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华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批判性、反思性、严谨性的思维.目前,在美国的教育中,已经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却显得含蓄、不合理,有些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够,也没有注重批判性思维的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批判性教育,使学生学会辩证看待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如果不具备批判性精神,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就缺乏质疑精神.在对相似度很高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就会表现出举棋不定,尤其是在概念教学中,一些相似度较高的概念,学生只记得模糊的轮廓,具体分析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渗透,让学生关注相似概念中的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讲“力的平衡”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面哪一对力是平衡力?A.桌子的重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B.桌子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C.桌子的重力和桌子对地面的压力.这就需要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力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并且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学生却容易出错.主要是因为学生会将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平衡知识点相混淆,错误认为相互作用的力就是平衡力,因此错误认为B是正确的.此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力的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力的平衡要求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对方身上.通过这样的分析过程,学生能够得出只有A是正确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在错解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学生出现错误,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思维定式或者不理解题意.这是因为学生缺乏严谨的思维,没有根据物理原理一步一步进行推导,更多时候是将自己的主观想象加入到解题过程中.因此,在对错题的分析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再对物理问题进行解决时,就能够从表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个重1N的红酒杯,里面装有2N的酒精,液面的高度是10cm,如果红酒杯底面面积是20cm2,那么红酒对杯底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少?而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又分别是多少?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这样解答:红酒对桌面的压力是2N,压强是2N/20cm2=1000Pa;而玻璃杯对地面的压力是1N,压强是1N/20cm2=500Pa.这是一种错误的解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学生将容器看成了规则形状,认为液体的重力能够大小不变地传递到杯底,实际上红酒杯是一种口大底小的容器,红酒的重力有一部分是被酒杯侧壁承担了,因此红酒对地面的压力是小于其重力的.只有上下均匀一致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才等于其重力.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具体的题目背景进行解决.这样,在错解分析中学生了解了压力、压强的传递性,在纠错中学生的批判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实验开展之前,教师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引导.这些问题必须是教师经过思考、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能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搜集,然后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质疑,学会打破思维定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讲“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的虚实、大小与物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师随便提出来的,而是根据实验探究过程提出来的.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来探究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这些现象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思考凸透镜是如何成像的,为什么会出现成像的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信息搜集,并且利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来研究成像规律,在反复的调整距离和观察物象中,就会找到影响成像变化的关键因素——物距.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来总结物理规律,提高其信息搜集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