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生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南昌市鄱阳湖生态重点实验室/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2.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加拿大温哥华 V6T1Z4)
·资源利用·
农村土地流转与区域农业经济的特征及其关联分析*
——基于江西省及南昌市农村经济调研
蔡海生1, 2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南昌市鄱阳湖生态重点实验室/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南昌330045;2.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林学院,加拿大温哥华V6T1Z4)
新阶段“三农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一代农民不懂务农、不愿务农,农户分化导致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普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文章通过对南昌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社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土地流转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但区域内差异明显、总体规模不高,参与农户增多,操作规范性增强,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从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影响因素看:一是农村劳力务农比例不高,只有3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有限,大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收益非常有限, 2007~2013年早晚双季稻平均收益由9268.5元/hm2增长到1.5075万元/hm2,平均纯收益增长速度为10.4%,但平均每667m2成本增幅到达11.6%,平均生产成本增幅高于收益增幅。总体上看,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非常密切,农户分化、土地流转是农户追求农村人地资本综合效益的最佳化的结果,为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人地关系,防范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良行为。
农村土地流转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南昌市农村经济调研
新阶段“三农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出现“三留守”现象,新一代农民不懂务农、不愿务农,农户分化导致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普遍,小农经济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城乡区域差距和农户贫富差距有拉大的迹象[1-4]。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农民增效增收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和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看,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两个主要资本:一个是土地资本; 另一个是人力资本。农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收益直接影响农户的土地行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分化,实质上是农户或农村劳动力在不能同时获得土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人地结合的效益最佳化的一种必然选择[5-8]。当前,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日渐削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现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9-10]。科学认识农民土地流转行为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关联,对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江西省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背景,以南昌市为主要调研区域,对区域内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经济的关联进行实证分析。
1.1区内农业种植大户多、平均规模大,处在全省前列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km2,地形地貌大致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据2012年统计数据,全省耕地面积308.8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251.05万hm2),水面面积166.67万hm2。总人口45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90万人(2012年)。农业户数899万户,农村劳动力2053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831万人。2012年江西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为1.1732万户,比2011年增加2424户,增幅26%。2012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大户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2012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大户情况统计
