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利
§道教与中国文化研究§
道教导引术的历史演变探析
魏燕利
导引术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体操术,道教将其吸纳并造就了中国传统导引术的一个主要流派——道教导引术。文献资料显示,道教导引术自东晋正式发端,其后历经了东晋南北朝道教导引术的吸纳与整理、隋唐道教导引术的发轫创新、五代宋元道教导引术的创新深化、明清道教导引术的鼎盛与更生四大阶段的演变历程。道教对导引术既有传承、创新之功,也有禁锢之局限。只有将守护传统与汲取现代元素相结合,道教导引术才能在当今多元的体育运动文化中更好地立足与济世利人。
道教导引术;导引功法;体育运动
中国古人在贵生、尚寿等生命价值理念的影响下,走出了一条强调气和、体柔而养生的内向型的体育运动之路。中国传统的导引术可谓是这种内向型体育运动之道的重要代表。导引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发明的,用于医疗、养生和宗教修持等领域,以适度的肢体运作为主,兼容行气、自按摩、咽纳、存想和内丹等方术的传统体操形式。导引术起源甚早,或可追溯至传说中的帝尧时代,而自先秦以来,对它的明确记载更是缕缕不绝,甚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关于它的重要考古发现曾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如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和张家山汉简《引书》等。道教,尤其是正统道教的诞生要远晚于导引术,但其对导引术的吸纳、传存与创新之功极为卓著,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导引术的一个主要流派——道教导引术。*“道教导引术”狭义指由道士原创的导引术,广义包括为道士所吸纳、改造或利用过的导引术。历史文献中真正标明由道士原创且可信的导引功法非常少见,绝大部分的导引功法假托于神仙、真人名下,而真相莫辨。鉴于此,本文采用广义的道教导引术概念,研究工作主要依托《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精华》《藏外道书》等道教文献。对道教导引术,学界做专门深入细致研究的少,泛泛而论者多。鉴于此,本文特以东晋至清代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对道教导引术的历史演变做专门探寻,以求教于方家。
据现存文献可知,东晋之前的早期道教与导引术虽然已有所关联,却尚不够确切、普遍。自东晋开始,道教走向正统之后,道教与导引术的关联才愈加明朗与紧密起来,而道教导引术的演变历程也由此正式发韧,随后历经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和明清四个历史时期,日臻完善成熟。
东晋南北朝是早期的下层民间巫鬼道教向上层神仙道教转化时期,道门中人对包括导引术在内的多种养生方术更加重视。譬如,魏晋丹鼎道派的集大成者及“早期道教终结”*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1页。的标志性人物葛洪就曾在《抱朴子内篇》中对导引术作过著录和讨论,而东晋的张湛、道林等则广泛搜集导引等养生资料并编成《养生要集》一书。《养生要集》后来虽然亡佚了,南朝上清派道士陶弘景则在其基础上摘编成《养性延命录》并传承至今。《养性延命录》中专录有《导引按摩篇》,此篇不仅载录了明目、聪耳、固牙、乌发、美容、疗病等多种导引按摩法,还对五禽戏作了较早的完整记述。除《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外,下表1中的“天竺国按摩”和“老子按摩法”的大部分功法内容也已经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过,其功法的命名等则出现在隋唐时期的道教文献中,所以笔者特将二者置于隋唐时期介绍。
或许是受文献传承所限,不仅东晋南朝的道教导引文献较稀少,北朝更是踪迹难寻。从《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天竺国按摩”和“老子按摩法”来看,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对历史上传承的导引功法主要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和编辑的吸纳工作,而少见实质性的创新成果。
隋唐时期,道教较为兴盛,道教导引功法或文献也较南北朝多了不少,具体见表1。
表1 隋唐道教导引功法简表
①本文所有表格中的导引功法或文献名称的大部分直接取自文献中原有称谓,个别没有原有称谓的,为便于叙述,由笔者参照历史文献自行拟定。
由表1可知,出现在隋唐时期且传存至今的导引功法或文献不仅有8种之多,而且每种都有一定创新之处。有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功法名称上,如“老子按摩法”“太清导引养生经”和“玄鉴导引法”等,显然贴的是道教的标签,充满了道教的色彩;“天竺国按摩”则是贴着印度文化标签的中国传统导引功法。就导引功法内涵而言,玄鉴导引法、脏腑导引法和日用导引神仙初地门等在导引理论和功法本身方面也都有一些创新之处,不再仅是简单的摘编前人成果了。
五代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时期,重文轻武,虽边事不利,但经济文化自由发达,道教信仰气氛浓厚,道教导引功法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其创新也向深层次发展。具体见表2。
表2 五代宋元道教导引功法简表
综观五代宋元时期的道教导引术,其创新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导引功法的文字表述上出现了歌诀韵文化的倾向,如“钟离八段锦法”《灵剑子·导引势》和五代强名子《真气还元铭》中的“胎息前导引法”等。其二,在导引功法的技术层面上,出现了与内丹术结合的现象。传世文献中纯肢体运作的导引术较少见,而与其他道术的结合则司空见惯。不过,导引术与内丹术结合到一起,则应该是在唐代以后,如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导引功法“钟离八段锦”中的“火烧脐轮”“河车搬运”*《道藏》第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3页。之类即属内丹功法。其三,在导引术的修习价值方面,其仙学价值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多、更明确的强调。譬如,钟离八段锦歌诀之末点出:“若能勤苦不怠,则仙道不远矣。”*《道藏》第4册,第693页。《灵剑子·导引势》中强调:“久久修之,后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坚。行此法者,皆作神仙。”*《道藏》第10册,第668页。《四气摄生图》中的“自按摩法”亦云:“但日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耳目聪明,百疾皆去,无限年月,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去仙不远矣。”*《道藏》第17册,第233页。如此,道教神仙信仰韵味更足了。
