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刚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职业技术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而且要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对提高他们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体育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1.体育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体育是个大舞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品质,这些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育人”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将“育体”与“育人”紧密结合,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升学或就业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许多中职学校,“体育”一直被视为一种“自由锻炼”的课程,教育模式散乱,没有目的性,目标感弱。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式发展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散漫、没有纪律性的坏习惯。所以,体育老师要摆正教学心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起到积极的模范作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活动,要制订一些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老师可以采用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室内课堂上讲体育理论,让学生了解体育的真正含义,在室外充分使用可以利用的活动场地,结合课堂上讲的理论,让学生付诸实践,以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例如,老师在室内课堂上讲“立定跳远、跑步、跳高”等一系列相关注意事项和理论,在操场上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及时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实践中,在体育中锻炼自己,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育课程才会更上一层楼。
3.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教学,角色转变十分重要。以朋友身份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多听取学生的心声,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为这样的方案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强化集体意识,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对学生要“量体裁衣”,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与兴趣爱好及能力,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一定要对学生“量体裁衣”。
4.体育教学应注重职业特征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对专业、工种来说处于服务性地位,不同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不同专业技能需要相应的体能保证。如厨师对手腕力量要求比较高,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保安必须熟练掌握擒拿格斗,宾馆服务必须熟练托盘,服务业必须接受形体教育等。体育教学应体现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在保证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的特点,使他们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本职业必需的身体素质和实用技能。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身体素质入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他们具备适应专业岗位需要的身体素质,如幼教班的教学,准备活动中,由学生轮流组织领做热身操,老师协助做好组织工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节奏感、自信心,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迈出可喜的一步。再如计算机、电子专业要求学生的身体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体育教学应围绕专业实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内容,实行有专业针对性的身体锻炼,如健身跑、球类、健美操等项目。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运动基础。
5.体育教学应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差,常被传统教学观念视为中考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和就业的压力,造成中专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的有效手段。再者,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教学。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健康教育专题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修课,并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自我意识,树立自信心;教师要通过创设运动情境,着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培养学生情绪的调控能力。
6.体育教学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其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地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三,通过各种体育教学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入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艳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15(4).
[2]刘玉彬.浅谈职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