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贵玲
(广东科技学院 财经系,广东东莞 523083)
基于AHP的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樊贵玲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系,广东东莞523083)
创新是高校科技发展的灵魂,高校教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制约着高校科技的发展步伐,也影响着一个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分析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归纳总结了影响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3大类16个具体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层次分析法(AHP);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高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在战略体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主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主体队伍的主力军之一,挖掘和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高校竞争力、发展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也符合国家政策方针。
目前,大多数学者相关研究重点聚焦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综述及实证研究上[3-6],关于影响因素方面的论文不多,仅有的几篇大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主要定位在对高校整体或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的研究上[7-9],林德珊等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10],但笔者认为其实质上还是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对影响高校创新能力的具体本质制约因素进行根本的分析。
选择高校教师作为对象,探讨其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通过构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使定性分析定量化,从中筛选出影响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高校及政府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层次分析法[11](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用一种标度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
1.1构建影响因子的层次结构体系
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身特点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全面但不重叠,科学合理适用原则),再此基础上电话访谈和当面约谈15位专家分别探讨具体影响因子,结合多位专家的意见,笔者将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政策因素3大类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影响因子指标,如表1所示。
1.2构造判断矩阵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制定其权重确定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给15位相关专家,依据相对重要性标度中的1~9标度方法(表2),15位专家以匿名方式分别对(C1、C2、C3)、(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P13、P14、P15、P16)中的指标两两进行重要性比较打分, 然后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再次将统计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再此基础上修正自己的打分,经过多轮匿名打分和意见反馈,最终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
表1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层次结构体系
A-C判断矩阵:
AC1C2C3C11C12C13C2C211C23C3C31C321
C-P判断矩阵:
CkP1…Pi…Pj…PnP1a11a1ia1ja1n…︙︙︙︙Piai1aiiaijain︙︙︙︙︙Pjaj1ajiajjajn︙︙︙︙︙Pnan1…ani…anj…ann
其中:k=1,2,3; aii=1; 0 表2 1~9标度方法 1.3计算层次相对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和积法将判断矩阵A-C和C-P的每一列元素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公式(1)~(3)得到的特征向量就作为对应评价单元的权重。 (1) (2) (3) 计算出指标相对权重后,利用公式(4)和表3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分别是CRA=0.092 1,CRC1=0.085 9,CRC2=0.082 8,CRC3=0.074 4,CR<0.1,因此认定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式中n为判断矩阵阶数 (4) 1.4计算组合权重及总排序 利用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计算方案层因子组合权重。假设判断矩阵A-C各因子权重为WCi,判断矩阵C-P各因子权重为WPj,则方案层各因子wj的组合权重为: (5) 利用公式(5)计算P1-P16各因子的组合权重,并排序,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各层影响因子权重及组合权重 2.1总体方面 由表4可知:准则层各因子的组合权重为wC1′=0.707 1>wC2′=0.201 4>wC3′=0.091 5,个体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大,学校因素次之,社会政策因素是影响作用最小的一个。评价结果符合一般认识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即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政策因素对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都有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却是由内因——教师个体因素构成,学校因素和社会政策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外因。人才资源是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10],教师是高校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事关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8],而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又由个体因素最终决定,因此个体因素的影响权重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因素,但学校因素和社会政策因素中的个别因子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学校和社会政策因素相比,前者影响作用大于后者,学校是高校教师发挥科技创新能力的舞台,适当的学校因素为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提供了保障。 从方案层总排序的结果来看,P1>P2>P3>P6>P13>P10>P4>P8>P5>P14>P7>P9>P12>P16>P15>P11。除了个体因素包含的所有具体影响因子排序靠前外,学校因素中的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和平台建设(P6)、进修机会(P10)与教学和行政任务(P8)三因子,社会政策因素中的课题申报难度(P13)与政府或地方政府科技支持力度(P14)因子对目标层的影响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2.2个体因素方面 在个体因素中五个方案层因子单排序结果是P1>P2>P3>P4>P5,而组合权重分别为w1=0.368 8,w2=0.168 3,w3=0.103 5,w4=0.040 2,w5=0.026 2。在总排序中,科技创新观念(P1)、科技创新积极性(P2)、科技创新毅力(P3)位居第1-3位,科技创新团队合作意识(P4)和科技创新知识储备(P5)这两个因子分别位居第7、9位。可见个人因素是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和关键。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普遍具有两项特点:①非常自信,遇到困难、失败时不沮丧、不放弃;②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告诉他该去解决什么问题[12]。这一发现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观念(P1)、积极性(P2)和毅力(P3)是提高教师个体科研能力的决定因素,是推动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科技创新知识储备(P5)和团队合作意识(P4)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其科技创新能力质的飞跃的前提条件,当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追求个人成功的过程中,离不开团队合作,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弥补单个教师科技创新知识结构的欠缺,发挥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在个体因素中,科技创新知识储备因子位居最后。 2.3学校因素方面 在学校因素中,笔者选择了7个影响因子,结果显示:P6>P10>P8>P7>P9>P12>P11,各因子组合权重分别为w6=0.077 2,w7=0.020 7,w8=0.030 1,w9=0.014 5,w10=0.045 8,w11=0.004 9,w12=0.008 3。在总排序中,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和平台建设(P6)、进修机会(P10)、教学和行政任务(P8)分别位居第4、6、8位,其中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和平台建设(P6)及进修机会(P10)两因子对目标层的影响作用超过了个体因素中的科技创新团队合作意识(P4)因子,教学和行政任务(P8)因子超越了个体因素中的科技创新知识储备(P5)因子,可见学校因素在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科技创新发展、社会进步的风向标。