由于受最高统治者多信奉道教的影响,明代道教发展臻于鼎盛,道教导引术亦然。不仅导引创新功法数量多,而且每种功法所包含的术式多、部头大,动辄十几式,甚至几十式。清代道教导引术虽出现衰颓之势,但在道教人士和民间养生家的推动下,一些简便易行的导引功法出现并流传了下来。不仅如此,道教导引术的有些理念或功法,还内化到清代中后期逐渐流行的易筋经、太极拳等武术门类中,有些则被近代体操借鉴,在世界体育运动多元化的洪流中走向了更生。详见表3。
表3 明清道教导引功法简表
续表3
综观表3,明清道教导引术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在创编和传播方面,道俗相济的情况比较普遍。明代官方对道教宠信有加,促进了道教多方面的发展;清代道教失去了官方的支持,却促进了道教与世俗的交流。再加上明清时期的刻板印刷业也非常活跃,一些文人或出版商很乐于编辑和刻印养生类的资料,这既有利于道教功法向世俗的传播,也利于道教引进世俗的一些创造。以逍遥子导引诀为例,此功法先是见于元末明初道士冷谦的《修龄要指》,后则被《遵生八笺》《红炉点雪》等俗间医学、养生类书籍多次转载传播。再如“仙传四十九方”导引法,其大概源于《修真秘要》一书(此书前有明代正德间王蔡所作之序,后有云崖道人之跋),后此功法则见于明儒罗洪先游洛阳时由朱神仙处所得之《卫生真诀》,最后经罗洪先之手定型出版而广布于世。这种导引功法创传中道俗相济的现象也是很久以来儒道圆融的一个具体表现。
其次,在导引功法的命名上,附魅仙化的倾向更为明显。譬如,逍遥子导引诀,起初只称呼为“导引歌诀”,后来才冠以“逍遥子”之名,其他的太清二十四气导引法和“仙传四十九方”导引法等大都有类似的附魅仙化经历。这种现象应该是明代道教信仰之盛及道教神仙普世化的一种映射。
再次,对具体功法而言,导引术与其他道术尤其是内丹术的融合更为显著。导引与内丹的结合在五代宋元时段已经出现,而“明清时的内丹术被道士们通俗化而较为广泛地播向社会”,*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588页。这自然会促使导引与内丹更广泛地结合,所以这一时段出现的像逍遥子导引诀、“锦身机要·龙虎导引法”之类的功法中都夹杂着一些内丹的成分。
最后,就影响与生命力而言,明清时期还是道教导引术的外播与更生时期。俗曰:墙里开花墙外香。明清时期,随着道教导引术走向鼎盛并播向社会,其对外的影响与启迪作用也逐渐彰显,尤其集中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譬如,五禽戏对陈王庭创编的太极拳,以及少林拳中的查拳、华拳、红拳、螳螂拳等拳种,在拳式立名与仿生精神等方面就有重大启迪与影响。*王卜雄、周世荣:《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351页。再如,八段锦类导引功法对《易筋经》中“外壮神力八段锦”和“易筋经十二势”等的创编也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道教导引术借太极拳、少林拳、易筋经等进一步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更生。
在道教众多的长生成仙信仰道术中,导引术虽是小术,但因其易于操作的特点而为道众接受和传播,从而与东晋以来的道教发展史紧密相随。同时,历史上道教信仰的盛衰在导引术中也有所反映。如道教信仰较为兴盛的隋唐、宋、明几个朝代,虽迄今相隔久远,但流传下来的道教导引功法数量却不少,尤其是还有一些原创性的功法。道教信仰走向衰弱的清代,虽距今不远,但原创性道教导引功法却并不多见。再者,道教成仙信仰思想和道术的流变,对导引术也有影响。如宋代流行的“钟离八段锦”中包含的一些内丹功法,即是唐中后期以来道教内丹学兴起而对导引术渗透的结果;金元时期,虽然全真道兴盛异常,但囿于其重于心性修炼等教义,所以在导引术方面少有建树。应注意的是,导引术本源起于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被道教吸纳、改造和创造之后,虽有一定附魅仙化的倾向,但其绝大多数功法仍然保留了鲜明的治疗、预防或保健特性。
总之,导引术虽非道教原创,但被道教吸纳以后,作为其“修道成仙”的小乘之法,的确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路径,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导引术的一个主要流派——道教导引术。从东晋南朝时期的初步吸纳和整理到明清时期的鼎盛与更生,中国传统的导引术在道教的“养育”下持续成长。若没有道教,导引术或许早已灭绝失传,更不可能奢谈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曹玉华)
A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Daoist Daoyin Gymnastics
Wei Yanli
Daoyin gymnastics is a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ymnastics originated in the Pre-Qin period. Daoism subsequently absorbed the Daoyin gymnastics and promoted it into a major genre of the gymnastics in China, namely the Daoist Daoyin gymnastics.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aoist Daoyin gymnastics generally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namely,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in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dynasties,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Sui and Tang period, further innovation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to Yuan dynasty, and the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aoism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aoyin gymnastics to some degree as well as inherited and promoted it. Only by merging the tradition with the modern elements together can Daoist Daoyin gymnastics develop better and benefit more people.
Daoist Daoyin gymnastics, Daoyin gymnastics skills, sports ang games
魏燕利,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淮北23500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宋元明清道教科学与技术研究”( 13&ZD078)、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华佗五禽戏等中国传统体操术的文献整理与传播研究”(SK2016A0818)
B958
A
1006-0766(2016)05-0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