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及启示

2016-10-13 11:00鞠冉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制造技术

鞠冉

[摘 要]在我国大力倡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而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设计作为国家制造业的核心发展基础,则会决定每个国家在国际生产领域是否能够占据有利的产业领导地位。由此本文主要通过针对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以及本质特征所进行的相关先行研究的评述,力图梳理出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构建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系统;产业组织;制造技术;经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6-0041-04

日本经济尽管在过去经历了由盛转衰的挫折,但是在汽车制造、电子光学元件、机器人研发等高端产业领域,日本企业的产品现今依然具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日本制造的标签仍然是一种品质的保证,一种令广大消费者值得信赖的信誉标志。究其原因,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加以考量,而本文则要侧重于日本实体经济的支柱,即所谓的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所具备的本质特征。同时,力争通过针对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分析来获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定义

关于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内涵,已经有许多学者给出了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如日本学者林正树指出,企业的生产系统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即作业及其管理的组织制度)、以及人的劳动”[1]。不同于这种定义,安保哲夫的观点则更加明确,他主张所谓的生产系统就是一种“机械体系以及促使其运转的管理组织的组合形式”[2]。从安保哲夫的定义可以发现,对于生产系统的理解已经不像之前将机器或者说是技术与生产组织等与人有关的因素平行涵盖而已,更多地是要关注企业在制造过程当中硬件(制造技术)与软件(生产组织)的相互衔接问题,而这种衔接或者说是组合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生产系统自身的特征及其制造水平。因此,可见这种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的定义则显得更为确凿与深刻。

但是对于企业的制造技术与生产组织之间的衔接来说,还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自身所处的外在经营环境。应该说,企业组织经营活动的具体特征是难以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制度而独立产生和存在的[3]。尤其是作为企业的生产系统来说,其中会涉及到大量与劳动者相关的组织设计与制度安排,那么在不同的经营环境之下,制度的衔接与考量便会产生差别迥异的管理特征和生产效果。

二、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与本质特征

在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日本制造业的崛起可以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有些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的成功是建立在创造性地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之上[4],还有一部分学者相信日本制造业的异军突起是依靠与拥有坚实技能基础的广大产业工人队伍之间的协调型劳使关系而产生的必然结果[5]。无论以上哪种观点,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内在道理与客观依据,但是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角度,还是应该定位于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系统之上。因为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劳务管理,都只是生产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由它们共同构成的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才能够最终决定其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一)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

针对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安保哲夫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如下表1所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二十世纪后期逐渐依靠自身强大而独特的生产系统,开始在全球工业生产领域崭露头角。不同于欧美以往的生产系统,日本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系统坚持多品种少量生产的制造理念,在劳动组织管理方面倡导多种技能、现场主导、全员参与、以及长期稳定的企业间合作关系;在机械体系构成方面大量应用不同种类的多功能机械、同时大力提高零部件的供应与组装效率。由此日本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率先掌握战略优势。

(二)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

关于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在学术界也存在着多种理解。

1.金田秀治的“改善活动决定”说[6]。按照这种理论,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内部存在的改善活动,通过持续进行的现场改善,可以更加效率地生产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便于改进生产流程等等。所以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说是来源于其生产系统之中的改善活动。正是由于改善活动的持续性与深入性,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系统才真正地实现了系统本身的升华。相比从前的生产系统那样只是能够按照生产计划来按部就班地生产,只要能够保证产品的基本使用质量,或者基本上能够控制住生产成本的目标来说,基于改善活动的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则要面对如何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如何更快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等更高层次的产业追求。

2.岛田晴雄的“人力资源技术”说[7]。通常能够被普遍认可的是,一种生产系统当中包含着所谓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在这里硬件技术可以理解为机械设备以及生产车间等各种基础设施;软件技术则指编入电脑的生产程序等电子化信息。相对于以上两种必需的生产技术,岛田创造性地引入了“人力资源技术”的概念,并大力强调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与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建立在此种依赖人力资源的生产技术基础之上的。

岛田认为无论是多么先进的生产系统,其中人类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始终无法代替的,对于所谓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来说,人类如何利用其去能动地发挥自身的价值,如何灵活地掌控它们的相互关系才是最终决定生产系统本身机能的关键。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大量生产系统,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系统在依靠人力资源技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生产流程的变革,达成其劳动配置的灵活化、库存的最少化以及小规模生产等具体的生产特征,并最终实现以产品的低价格高品质为基础的企业成长收益(如图1所示)。endprint