地区区域总面积(km2)耕地总面积(万hm2)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人均耕地(hm2)种植大户数(户)大户耕种面积合计(hm2)平均规模(hm2)大户耕种比例水稻复种指数南昌市740228.29508.90273.330.0553215838194.7517.700.141.70景德镇市52489.30159.9497.580.05805469554.6317.500.101.42萍乡市38276.64187.40128.880.03531192751.9623.130.041.15九江市1882331.60476.27346.250.066781412643.9015.530.041.15新余市31648.27114.7074.720.07201452092.6714.430.031.42鹰潭市35549.18113.4081.200.08071932253.8011.680.021.74赣州市3938043.71842.78669.590.05202323041.8813.110.011.30吉安市2527144.26484.29375.660.091377610857.8113.990.021.61宜春市1867047.55545.28392.110.0873118517659.7014.900.041.55抚州市1881734.25393.78298.80.0867127315789.3512.400.051.54上饶市2279145.87662.35536.440.0693429162621.8314.590.141.66江西省166947308.914489.093274.560.068711732177462.2815.130.061.58 注:区域总面积、总人口、乡村人口参考《201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市区耕地总面积参考江西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其他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农业信息网。因为数据统计口径、时间、来源不同,所以与相关数据比较会存在一定的出入
根据201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南昌市有耕地28.29万hm2,农村人口273.33万人, 6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2158户,平均种植规模17.70hm2。分析南昌市农村土地流转在江西省的总体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南昌市的人均耕地才0.0553hm2左右,在江西省各地市中处在倒数第三位,比萍乡市、赣州市略好。但种植大户在全省中占的比重较大, 2012年共有种粮大户2158户,占全省大户数的18.39%,大户种植耕地的平均规模处在第二位,水田复种指数也处在第二位; 从大户耕种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比例看,南昌市与上饶市均达到14%,远高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处于全省前列。所以说,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南昌市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在全省来看具有种植大户多、平均规模大、种植耕地比重高、复种指数高等特点,发展态势相对较好。
1.2区域农村土地流转总体规模不高,区内差异明显
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相对平坦,西北丘陵起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据南昌市2013年统计数据,南昌市有土地总面积7402km2,其中耕地面积27.93万hm2; 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4万人,城镇化率达65%。截止2013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83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7.1%。其中,承包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就达2208户,承包耕地面积3.82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38%。同时,全市拥有一大批种粮专业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组织,粮食生产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规模化粮食生产已成为南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具体到南昌市各县区的种植大户情况,参考《2012年南昌市统计年鉴》以及江西省农业信息网上的相关资料,对南昌市下属4县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见表2。
表2 2012年南昌市各县区种植大户情况统计
代码县区名称区域面积(km2)耕地总面积(万hm2)种植大户(户)大户耕种面积合计(hm2)平均规模(hm2)耕地比重复种指数A00南昌市7402.3627.9373215838194.75265.490.141.70A01东湖区-0.000000.000.000.000.00A02西湖区-0.004000.000.000.000.00A03青云谱区-0.004700.000.000.000.00A04湾里区-0.322715294.28294.280.091.46A05青山湖区-0.297338662.48261.500.221.75A06南昌县1839.407.82736198536.09206.850.111.80A07新建县2337.847.68605199811.43283.570.131.76A08安义县656.192.49934307461.47260.280.301.51A09进贤县1951.867.57604158984.22324.730.121.63A10高新区-0.79271102186.88298.210.281.85A11昌北开发区-0.232010237.03355.550.101.78A12红谷滩新区-0.6167112.87193.000.000.73A13英雄开发区-0.000000.000.000.000.00A14桑海开发区-0.078718.00120.000.011.90 注:区域面积、耕地总面积参考《2012年南昌市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源于江西省农业信息网。因为数据统计口径、时间、来源不同,所以与相关数据比较会存在一定的出入
可知,南昌市大户种植耕地的平均规模为13.33~29.17hm2之间,其中县域中平均规模最大的是进贤县(大户平均种植规模为21.65hm2),最小的为南昌县(大户平均种植规模为13.79hm2); 大户耕种的耕地占本区域内的比重最大的是安义县(达到30%),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的比较相差不大(在11%~13%之间); 复种指数最高的是南昌县1.80,最低的是安义县1.51。尽管该表统计数据是承包66.7hm2耕地以上的大户情况,没有考虑小规模的种植户的情况,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从土地流转率来看安义县大大高出其它几个县,从土地流转后的利用情况看南昌县相对较高。总体特征就是:区域土地流转总体规模不高,流转后土地利用效率都比较高,区内流转率相差比较悬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3区内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势头加快,参与农户增多
综合比较南昌市各县的土地流转的特征(表3、图1),可以归纳以下几点:一是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快,根据2013年底、2014年初的数据,规范耕地流转率已经基本到达了30%; 二是耕地流转方式主要通过出租、转包2种形式,在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中,有50%左右通过出租, 40%左右为转包; 三是从土地流转去向情况看, 50%流入其它农户包括外来农户, 18%流转涉农企业, 10%流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流入其它主体22%; 四是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不断增多,一般接近20%左右,南昌县高达34%左右; 五是土地流转程序越来越规范,通过签订流转合同的总体已经到达60%以上,个别县域高达80%以上。
