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爱爽 郑淑刚 李朝 刘晓 王田 王惠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太阳电池检测系统设计
■ 赵爱爽 郑淑刚 李朝 刘晓 王田 王惠*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设计了一款双探针太阳能检测系统,可兼具检测单个电池片和小型光伏组件性能;同时使用PLC控制伺服电机使得电池片可精确到达检测点,使得测试数据更加准确。
太阳电池检测系统;探针;PLC
太阳电池片生产过程中,为确定所生产电池片的质量,需对电池片的性能进行检测。市面上的太阳电池片检测仪价格比较昂贵,同时功能单一、操作复杂,本文设计了一款使用简单、操作方便,并且脱离于生产线可独立进行检测的电池片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排式探针和聚集式探针双探针结构,兼具检测单个电池片性能和光伏组件性能,可有效采集太阳电池的基本参量。计算机部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太阳电池的I-V曲线、输出功率曲线和相关性能参数,从而对被测太阳电池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并且进行实时动态显示,方便快捷。
本文设计的电池检测系统主要由供电系统、检测系统、传送系统和操作系统组成。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1]。
图1 太阳电池检测系统框图
供电系统主要用来为整个系统供电,并具有保护单元。检测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用于检测并采集电池片的数据。传送系统可将需检测的电池片精确定位在检测点。操作系统主要由显示单元和操作单元组成,操作人员通过操作单元进行操作,并通过显示单元读出数据。
检测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位,承载着检测和采集数据的任务。检测系统包括光源部分和探针部分,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2]。
图2 检测系统结构框图
光源部分采用的是脉冲氙灯,其具有良好的太阳光模拟特性。当测试的单体太阳电池片或小型光伏组件到达检测点,脉冲氙灯闪光提供模拟太阳光。
探针部分共有两种探针:排式探针和聚集式探针。排式探针共有4对,如图3所示,用于测试单体电池片的效率。当单体电池片到达检测点后,4对探针上下均接触电池片栅线,脉冲氙灯闪光后,探针将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递给计算机部分进行数据处理。
图3 排式探针结构图
聚集式探针由2对探针组成,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小型光伏组件的性能。使聚集式探针接触小型光伏组件的导线,脉冲氙灯闪光后,探针采集小型光伏组件性能数据。
图4 聚集式探针结构图
传送系统主要由伺服电机、PLC控制单元、承载装置和传送装置等组成,可将太阳电池传送到检测点,并精确定位。传送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太阳电池略微偏离检测点,系统将不能读出所需数据或数据出现误差。由于单片电池片和小型光伏组件结构不同。探针结构不同,所以检测过程略有不同,下边将分别介绍两种检测方式[3]。
单片电池片效率检测结构如图5所示。图中,SF1为上探针控制伺服电机,SF2为下探针的控制伺服电机,SF3为传送结构的伺服电机,PTZ为探针排检测结构,DC1为单片硅片承载框。将电池片放入承载框中,在PLC的控制下,伺服电机将承载框传动到检测点,即探针排下,精确定位后,通过上下伺服控制上下探针进行接触按压,采集电池片性能数据。单片电池效率检测过程如图6所示。
图5 单片电池片检测结构图
图6 单片电池片检测过程图
小型光伏组件效率检测结构如图7所示。图中,JTZ为聚集式探针排检测结构,DC2为待测模组检测单元。将小型光伏组件中电池的导线放置到聚集探针间,在PLC的控制下,伺服电机使两对聚集探针相向运动,接触并轻轻挤压到小型光伏组件的导线后停止,采集小型光伏组件性能数据,并传送至计算机部分[4]。小型光伏组件检测过程如图8所示。
图7 小型光伏组件检测结构图
图8 小型光伏组件检测过程图
要使单片电池片栅线精确到达排式探针下,离不开PLC的精确控制,本文编写的PLC梯形图程序如图9所示。
图9 PLC梯形图程序
操作系统主要由计算机部分、操作部分和显示部分组成。
计算机部分对数据采集电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太阳电池的I-V曲线、输出功率曲线和相关性能参数,同时又能将操作指令分析处理后传送给检测系统和传送系统。
在本设计中,使用触摸屏一体机来实现操作和显示,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方式具有节约空间、操作方便、操作精度高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操作人员在触摸屏操作设备运行,检测结果又通过处理反馈到触摸屏显示,方便操作人员操作和读取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首先对整机系统进行了设计,同时着重介绍了检测系统和传送系统。本设计使用排式和聚集式两种探针,分别可以检测单片电池片及小型光伏组件的性能,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多样化。由于检测点主要是探针,需要对电池片精确定位,使用PLC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伺服电机作为传送的执行者,能够使太阳电池片精确达到检测点。
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可以满足太阳电池生产线上分选和测试的需要,测试数据准确、操作方便,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薛迎成. PLC与触摸屏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李建藩. 气压传动系统动力学[D]. 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3-51.
[3]张寿明,杨承志.OMRON PLC网络技术[J]. 电气传动自动化, 2003, 25(2):44-47.
[4] 夏田,陈婵娟, 祁广利. PLC电气控制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015-06-04
王惠(1988—),女,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1561392583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