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地[13]。进修学习是提升教师个体自身科研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合理分配科研、行政、教学时间精力也为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铺垫。 此外,学校科研评价奖励体系(P7)、科技创新学术资源(P9)和校企科技合作力度(P12)这三个因子对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制度能给那些有创新潜力的教师以极大助力[8],学术资源为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的资源支持,校企科技合作越活跃,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就会越大[14]。“校-院-系”组织结构(P11)在总排序中排在最后。 2.4社会政策因素方面 在社会政策因素中,P13>P14>P16>P15,这四个方案层因子的组合权重分别为w13=0.054 1,w14=0.023 4,w15=0.005 8,w16=0.008 2。课题申报难度(P13)在社会政策因素中排在第1位,在总排序中位居第5位,可见该因子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课题适度合理的申报难度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政府或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能力政策性支持和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目标层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影响(P16)、职称压力(P15)这两个因素与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关联,但影响度不大,在总排序中,位居第14、15名。 3.1关注高校教师个体发展,培养教师的科技创新理念 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知识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12]。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度不够,导致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被动科研,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想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就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因此,高校应普及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为教师提供多种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使得高校教师尽快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积极正确的科技创新观念,锻炼个体拼搏的耐力和毅力,增强与他人合作意识,扬长避短,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教师不断修炼提升,不断进步,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才能与时俱进。 3.2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加速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 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是高校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取得创新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13]。除部分重点高校外,目前其他高校未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氛围,真正热爱科研的教师寥寥无几,致使高校教师原始性创新研究成果少之又少,自然也不可能在国际学术上取得傲人的成绩;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影响着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应鼓励教师学科交叉,充分挖掘高校内部各学科的优势和潜力;加强国际间科技创新的学术交流,促进高校教师与企业、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调整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布局,加快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对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3.3合理安排教研任务,完善科技创新评价与奖励体系 繁重的教学工作量占去了高校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部分教学教师还担任着行政职务,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自然就无暇顾及科研了。而且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和奖励体系不科学——重数量,轻质量(片面追求发表论文和完成课题数量,轻视科研成果的先进性、价值性和创新性),对真正的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不够。合理恰当的教学任务,专人专岗,能使高校教师更加科学的安排自身科研和教学精力和时间,能为教师潜心钻研学术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机会。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大科研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活力,努力提高创新质量。 3.4适当降低课题项目申报难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课题申报难度太大和政府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都会挫伤高校教师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有研究发现,申报科研项目负责人职称和学历的高低与所获项目数成正比,在年龄方面,25岁以下教师人员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为零[12],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与课题项目难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苛刻的申报人资格条件把很多的高校青年教师拒之门外。有一项数据显示:占全国高校71.73 %的教学科研人员,其科技经费投入只占全国高校的33.85 %[13],因此,适当降低课题项目申报难度,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参与进来,为科技创新主体力量注入新鲜血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举措,同时加大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性支持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1]张立毅,段滋华. 浅谈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J]. 生产力研究,1999(1):51-52.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17. [3]章熙春,马卫华,蒋兴华. 基于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4):66-70. [4]刘勇,应洪斌,蒋芬君.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基于华东地区高校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5):113-119. [5]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等.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38-40. [6]程丽明.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0-82. [7]卜琳华,蔡德章.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13-118. [8]王焕梅,王爱玲.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探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6):15-18. [9]郭淑兰. 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0(2):103-105. [10]林德珊,吕建秋. DEMATEL方法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14(17):53-56. [11]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吴琴,吴昕芸.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分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48-251. [13]韩影,李三喜,陈彦超. 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2(2):48-51. [14]付晔,林艺文,马强. 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12-15. Influencing Factor Analysis on University Teacher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AHP FAN Guil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 China)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high or low innovativ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author sums up the 16 major categories of 3 kinds of specific factors using the AHP, which influences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university teacher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 2016-02-18 樊贵玲(1981—),女,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G645 A 1009-0312(2016)03-0121-062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3 提升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