表3 2013年南昌市各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统计
指标名称单位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一、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万hm217.79647.82734.46192.49935.5433二、流转总面积万hm24.82442.19510.82990.75771.2940耕地流转率/0.270.280.190.300.23⒈转包万hm21.83270.70620.0000-0.9287⒉转让万hm20.32030.14600.0000-0.2207⒊互换万hm20.01660.00530.0000-0.0000⒋出租万hm22.42941.29880.82990.75750.1367⒌股份合作万hm20.01710.01400.0000-0.0000⒍其他形式万hm20.25900.05540.0000-0.0080三、流转去向/⒈流转入农户的面积万hm22.69420.49530.7147-0.1493⒉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万hm20.54460.26640.10990.75770.0733⒊流转入企业的面积万hm20.94840.13730.0053-0.0000⒋流转入其他主体的面积万hm21.15130.09190.0000-1.0713四、农户情况/1.农户总数户713782192927138050539221793992.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户12412365791--27843流出农户占总农户比例/0.170.34--0.16五、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份31573301767279-27707六、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万hm22.9264-0.4896-1.0180通过签订合同实现耕地流转的比例/0.61-0.59-0.79 说明:以上表格数据主要通过调研收集得到,其中农户总数参考《2011年南昌市统计年鉴》。因为数据统计口径、时间、来源不同,以及部分隐形流转的数据没有完全统计,所以会存在一定的出入
2.1区内农村劳力务农比例不高,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有限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综合匹配的结果,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1-12]。根据《2012年南昌市年鉴》和调研数据,结合南昌市及各县的土地资源状况、人口组成情况、农村劳动力去向、地区经济情况,分析土地流转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具体各指标情况如表4、表5。
表4 2012年南昌市及各县社会经济情况统计
指标名称单位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一、土地资源情况/1.区域土地面积(km2)7402.361839.42337.84656.191951.862.年末耕地面积(万hm2)27.937127.8276117.6860332.4993087.5759963.有效灌溉面积(万hm2)191.060072.890046.080020.570045.32004.旱涝保收面积(万hm2)159.620061.73000.408114.640036.2400二、人口组成情况/1.年末总人口(万人)507.8693100.901168.681129.007484.12272.总户数(万户)152.557529.446018.37899.267426.60973.乡村总人口(万人)286.250878.664058.733020.591570.53744.乡村总户数(万户)71.378219.292713.80505.392217.93995.农业人口(万人)273.590681.072452.827621.625265.5729三、劳动力去向/1.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万人)173.156944.965634.135411.043845.49822.乡村从业人员(万人)148.236539.650028.01469.874737.31863.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万人)66.339420.504417.93953.184314.45784.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81.897119.145610.07516.690422.8608四、经济收入情况/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827579437.5736240.610875.3407233.9486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249.347573.789067.455414.979871.19133.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亿元)0.973041.001790.9017860.8810761.0012064.农业生产性收入(元)3929.824306.293908.572007.765053.195.非农业生产性收入(元)5199.635380.284372.585938.394702.16.非生产性收入(元)600.95331.33736.71864.61256.77 注:其中乡村总人口、乡村总户数参考《2011年南昌市统计年鉴》,其它数据参考《2012年南昌市统计年鉴》
表5 2012年南昌市及各县社会经济情况比较分析
指标名称单位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城镇化率/0.460.200.230.250.22人均耕地面积(hm2)0.831.161.681.291.35有效灌溉率/0.680.930.600.820.60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0.570.790.530.590.48耕地流转率/0.270.280.190.300.23流出农户占总农户比例/0.170.34--0.16乡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比例/0.860.880.820.890.82乡村劳动力从事农业比例/0.380.460.530.290.32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的比例/0.450.520.640.320.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6.074.343.502.602.78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万元)0.870.941.150.731.01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例/0.080.170.280.200.30农业生产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0.400.430.430.230.50
