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6-10-14 19:33陈宝华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审题逻辑思维能力

陈宝华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意味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理论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既是习惯性的驱使,也是逻辑转换能力的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快速理清数学概念的思维逻辑,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点体会.

一、利用认知矛盾,强化审题逻辑性

基于数学概念的复杂性及烦琐性,许多存在相关性的题目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或是在题目中设置隐藏的陷阱,在审题逻辑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导致整体解题方向陷入误区,这种现象称为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矛盾.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时常会遇到如下情况:题目中罗列了许多相关条件,但其中一部分与解题过程毫无关联,在未对无关条件进行准确辨别的情况下,会在无关的条件上浪费解题时间,使解题方向整体陷入误区.针对上述情况,要实现学生审题能力、解题能力的根本提升,首先应加强审题的逻辑性,有效地将存在的矛盾转化为提升思维能力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某一不等式的解答过程为例.设a-2>5,学生可对该不等式进行变形,使其转换为a-2+2>5+2,可得a>7.该不等式中存在的认知矛盾大致为以下两个方向:(1)将相同的数字同时加于不等式两边,能否保证不等号的方向保持不变?(2)若该不等式左侧与右侧所加的数字不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果?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不等式概念中的相关逻辑,使学生认识到认知矛盾这一因素的客观规律,并由此作为出发点进行审题,避免受到概念混淆的干扰,从正确的方向着手进行解题.这样巧妙地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将其转换为强化逻辑思维的垫脚石,推动学生对其进一步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防止思维僵化

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主观性的抽象概念.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就要防止思维惰性的产生,既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保持一定的积极性与灵活性,帮助学生从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角度进行解题.首先,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讲解为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探索空间,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教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与简化,从降低解题难度的方向着手,强化学生对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为避免学生在复杂的概念知识中摸不清方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方法对问题做出简化,使题目的逻辑得到清晰呈现,再根据正确的思路对其进行逐步拆分,直至构建起完整的解题思路框架.如,在消元思维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方法的思路逻辑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解题示范,随后让学生以这一思维作为立足点,自主进行审题、解题,并了解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应用逻辑,实现思维能力与学习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样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思维的发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是掌握概念的重要途径,尤其针对数学这一复杂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仅局限于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讲解,易使学生的思维被困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之内,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散.数学公式、定理均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实现自身知识框架的巩固及思维的发散.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户外活动,在赋予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同时,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发挥空间,利用所学知识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索,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能力的高低,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强化,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审题逻辑思维能力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培养思维能力
“三招”学会审题
培养思维能力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