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苏经济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解决。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才能加快发展“动力切换”,加速经济“升级换挡”,实现稳增长、促转型齐头并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升级换挡”的迫切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江苏实现经济“升级换挡”、培育发展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亟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常态”,江苏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速逐年下降;同时,大多数企业负债率逐步上升,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风险有所积累。这固然是因为受宏观经济大环境下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长期的粗放发展所带来的结构失衡矛盾的制约。只有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才能使江苏经济走向新天地,实现“新常态”下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决产能过剩和低效益问题,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江苏经济发展中,中低端产品过剩和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仍然比较明显。2015年,全省钢材、水泥、平板玻璃、造船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69%、60%、60%,钢铁行业亏损面为33%,水泥行业亏损面为28.2%,平板玻璃行业的企业近一半亏损,造船行业利税大幅下降、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骤升。江苏要在经济“新常态”下解决上述问题,十分需要尽快形成新的制度供给,解除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约束和制度瓶颈,进而盘活要素存量,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潜力、动力和活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江苏经济新发展带来新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江苏区域经济将出现新一轮规模空前的结构大调整,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都将出现深刻变化,其中隐藏着众多的发展机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江苏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谋划和布局,将使江苏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再谋划、再发力的机遇空间和叠加利好。
改革与创新的措施并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
作为全国发展的先行省份,经济大省江苏对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受更早、更直接。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坚持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和制度优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整体发力,并以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各级开发区的“主板块”作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
——“三去一降一补”整体发力,促供给结构完善。为了给有效需求腾空间、提高企业竞争力、拉长供给体系短板,江苏正发力攻坚,切实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到实处。以去产能为例,省政府细化了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点行业的压减目标,同时还确定在轻工、纺织、印染、电镀、机械等其他传统行业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其中,“十三五”期间,将压减粗钢产能175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836万吨,占全省总产能40%以上。同时,还通过降低企业用工等五个方面32条政策措施同步发力,全面取消省定行政收费项目,仅暂停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就给企业让利30多亿元。
——建设“一中心”、“一基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针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将之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为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江苏推出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两大计划。为了有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江苏大力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纳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目前已集聚了200多家纳米企业,引入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纳米所等知名院所,并在美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有效推动了相关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
——发挥“主板块”作用,打造有效供给示范区。在江苏,各级各类开发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达80%左右。基于园区经济在整体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省情,省委、省政府正致力于充分发挥这个“主板块”的作用,打造全省有效供给的示范区。全省各地的开发区正在迅速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措施,着力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双创”人才新高地、构建对外开放新机制。今年一季度,全省开发区实现进出口额960亿美元,以人民币结算实现了正增长,实际使用外资55.5亿美元,降幅比上年收窄3个百分点。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深入:多维度对策措施优化保障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良好开局到深层次的成功还有不短的距离,为了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导向深入,江苏还需要采取多维度的对策措施。
——着力创新驱动,增强供给能力。创新水平决定供给能力,要着力推动创新从“追跑、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进一步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首先,要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消费升级方向和供给侧短板,有效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把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成创造新供给的强劲动力。其次,要创新体制机制,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在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医药、超智能机器人、神经科学、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领域,培育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以新技术创造优质新供给的重要力量。再次,要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和“海归”人才,以开放的姿态集聚全球创新能量,增强供给竞争力。最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丰富供给主体,为江苏供给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着力质量引领,提升供给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要把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作为主攻方向,对标国际一流供给体系,将设计、标准、品牌作为提升供给质量的三大支撑,实施提升工业设计、打造江苏标准、培育自主品牌三大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提高供给质量,推动高端消费回流,引领消费潮流。要以精细设计促进供给多样化,以更高标准提升供给品质,以一流品牌树立供给信誉。
——着力转型升级,优化供给结构。要坚持增量优质、存量优化,持续推进产业创新,推动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结构优化促进供给升级,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优化供给结构的重要支撑,着力构建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级,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四是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积极创新供给方式。
——着力制度创新,完善供给环境。要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大精准性、组合型政策供给,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供给环境。要以政策创新为供给“加力”,不断优化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以改革释放供给侧“红利”,用权力的“瘦身”激发供给主体的“活力”;以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供给升级,着力破解企业用地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
(执笔人:张蔚菊)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