由表5可知:一是南昌市总体上城镇化率比较低,南昌市整体上为50%左右,而下面各县,在20%~25%之间; 二是耕地资源有限,整个南昌市人均耕地为0.0553hm2,整体上与江西省人均耕地0.07hm2、全国人均0.1013hm2还有较大差距,落实到各县人均耕地也只有0.07~0.11hm2左右; 三是耕地质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南昌市整体上有效灌溉率为68%、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57%,下属各县中南昌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好,有效灌溉率为93%、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79%; 四是耕地流转率依然偏低、农户耕地流转行为要进一步推进,总体上南昌市耕地流转率为27%,流出农户占总农户比例为17%,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是农村劳动力比较富裕、农民分化已经初具规模,南昌市整体上有14%劳动力没有从事生产性的活动,只有3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的45%,其中安义县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的比例仅32%,农民、农户非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六是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南昌市第一产业产值占地方GDP的8%左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贡献有限,但在下属各县中的比重依然达到17%~30%,农业在社会稳定、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无可替代; 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为9730.4元,仅有南昌市城镇居民总收入的41%左右(2012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115 0万元,南昌市城镇居民总收入的2.3602万元),城乡一体、四化同步过程中农民如何实现增收是关键性的问题。八是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有限,在南昌市总体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安义县农民农业生产性收入的比重仅为23%,所以在农业生产性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民通过非农发展实现增收是一个必然的途径。
2.2区内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收益有限,平均每667m2成本增幅高于收益增幅
以江西省农业经济状况为背景分析,根据江西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组织的对全省15个粮食主产县(安福县、奉新县、会昌县、乐平市、南昌县、南城县、南丰县、瑞昌市、遂川县、泰和县、武宁县、信丰县、星子县、余江县、湖口县)的240户(调查面积82.4hm2)早稻成本、收益入户调查情况分析。
2.2.1产及成本收益总体变化不大,农民通过农业增收缓慢
以调研区域早稻种植为例, 2012~2014年江西省早稻生产、购销及成本收益统计情况见表6、图2。其中,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服务费用”、“土地成本”等3部分; 收益主要根据耕地平均每667m2产量与国有粮企收购均价的乘积进行估算。
表6 2012~2014年江西省早稻生产、购销及成本收益统计
指标201420132012平均增减数平均增减幅(%)产量(kg/hm2)6367.56217.55952.00.930.23国有粮企收购均价(元/kg)2.72.72.60.11.9每亩平均总产值(元)1144.01104.91049.447.34.5每亩平均总成本(元)653.2652.1607.123.13.8物质与服务费用(元/667m2)稻种费44.043.441.41.33.1化肥费119.5125.6122.9-1.7-1.4农药费45.540.039.43.17.7机械作业费119.9111.295.212.413.0其它费用48.352.957.2-4.5-7.8小计377.2373.1356.110.63.0人工费用(元/667m2)家庭用工数量(个)5.96.56.5-0.3-4.6家庭用工工价(元/工)41.039.237.81.64.2雇工数量(个)——0.1—0.0雇工工价(元/工)102.598.082.99.811.8每亩人工成本(元)264.2266.0249.07.63.1土地成本(元/667m2)流转租金/(自营地+流入地)11.813.02.04.9-每亩平均纯收益(元)491.4453.0442.524.55.5 注:物质与服务费用包含种籽、化肥、农药、机械等费用;人工成本费主要指“家庭用工折价+雇工工价分摊”的费用;土地成本考虑的是农户付出的流入土地的租金分摊计入自营地和流入地,而自营地的折租暂不计入,所以这部分成本也可以另外考虑
图2 2012~2014年江西省早稻平均生产 成本构成比例(未考虑土地成本)
从以上图表分析看,早稻平均生产成本收益总体情况是“4个略有增长”态势:单产略增、产值略增、成本略增、收益略增。从2012~2014年3年平均的比较看,每年早稻:产量平均增幅为3.5%、总产值平均增幅4.5%、总成本平均增幅3.8%、纯收益平均增幅5.6%。
结合调研情况具体分析:一是早稻单产略增:调研区域2014年平均单产6367.5kg/hm2,较2013年提高142.5 kg/hm2。二是生产成本略涨:调研区域早稻平均总成本9798元/hm2,同比增16.5元/hm2。2014年物质费用、人工成本分别为5 658元/hm2、3 963元/hm2,2012~2014年比较平均增幅为3.0%、3.1%。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成本占41%,物质与服务成本为59%,基本为4: 6。整体上,物质与服务费用中化肥、机械费用各总成本的19%左右,稻种、农药、其它费用各总成本7%左右。生产成本中各指标变化幅度中,机械作业费用、雇工费用增长幅度较大,达到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三是生产收益略增: 2014年早稻平均纯收益7 371元/hm2,2012~2014年比较平均增幅为5.5%; 早稻成本收益率75.3%,与2013年同比增长近5.8个百分点,与2012年同比增长近2.5个百分点。主要还是受粮食单产增长、国有粮企收购均价变化、国家惠农补贴的变化等影响, 2012~2014年收益增长速度平均为5.6%,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平均为3.8%,收益增长速度略高于生产成本涨势。然而,总体上涨幅有限,且有波动,农民群体通过农业增收缓慢。
2.2.2农业生产收益非常有限,亩均生产成本增幅略高于收益增幅
根据江西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组织对全省15个粮食主产县早晚双季稻成本收益入户调查情况分析, 2007~2014年江西省早晚双季稻成本收益统计情况见图3。
图3 2007~2013年江西省早晚双季稻生产成本收益
从图表可知, 2007~2013年间,江西省早晚双季稻均总产值由2.1049万元/hm2增加到3.4353万元/hm2,平均每年增加2340元/hm2,平均增幅为11.1%。然而,总成本平均每年增加91.4元/667m2,增幅到达11.6%,高于平均纯收益10.4%的增长速度。
