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518116)吴小英 张小莉 陈春姬 雷立容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阶段相对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致病菌侵入到血循环中进行繁殖并产生诸多毒素而出现的全身性症状,能引起全身炎性反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疾病[1]。病情危重,易出现不同并发症,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明确病原菌,选择针对性、敏感性抗生素。本文对3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5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儿科治疗的35例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通过细菌培养呈阳性,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2]。其中,男21例,女14例;出生时间7d以上23例,7d及以下12例;足月儿19例,早产儿15例,过期儿1例。
1.2 方法 本组患儿入院后,均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通过无菌法取静脉血2ml,再注入小儿血培养专用器皿中送检。应用国产生化培养箱实施细菌培养,应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进行菌株测定及开展药敏实验。
采取回顾分析法对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临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1 本组患儿临床表现 本组35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27例,发热16例,少哭少闹11例,吐奶8例,肢端凉5例,脐带部呈红色且有分泌物3例。同时,有部分患儿伴有不同合并症,感染性休克4例,呼吸衰竭1例,肺炎6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硬肿症3例。
2.2 病原菌构成情况 通过细菌培养,本组患儿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3株,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属杆菌。革兰氏阳性菌12株,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例,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还有无乳链球菌2例,具体见附表1。
2.3 病原菌药敏试验情况 本组患儿病原菌耐药性试验中,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绝大部分有耐药性,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氏阳性菌对于头孢唑林大部分存在耐药性,对于舒巴坦、头孢呋辛相对敏感;对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极为敏感,具体如附表2。
本组研究中,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杆菌,对氨苄西林大部分有耐药性,对舒巴坦具有较高敏感性,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具体如附表3。
2.4 临床治疗情况 本组患儿均在药敏试验后选用药物进行治疗,治愈27 例(77.1%),好转6例(17.2%),无效转上级医院治疗2例(5.7%),未出现死亡病例。
附表1 本组患儿病原菌构成情况(例,%)
附表2 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情况(株,%)
附表3 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情况(株,%)
败血症是新生儿阶段一个严重性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病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病率一般在0.1%~1%,死亡率在10%~50%之间,且存活者会有不同后遗症[3]。该疾病无明显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也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有难度。细菌培养是当前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标准,但该病的病原菌构成较为复杂,培养时间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床诊疗的效率[4]。
本研究中,黄疸、体温变化及精神行为变化是最为主要的表现。所以,在新生儿出现某些非特异表现时需要给予重视,并及时进行诊断及鉴别。国内研究报道,败血症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在23%左右,要求对存在发热、有血培养阳性新生儿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免化脓性脑膜炎被漏诊[5][6]。本组患者中有5例为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为11.4%,考虑到和未进行脑脊液检查存在关系,表明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必须及时做好脑脊液检查。
近年来,国内对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的一种病原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再次为金葡菌、表葡菌[7]。本组患儿中,革兰氏阴性菌占到23株,占到65.7%,革兰氏阳性菌为12例,占到34.3%。随着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上日益广泛,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条件致病菌和耐药菌株有大幅增加。通过本研究揭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具有耐药性;对舒巴坦、亚胺培南相对敏感;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均有很高敏感性。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具有较高耐药性[8]。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以控制和减少耐药菌株出现,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目前,有研究报道表示喹诺酮类药物对动物的软骨发育有显著性影响,虽然也有些临床研究报道对幼儿软骨发育无影响,但该类药物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万古霉素在本组革兰氏阳性菌株都有良好的敏感性,尚未发现有对其产生耐药的菌株,该药物属于糖肽类抗生素,抗菌效用较强,不良反应较少,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如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一类药物有耐药性,则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均应有耐药性,而不需要考虑到体外培养的药敏结果,治疗新生儿败血症时可考虑选用万古霉素[9][10]。虽说万古霉素当前仍是临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个首选药物,但国内已有报道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的出现,需要警惕这一点。现阶段,临床治疗上仍以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为主。所以,要加强重视万古霉素的科学合理应用,避免耐药菌株产生,做好这方面的管理。
可以知道,新生儿败血症有效治疗的关键在于抗生素科学合理选用。当前,新生儿感染细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耐药率的提升原因根本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以及抗生素未得到规范使用。近几年来,临床发现诸多顽固难治类感染很大可能和菌膜产生存在密切关系,菌膜就是感染细菌的周边会产生一层有黏液藻酸盐类多糖物质,导致抗菌素很难顺利穿透该膜而无法起到抑菌、杀菌及抗菌效用。在病原菌未得到明确时,可依据患儿感染位置、临床特征,再充分结合本院及本地区的细菌感染流行病学和药敏状况,实施临床经验性治疗,在病原菌得到明确后,需要基于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实际疗效为依据,科学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对于新生儿败血症重症患儿,尤其是早产儿,需要尽快应用免疫球蛋白等进行免疫治疗。
总而言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不显著,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不具典型,在早期很难被发现,早期准确诊断和鉴别方法很少。对于临床疑似患有该病的新生儿,在进行抗菌治疗前,应尽快进行血培养,以明确患儿病原菌感染情况,予以确诊,再选择适用有效的抗生药物,提高临床用药效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治愈率。治疗过程中,还应重视护理,特别是要加强卫生管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确保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