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浙江万里学院 教务部,浙江 宁波 315100)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
林怡
(浙江万里学院 教务部,浙江 宁波 315100)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当下高教改革的热点,而课程体系的转型是其中的难点和核心。立足学科基础,结合行业发展,对接职业需求,模块化设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是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育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应然途径。
转型;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块化
继2015年底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今年两会的总理报告明确提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已成为几百所普通本科高校今后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的风向标。目前,已有13省(市)出台方案,确定181所高校完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或部分专业进行转型。[1]
如何转型“应用型”?地方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需经历四个阶段:理念的转型、学科专业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课程体系的转型。其中,难点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课程转型。[2]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基本沿用传统高校,尚未形成有力支撑办学定位、“应用导向”鲜明的课程体系,因此该课程体系下的人才培养必然缺乏特色与竞争力。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就理应有所区别,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合理设置课程、科学选取内容、有效组织教学,势必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
图1 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示意图
如何设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剖析指导意见,不难发现其聚焦的中心理念强调“与时俱进的技能培养”和“指向应用的实践训练”。一是紧跟社会发展,整合优化课程。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对接职业标准,重点培养技能。通过改造传统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扩大学生选择权。尤其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
基于以上建构理念,从“学科—行业—职业”链视角设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即立足于学科基础整合课程,结合行业发展培养技能,对接职业需求强化应用,可以进一步细化兼具学术、技术和职业特点的专业目标规格。同时,要达成“应用导向”的课程体系目标,在编排形式上宜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能突破传统的线性结构,利于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求,对学科知识的重新梳理与分解,对原有课程知识点进行优化、重组,可以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利于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强实践的能力要求,能灵活融合实践教学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实施理论、实践、练习、研讨同步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知行合一;同时还利于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对接产业发展和职业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开发企业课程,而解决高校课程的相对滞后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也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也利于提升的学习效果。
表1 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学分分配原则一览表
图2 通信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设计示意图
表2 新闻学专业基础课程《广播新闻采制》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在课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中心的结构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学科—行业—职业”链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重构,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单元(即模块),由此彰显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整体谋划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对于某个专业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需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要求。因此,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规格要求,对应职业的职责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制定具有专业特点的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指向,构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和方向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如图1、表2)
(二)统筹构建中观模块
中观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架构。中观模块的建设任务就是按照培养目标对基础、核心和方向三大模块进行细化,关键是根据专业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实现课程及其合理配置。专业核心模块设计要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产业和行业需求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删减、重组与增设,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要程度进行教学时数和时间分配。因此设计时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选择好实现预设培养目标的课程;二是确定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即讲授的知识点以及深度与广度;三是处理好各块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支撑。[3](如图2)
(三)精心设计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石,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细化的能力要素。微观模块的建设任务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与组织,即“模块化课程”的形成。各教学内容以知识单元为依据构建模块,打破传统线性结构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将相互之间密切相关或者有逻辑关系的部分“打包”在一起组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化课程”在整个体系中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责任,因此都要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与特征,根据每门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整合与重组教学内容,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关键知识和能力点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需要强调的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转型不仅仅是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模块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达到知识能力结构的系统规划和优化设计,这是确保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难点。模块化不是把原来的课程简单的归类冠上“模块”这一名称,而必定是需要对课程“大动干戈”,设计过程需要处理好模块课程的整体性与关联性问题,实现课程整体功能最大化。
因此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实施,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保障。首先,模块课程的设计者必定是该领域的专家,能熟练、准确地对课程内容做有效分解和组合。其次,必须组建教学团队并合作无间,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和目标达成。再者,要做好课程配套教材开发,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编制必定是原创性和前瞻性的。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课程学习规划。这些都是需要同步和提前进行的常态工作,也是保障课程体系有效性的必要因素。
表3 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评价指标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转型必然是一个对教育性资源重新选择的过程。纵观课程发展史,无论是课程理论研究还是课程实践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对教育性资源的选择与更新。[4]按照哪些标准来选择教学的课程?怎样确定每门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如何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如何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课程体系评价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评价,课程体系评价是对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际水平逼近预定课程体系目标的程度。它旨在找出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改进和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以便培养高质量人才。[5]我们着眼于目标、内容、团队、实施、效果5个方面,设计了17个二级指标,来诠释和评价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与内涵。(如表3)
对处于不断探索创新走向成熟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而言,评价研究应作为其重要内容。建立起课程体系运行与评价的监控体系,从课程的研发与准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对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的有效评价,来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体系实施的不断增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181所高校领先一步![EB/OL].http://j. news.163.com/docs/31/2015111901/B8OAPJOE9001PJOF.html.
[2]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
[3]胡弼成.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3.
[4]郝德永.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8):100.
[5]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a hotspot in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and the difficulty.And i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foundation,combine with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meet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design the curriculum system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 models and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standard,which would be the right way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cultivate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nsformation;application-oriented;curriculum system;modularization
G642
A
2096-000X(2016)17-0014-03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SCG386)。
林怡(1981-),女,浙江宁波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