种植效益主要受粮食单产增长、国有粮企收购均价变化、成本投入、国家惠农补贴的变化等4个因素的影响。从2013年种植效益看,传统模式“早稻+晚稻”种植效益为早稻纯收益453元/667m2、晚稻纯收益552元/667m2,加上各项农业补贴188元/667m2,合计1193元/667m2。同比下降40元/667m2。如果采用“稻+稻+油”种植模式,则再加上油菜籽纯收益195元/667m2、各项农业补贴10元/667m2,平均总收益合计1398元/667m2。以南昌市人均耕地为0.055hm2、江西省人均耕地0.122hm2计算,以“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计算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仅990~1253元/667m2,以“早稻+晚稻+油菜籽”种植模式计算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仅1160~1468元/667m2。所以说,农业生产收益是非常有限的,农民必须寻找其它收入来源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开支。
3.1土地流转是追求农村人地资本综合效益的最佳化
土地流转率及耕地利用效率与区域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收益直接影响农户的行为。土地流转的核心动力,实质上是农户或农村劳动力在不能同时获得土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最大化的条件下,实现人地结合的效益最佳化。从2012年调研数据看,江西省6.67hm2以上大户耕种比例仅6%,南昌市仅14%; 2012年南昌市含大户在内的所有农地流转比例为27%,仅38%的农村劳力从事农业生产,且多为老弱、妇女劳力,而从事非农的多是农村优质劳动力; 近年来,南昌市农业生产667m2均总成本年增幅到达11.6%,高于平均纯收益10.4%的增长速度,加上人均耕地仅0.0553hm2,农业生产性收入非常有限; 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仅是农民纯收入的40%左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南昌市城镇居民总收入的41%左右。这种现象从宏观上看,源于我国经济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推力”——农村一般人多地少,多数农户依赖纯农业收入难以过上小康生活,必须摆脱土地去寻求其它机会,正是这种资源短缺困境及对富裕生活追求才把农村优质劳动推向城市。“拉力”——城镇化建设和工业经济生产对农村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需求,以及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工获得更高劳动价值的欲望,为农民离开土地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拉力。土地流转解放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同时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收益,使农村的人力资本、耕地资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农村不同家庭、不同人群对土地的依赖关系和程度不同,最终导致农户分化,这就形成了新型的农村人地关系。
3.2土地流转本质上是农户分化的产物
农户、农民在土地经营意愿和行为上的不同表现,由此带来了农业专业化、兼业化、副业化以及非农化等农户分化现象。农户分化是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社会政策导向下重新配置的结果,新型农村人地关系是农民对土地认知、角色和依赖程度的差异而形成的。从调研区域看, 2012年南昌市仅3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的45%,农村劳动力去向的分异和对农村土地依赖程度的不同,便催生了纯农户、兼农户、非农户等不同类型的农户。其中,纯农户包括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农”(如:种养大户、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以传统耕作粗放经营的“小农”; 兼农户包括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业兼业户(简称“一兼户”)、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非农业兼业户(简称“二兼户”); 非农户指家庭收入完全来自非农收入,包括在当地实现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非农户(简称“一非户”)、外出打工谋生的“离土又离乡”的非农户(简称“二非户”)。从宏观上看,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下,先有“人动”再有“地动”,农户分化农民的出路是关键,土地流转不能强行推进。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农民离开土地的机会和引力,在政策制度和经济效益的引导下土地流转就会自然发生。
3.3土地流转使新型农村人地关系得以健康实现
在农业现代化、社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农户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一种必然。农户分化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土壤,新型农村人地关系与农户分化、土地流转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城镇化必然吸收农民进城,资本下乡必然加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城镇化发展进程实质就是农户分化、农民进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区域各具特色,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从调研区域看, 2012年南昌市城镇化率为53%左右, 2014年已经达到70%左右,这自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都是正相关的,也说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及其依赖程度正在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目前南昌市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期、关键期,这说明农村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了加速期、关键期。土地流转是否彻底关键看农户分化的是否彻底,农户分化的是否彻底关键看在城乡的生活成本、权益保障、生存状况的差距。新型农村人地关系是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户分化,“三权分置”及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而形成的人地关系。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财产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分离,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户分化提供了可行有效的途径,为农民进城准备了外部条件,保障了新型农村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
