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落旦
摘要:在《汉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把汉语的工具性摆在第一位,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的交际能力………",这就意味着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说会写。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生字""生词"的教学,而这一也是我们藏区汉语文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细节,为此作此论述。
关键词:生字;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11-01
按照科室的安排,本人参加了本辖区小学观摩课。听了几位参赛人员的课中印象最深刻无非是"生字"教学,随之也产生了诸多心得和想法。他们上的课虽然谈不上失败,但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言就觉得有很多地方不符合的地方。整节课在教师的安排和干预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听课",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终生学习,特向抛下如下质疑,如有班门弄斧之嫌,歉之!
1.对生字来源的质疑
在汉语文教学中出现很多"生字",但有谁能在乎过生字的真正含义。大家都认为教材中已经列出了生字,直接教即可,没必要追究其来源。其实"生字"即生疏的字。那对谁而言是生疏呢?那当然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当然是对学生而言。现在教材中列出的"生字"是教材编辑者根据相而前课而言是新的。这是相对的,无法适合全部学生的,有局限性的。而我们教师不是编教材者而是教书者,教书者面对是教书对象,也即学生,所以应该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所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层面确定"生字"。
2.对教材权利的质疑
其实很多教师过于崇拜教材,"唯书""唯上"①的思想特别严重,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可改变,神圣的,不可越权的。其实本人认为教材有这么大的权利吗?能决定学生认识水平。教材以前称之为教参,这充分说明了它的权力,它只是只是参考的,是物质的,可以再次开发的,这和新课程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相呼应的。在《课程标准》中也建议"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在《备课的智慧》中讲到"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材教'",这就是教师把教材作为参考,吃透教材,消化教材,再次开发教材,走出教材,才能不拘泥于教材,也界定了教材的权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
3.对学生地位的质疑
在几天的听课中,我们的大都数学生静静在坐在座位上,倾听老师的诉说,互动少,教师成为"主角",学生成为"配角",特别是"生字"教学中大都数教师直接讲解"生字"的读音,解释以及用法。学生完全处于静坐呆听的被动状态,这样的教法特别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因为教学的落脚点是在学习。这也违背了新课改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课程标准》中明确"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这样的被动地接受,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要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干涉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题地位,能把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吗?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应付系列选拔和考核。
4.教材适应性的质疑
在《基础课程改革刚要》中指出,"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的联系……",说明课程改革后将会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实际上教材是统一的,而学生的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有区域性、民族性等诸多特点。而这样统一的教材能适应全部学生吗?肯定是不能的。教材要想适应全部学生,必须"活化教材","走出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区域生活、民族等诸多因素与语文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教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汉语文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汉语文的工具功能。
5.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难度拔高的质疑
经常听到有老师对高段学生说:"你都上小学高段了,长这么高了,也该懂事了……"高段学生与低、中段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在心理、生理上都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变化很大,他们自己都对自己有些惊奇,开始脱离了幼稚,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是急于成长,易于叛逆,不仅不太听父母的话,甚至对老师的话也开始怀疑。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学习更多更深的东西,对这小小的字词一点都不在乎。我有两个学生,在写作方面成绩突显。每次写完作品之后,当这两个学生毕恭毕敬地将"大作"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发现其中的一个学生错字连篇,有用错的,也有写错的。当我向其指出时,他一脸的不屑:"老师,美人脸上有个别的雀斑,并不能掩盖她的美。"我无言,却也反思:孩子大了,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高段的字词学习,对于有些词的运用,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比如形近字、同音字的学习运用(如:暮、幕、墓、慕的用法),不至于让他们将"烈士暮年"写成"烈士墓年"让人心寒。)再如将"枸杞"写成"狗起",让人贻笑大方。所以我们既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方法,让他们顺利学习。
总之,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编辑和本地化工作,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的汉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而"生字"是掌握汉语文的基础,所以"生字"教学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工作:
5.1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字”。在上一个新课,要想解决"生字",所以,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利用几分钟默读课文,找出新课中出现的"生字",然后教师把学生的找出的所有"生字"归纳到黑板上。
5.2让学生自己解决"生字"。老师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将黑板上归纳的"生字"让学生自己用"新华字典"等工具找出它的正确读音,组词、解释,同时这些搜集和学到的知识在小组和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5.3把刚学到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了解完正确的读音、解释、运用方法后,让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形式,将刚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最终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人认为这样的课是激情的、兴奋的、快乐的、有效的,不仅有助于知识的课堂内消化,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汉语文作为第二种语言,我们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充分体现汉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会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
参考文献:
[1]孙翔,陈劲涛.《备课的智慧》[G]当代教师教育智慧众书7-8
[2]叶禹卯.《新课程听课评课于优秀案例分析》[G]小学卷2-3
[3]宋楚主.《校长要深入课堂中听课评课》[G]
[4]《义务教育汉语文课程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