产业,同时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形成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错位竞争。

为产业转移过渡期营造良好条件?由于产业转移和升级需要一个时期,为保证这一转型期顺利实现,政府需要积极作为。首先,适度调整外贸策略,在商品出口中尽量分散出口市场和出口结构,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外贸摩擦、改善外部环境。其次,要利用国家较为丰富的财政实力,加大对符合发展方向产业扶持,促进新技术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第三,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促进政府职能以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第四,加强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银行和保险等部门协调,提高贸易便利度,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外贸劳动力出口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Intertek2014年高成长性中小外贸企业出口100强排行榜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