4.1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顺应新型农村人地关系
农村新型人地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土地承包关系。从目前农民对土地的认知来看,不仅是生活保障问题,同时是发展资本问题。这种新型的人地关系,不再是一刀切,而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土地关系。所以,新型农村人地关系本质上是建立和完善相宜的新型的、多元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核心是土地权益和发展机遇农民共享。在农户分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基础之上,以农民的发展和出路为根本,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土地的集中,更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前提,不仅只重视“量”更要重视“质”。通过“农户主导确权确地”、“集体主导确权确地”和“确权不确地”的方式组合,区分实际占有收益、实际承包收益、虚拟承包收益等模式,构建农民非农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相宜的新型土地承包关系,兼顾“务农—非农”、“大农—小农”,稳定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培养新型村社集体组织经济,发展新型土地权能有效实现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所以,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的意愿,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稳定承包权、保障收益权、盘活经营权”,实现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和发展权益的重要途径。
4.2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疏通农民的发展出路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及其发展出路最为关键。农民发展与出路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必然影响到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及其效益。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户分化为纯农户、兼农户、非农户。在务农、兼农、非农发展中,农民主要有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立足农村土地走泛农的发展之路; 一种是跳出农村土地走非农的发展之路。调研发现,土地流转率比较高的地方,农村劳动力非农发展相对比较通畅、稳定; 而土地流转比较低的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则比较随机、不固定。因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为解决更多的农民发展出路提供途径,避免农村劳动力输出处于随机状态。如果农民每年打工的地方、从事的工种都在变化,而且时间上也得不到保证,自然不敢完全流转自己的承包地,只能以口头约定委托他人管理或请亲友代耕,以便自己返乡时有地可耕作为营生的底线。如此,自然无法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的流转。当前,土地之于农民不仅是生活保障、生产资本,同时也是发展资本。农户农民分化后的不同诉求和发展愿景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防范农村土地利用中的非主流行为
从调研区域看,新阶段农村土地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逐渐弱化,成为土地流转得以实现的最大动力。土地流转已经成为农村土地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制约因素。一是农村土地的生产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等越来越弱化,但因为农村劳力转移不足,土地的劳动就业功能依然凸显,农业生产人群的兼业化、两栖化、老龄化的现象依然长期存在,所以各地政府应当防范农地流转搞“强行推进、一刀切”,而是在尊重民意、尊重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引导其自然而然的发生。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无论流转不流转,对农户、农民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而长久形成的乡土观念却根深蒂固,观念的淡化同样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些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放弃”土地,这必然制约土地合理流转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以需要加强引导化解农民土地情结。三是农户分化导致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普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新一代农民不懂务农、不愿务农,农村出现“三留守”现象,土地主要由留守老农耕种,而老农对土地的感情寄托有时甚至超出对土地流转收益的获取,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应当尊重这种社会现实进一步合理统筹谋划。四是受土地强大的保值、增值性功能影响,以及对农村生态、生活环境的依赖和眷恋,越来越多的农村走出去的城里人重新回到农村,成为新型“城乡两栖人群”,造成了逆城镇化现象,他们重新占用了一部分土地,这种观念和行为对农民的土地流转观念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带来了混乱,所以需要及早防范进一步规范。
[1]刘奇.土地流转的八大难题.国土资源导刊, 2014,(7): 40~43
[2]安海燕, 洪名勇.土农地流转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3): 21~25
[3]李景刚, 高艳梅,臧俊梅.农户风险意识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 2014,(11): 21~30
[4]李春梅. 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分配关系的影响分析.中国农业信息, 2014,(3): 267
[5]官爱兰, 蔡燕琦.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31~27
[6]于传岗. 我国农户主导型集体土地流转模式特征、动力与趋势研究.光华财税年刊2012-2013, 2014,(3): 115~136
[7]吴寒冰, 张学玲,蔡海生,等.鄱阳湖区农地流转过程中的效益流向分析.广东农业科学, 2013,(23): 219~22
[8]孟晓虹, 石冬梅.基于农村土地流转主体的劳动力资源及其利益研究.农业经济, 2014,(11): 10~12