3.野村正实的“企业集团主义意识”说[8]。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系统所反映出的与产生在美国的泰勒式古典大量生产系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企业里劳动者已经不再被简单地当做一种雇用对象,公司员工无论蓝领与白领都会被编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社团或者俱乐部活动之中,员工之间包括上下级以及同辈通过这种频繁的日常工作与交往,建立了一种稳定而又紧密的协作关系。劳务管理的对象也不再是以个人为目标,而是明确地以企业集团的价值取向为优先选择,在员工当中大力倡导企业集团主义意识的树立与传导。由此,基于这种企业集团主义的本质特征,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系统才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发展动力并确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尽管对于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但是究其一点能够指出的是,这种生产系统之所以具备足够的竞争力,是因为其运营模式与基本逻辑都是建立在紧密依靠与开发企业既有劳动力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改善活动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同时企业集团主义意识的培养又促进了员工勤勉工作、甘于奉献的精神,最终通过各种协作与分工,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而企业也获取了具有最大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源技术。同时这种制度设计也完全符合日本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日本作为基本由单一民族(99%的国民是大和民族)组成的国家,在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以及组织运营体系等各个方面都时刻体现着一种集团主义的价值导向,传统的“家”观念深入人心,只是具体的归属对象由封建时代的武家或者公家向现代社会的企业组织转变而已。

三、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发展的启示

以上基于现有的先行研究,笔者简要地分析了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历史定位与本质特征,而针对现今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转型升级,从中能够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一)生产系统构筑要与本国传统社会文化相符

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在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生产系统之时,一定要密切注意生产系统与经营环境之间的关系,要探寻一种既适应时代特点又能够与本国传统社会文化相符的制度设计。只有这样,在适宜的劳务管理制度之下我国的劳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使生产系统的产业组织与制造技术更加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促进生产系统制造机能的完善和成熟,进而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的竞争能力。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的成功,也就是因为其系统之内的产业组织与制造技术的衔接方式可以在日本社会获得基本认可。尽管存在“过劳死”等社会问题,但是由于自身属于后发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劳动力市场同时面对“少子化”的社会危机,因此这种严重依赖人力资源的生产系统才可能在日本的社会环境当中发展壮大。

(二)生产系统构筑要紧密关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信息

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在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生产系统之时,一定要紧密关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信息变化,要将这种经营管理的敏感性内化于生产系统的制度设计之中。在这里不仅仅是要注意生产现场发生的各种变化与问题,还要时刻搜集与分析相关协作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国内外有关产品市场的反馈信息,以信息处理的高效率促进我国生产系统更加有效地融合于全球产业链,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生产系统的竞争实力。对此最具有实践启发意义的便是日本丰田公司创设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的典型其对于生产现场所发生的各类问题极其重视,同时针对相关企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也能够做出快速合适的加工处理,由此通过持续的推陈出新与自我改善进而实现企业生产水平与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并最终占领产业竞争的有利位置。

(三)生产系统构筑要注重与生产组织有关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对于中国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构建来说,特别要注重与生产组织有关的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将企业的生产系统夯实在集体协作主义精神的基石之上。这里的集体协作主义精神并不只是狭义地意味着在生产现场所发生的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还更应该包括广义范畴的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相关产业合作者之间的协商互助。从日本制造业生产系统所反映出的企业集团主义特质可以发现,此种企业文化的构建更加能够提高劳动者与生产组织之间、相关企业之间的共同体意识,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稳步发展。

(四)生产系统构筑要全面有序地提高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

对于中国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构建来说,要以设立合理有效的企业激励制度为手段,在稳定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基础之上,全面有序地提高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依靠高效的人力资源队伍,无论是物流还是信息流的处置,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发挥的效用是难以代替的。即使在当前全球制造业面临智能化生产的最新变革,机器人依然不能够完全取代技术工人,传统的产业技术工人将会承担更多的控制与设计职责,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构建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持续全面优化我国企业组织的激励制度,改善产业工人的劳动待遇,合理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的职业前景便愈发凸显出其自身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文]林正树.日本生产方式的竞争力以及国际转移的可能性[J].日本中央大学商学论纂,1993,34(5·6).

[2][日文]安保哲夫.生产力与产业的经济理论[J].桥本寿朗编著《技术革新和生产系统》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

[3]岸田民树、张淑梅.日本式经营的特殊性和普遍性[J],现代日本经济,1987,3.

[4][日文]后藤晃.日本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组织[M].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5]高桥洸、小松隆二、二神恭一(编著),唐燕霞(译).日本劳务管理史——劳使关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日文]金田秀治.超丰田方式[M].Paru出版社,1991.

[7][日文]岛田晴雄.人力资源技术的经济学[M].岩波书店,1988.

[8][日文]野村正实.丰田主义——日本型生产系统的成熟与变容[M].Minerugua书房,1993.

责任编辑 魏亚男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造技术
“制造技术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绿色制造技术在机床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