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长
情境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生活情境导入教学、问题情境引导教学、动手情境实践教学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科特点如何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情境教学,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展示生活,生活和数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好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关键,反过来利用生活知识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应该认真仔细地分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生活情境,万不可生搬硬套,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要保证合理,避免设计出生活中不存在的数据案例.例如,在讲“优选方案”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从甲地往乙地运送货物,大车一次可以装5吨货物,运费是50元一趟,小车可以装3吨货物,运费是40元一趟,大车的车速是小车的0.8倍,从甲地往乙地运送货物的最佳选择方案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司机,遇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提出这样的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既使学生锻炼了分析问题的本领,又让他们获得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体验,为学习数学找到了方向和动力.
二、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有了问题,数学才能蓬勃发展,展现出活力.学生探究问题的思想总是起源于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反过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某商店将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照售价10元进行销售,销售量能够达到每天100件,该店欲通过降低售价提高销售量的方法获得更多的销售利润.经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该商品售价每降低0.1元,销售量就会增加10件,将商品定价为多少时能够获得更大利润?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似乎有些难度,教师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步骤和答案.如,通过以下问题设定:(1)商品的利润公式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2)如果商品的价格没有降低,销售该商品一天的利润应该是多少,如何计算.100×(10-8)=200(元).(3)如果假设每件商品的售价减少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一天的销售量又是多少?一天的利润又是多少?每件商品的利润是(10-8-x)元,一天的销售量是(100+100x)件.(4)x是实际生活问题中的未知数,x的数值有没有范围限制呢?通过学生小组之间讨论或者独立思考得出x的取值范围是0≤x≤2,那么设该商品一天的销售利润是y的话,根据利润公式便能够得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 (0≤x≤2).通过如上问题的层层设定,最终找到关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在采用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把握如下原则:(1)难度适中原则.设计的题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旧知结构.(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如上述题目所示,将一个难到几乎无从下手的函数问题层层剥开,又层层闭合,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设计操作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和归宿,而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则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关键.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1cm~20cm不同长度的木棍,上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任意取出三个不同长度的木棍,看看他们能不能组成三角形.当然,为了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系统练习,教师应该提出几个具有引导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1)所有的木棍组合都可以摆成三角形吗?(2)你们小组摆成了几种三角形?(3)摆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长度有什么关系?(4)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木棍之间长度有什么关系?试着用文字将这些问题的答案表述出来.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要比通过教师讲课或者观看视频得到的收获更加直观,印象更加深刻,得出结论的速度也比不动手时快得多.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学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