[9]党国英. 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国土资源, 2014,(8): 32~33
[10]侯明利.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的学理探究.商业研究, 2013,(17): 17~18
[11]贺书霞. 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江西社会科学, 2014,(2): 60~66
[12]吕晨光, 杨继瑞,谢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及实践探索.经济体制改革, 2013,(6): 73~77
CHARACTERISTIC AND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RURAL ECONOMY RESEARCH OF NANCHANG CITY AND JIANGXI PROVINCE
Cai Haisheng
(1.E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watershed in Jiangxi Province/E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in Nanchang/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JAU,Jiangxi Nanchang 330045, China; 2.Faculty of Forestr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B.C.Canada V6T 1Z4)
The new stage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ppeared a lot of new cases, for example, new generation farmer does not understand farming and is unwilling to farming, rural household differentiation leads to agriculturalsideline generally. Therefore,the innovation of r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contracted management righ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for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untryside. By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Nanchang city on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nd transfer of Nanchang cityis inthe leading level, but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and the overall scale is not high.The results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land circulation showed that: (1)the proportion of rural labor to farming was not high,only 38% of the labor force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2)the farmers′agricultural income was limited, about 40% of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3)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increased and the agricultural income decreased, the income from double riceincreased from 617.9 yuan to 1005.0 yuan/mu with10.4% of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net income , but thecost increasedto 11.6%. The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production costs was high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net income from 2007-2013.On the whole, th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ural household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land transfer were the results of optimal benefits based on labor and land recour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ural land health transfer,it need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ural human-land relationship and prevent some bad behaviors in the rural land use.
rural land transfer;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alysis; Nanchang city; ruraleconom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516
2015-04-12
蔡海生(1972—),男,江西万年人,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生态、流域资源管理、土地经济。Email:caihsh@263.net
F301.3;F321
A
1005-9121[2016]05-0102-10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农村土地与相关要素市场培育与改革研究”(71333004); 农业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研究”(农财发[2014]106号);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农户分化的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扶贫攻坚振兴发展模式集成与示范”(20133BBF60011);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与农地流转经营联动机制研究”(11YJ12); 南昌市“十二五”(2013年度)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南昌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调查与研究”(Zd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