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USB的发展历程,并由此对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关键词: USB2.0 USB3.0 接口 FireWire Wi-Fi
能将五花八门接口实现统一,USB技术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岁末,当它历经18年风雨历程之际,USB Type-C有望成为形形色色硬件线缆的终结者。
一、USB溯源
在十多年前Pentium及Pentium II问世的日子里,接口类型形形色色:鼠标是串行接口和PS/2;键盘有PS/2,Apple Desktop Bus及DIN connector;打印机和扫描仪是旧式的并行接口及SCSI,计算机连接游戏杆需要有专用的game port。多种接口并存的问题是,各端口需要有各自的扩展卡,由此造成系统配置的繁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终于在机器背面出现了一束USB接口,即速度为12Mbps(对于键盘鼠标则为1.5Mbps)的USB 1.1。
到了2000年前期,USB 2.0渐成燎原之势,USB闪存导致软驱被淘汰(同时波及觊觎软盘的Zip drive),小巧快捷稳定不断扩容的USB盘忽如一夜春风来,也直接导致慢慢吞吞的CDs与DVDs成为过气之物;野心勃勃的USB 2.0还不断征服各类新的外设,如Wi-Fi路由器与Ethernet ports,并提速至480Mbps,占据了桌面机和笔记本的外接端口:在桌面机背板通常有4甚至6个USB,同时为便于用户驳接,在前端有1-2个甚至更多个接口。
在USB 2.0实现了接口统一的梦想之后,USB 3.0百尺竿头般提速到5Gbps,它省时地执行着系统备份及视频文件的传递,解决了困扰802.11ac与gigabit Ethernet良久的瓶颈。在系统上运行USB 3.0硬盘与闪存已经成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此后笔记本上往往只有USB端口,尤其当Wi-Fi普及后不再需要有Ethernet端口。当然,这一切的幕后操手离不开所有芯片大佬厂商,从Intel,Qualcomm到AMD(Intel现在的芯片组可支持的14 USB ports总数已经达到14个)。
二、USB发展历程
尽管USB春风得意,但一直有一些端口技术试图侵占USB一角疆域,并且它们具有一些USB所不能之处,而且在小规模战役或特定类型设备上取得胜役。其中的端口技术如FireWire(即IEEE 1394),它由苹果公司倡导,在90年代末到2010年曾流行一时,当时FireWire较之USB确实有一些优势:FireWire设备具有菊链式特征,意味着一个端口可以连接多台设备;FireWire运行对系统CPU资源占用较少;FireWire可以“全双工”传输数据(具有双向性),而当时无论USB 1.1还是2.0,在某一时刻只能够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即“半双工”)。FireWire在速度上亦有优势,FireWire 400运速可达400Mbps,而USB 1.1为12Mbps;尽管USB 2.0提速到480Mbps,而同一起跑线的竞争者FireWire 800则为800Mbps。
但FireWire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其执行成本过高,具体表现在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外设,都要有归其特有的芯片组,从FireWire 400跳转到FireWire 800也需要有不同的线缆。反观USB 1.0,1.1,2.0,及至3.0的转型,这些方面都不会造成不便。由此,FireWire渐渐成为一种高端外设和视频设备的奢侈品,而USB则始终践行着经济路线,不断获得用户的认可。
后来,在苹果机上出现的Thunderbolt(“雷电”)端口替代了FireWire,它依然比USB运行快。但Thunderbolt开发来自Intel,起初命名为Light Peak,其速度高达10Gbps,相当于两倍的USB 3.0。第二代Thunderbolt提速至20Gbps,原因在于改进了数据传输方式:第一代Thunderbolt发送数据时是在一块PCI Express板上以10Gbps运行,接收数据时用另一块PCI Express面板;Thunderbolt 2则将两块面板组合起来,所以单方向传输数据就会有明显改善。无论如何,它们最终没有进入Macs或豪华PC之外的领域。
但是,Thunderbolt 3开始加入USB 3.1阵营,其改变在于新的40Gbps技术会用到USB Type-C port,虽然新的Thunderbolt端口依然需要有独立的控制器,但其完全兼容USB Type-C,并完全支持10Gbps USB 3.1。迄今,Thunderbolt 3争取到了主流PC厂商的支持,但如果说它真正进入用户市场尚为时过早。
三、无线技术能否替代USB
目前,无线技术的发展势头颇有当年USB之势,云存储、蓝牙、NFC、Wi-Fi导航及AirDrop正在减少USB的使用需求。与此同时,Wi-Fi打印机,甚至Wi-Fi摄像机和内存卡已经出现。
但它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速度不行,如需要从你的智能手机传输大量图片或者1080p视频时,你会发现无线方式让你无法忍耐,而USB 2.0就会快很多,性能也较为稳定。况且,无线技术的连接标准尚难统一。在可见的未来,无论无线技术发展形势如何迅猛,USB绝不会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正如Wi-Fi不会替代有线网络,无线技术也不会消灭USB,其便捷、速度、适宜性正是用户最为在乎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