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小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之见

2016-10-14 00:46德吉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学

德吉

摘要:要想做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还需从小学做起,从小教起,让学生从小就接触汉语,掌握汉语。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多种问题,如口语表达问题、书写问题等,为此,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水平迫在眉睫。

关键词: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15-0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学好汉语,不仅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也不仅是为了获得毕业证,更多应该是学以致用,切实掌握汉语能力,实现汉语教学中"民汉兼通"的目标,为了能够同各民族的人们进行无障碍沟通,迎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地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渐紧密,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汉语这个重要交际语言,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因此,抓好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故文章以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为例,对汉语水平的提升,提出几点有效建议:

1.营造环境,强化汉语口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说汉语,让学生产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主动进入学习;之后,教师就需特别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各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汉语水平。第一,强化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准确的抒情达意。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字音不准可谓是其汉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基于此,教师就需重点做好学生发音辅导工作,特别是突出引导学生准确区分声母中的翘舌、平舌与前鼻音、后鼻音等,如借助多媒体教会学生发音送气办法,现场示范,联合儿歌形式准确区分易错音等[2];第二,强化朗读训练,提升学生汉语表达能力。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将情融于声音中,将"生硬"的书面语变成"生动"的口头语,让学生在极富感染力的氛围中提升汉语语感。如在老舍《草原》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表述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掌握文中的更多句式,逐步提升自身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在汉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还可充分发挥出远程资源与多媒体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展开互动学习。如在学习《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与《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情境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步提升汉语交际能力。而且,教师还需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用汉语表达、交流,从而在锻炼其汉语口语能力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2.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注重审美的表率

汉语教学中的美育,应符合汉语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的表达、书写及板书的设计、作业作文的批语等都无不给学生以无形的感染。如果教师在这些方面都首先做到符合审美标准要求:端庄大方的仪表,自然和谐的教态,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漂亮的字体,规范工整的艺术的板书设计,流畅规范的批语……这本身就是美,就能给学生一种享受、美的陶冶,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乃至效仿。而与之相反的不拘小节、邋遢拖拉的仪表,扭捏拘谨的教态,口齿不清、言不达意的语言,潦草杂乱的书写等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据笔者调查,在一个教师写字好的班级,学生普遍写字都好;而在一个教师写字潦草或较差的班级,学生亦然,大多较差。的确,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对学生造成影响,几年下来,效果显著。鉴于此,汉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好在教学中人格美的魅力,给学生做好审美教育的表率。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教师应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课堂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主阵地。教学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广泛开展汉语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把握汉语教育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汉语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汉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识字、写字、倾听、朗读、背诵、阅读等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学生已初步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汉语环境资源,在广阔的汉语空间里学汉语、用汉语。

5.注重纠音正调,加强发音训练

哈萨克族学生受新疆地方方言的影响,双滞发音不标准,舌头力度不够,基本上没有翘舌音。如:把"张zhān?"读成"江jiān?",把"长chán?"读成"强qián?"。所以,对学生进行语音规范训练,训练的重点放在听力和会话的强化上。对于哈语中没有的语音,单独拿出来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复韵母的练习,因此我在自己范读的同时,对学生在读音时的口型、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持之以恒的训练就可以逐渐规范发音。经过指导,学生没有发不出来的音,但把音节连贯起来,组成双音节、多音节时就会发生变调现象。读准音调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第二声,第三声的掌握比较困难,学生常把二声读成一声,把三声读成四声。如"毛、来"(máo、lái)读成(māo、lāi),把"马、本"(mǎ、běn)读成(mà、bèn)。还有读错多音字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也经常出现,如把"少年"的"少"字读成"shǎo";"难友"的"难"字读成"nán"。所以我在进行字词教学时,给同学们讲清四声的原理,教学生掌握发音方法,牢记"声调歌",每节课都要带领学生进行读字比赛,这样反复实践做好正音、正调的训练。因此,我把课堂训练重点放在正音、正调的基础上,领读词语、短语,逐渐扩大到短句,克服各种障碍,掌握发音的要领。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小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