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荣
在当今的学校管理中,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时尚的课题。特色教育是学校核心发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是一种风格,它让学校走上审美的境界。特色是一种质量,会改变学校的命运。那么,特色建设应该怎么做?笔者经过学习研究和探索实践,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点”值得重视和落实。
一、把握立足点—继承创新
学校特色建设应当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创造出来的。它有校园历史基础,也有现实时代要求。特色建设应当是传承历史的,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一所学校要进行特色建设,应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学校的历史发展回望与未来发展展望中勾勒特色建设主线,做好整体设计,并且坚持在传承中开拓。前后发展应该统一和谐,而不应断层断代;应该统一规划,而不应独立割裂、相互矛盾。
某校在开展特色建设活动中,总是跟着潮流走,刮起了阵风。在“国学”流行时,学校就一窝蜂地搞“国学”;在“诵读”流行时,学校就一窝蜂地搞“诵读”。高潮一阵接着一阵,但高潮过后,空留叹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整合的立体文化。有时,前任校长基于朴素理念,推崇“崇本”文化特色,但继任领导甩开膀子,另搞艺术方面的特色建设。前后出现断层割裂的现象,致使学校特色建设一会儿“东风劲吹”,一会儿“西风横扫”。今天一个新点子,明天一个新思路,看起来热热闹闹,到头来往往形不成学校个性,当然也形不成学校特色。
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在原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文章,传承、修正、完善,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使文化特色一以贯之地得到发展。一句话,特色建设,应该把握继承又创新的立足点。
二、扩大外显点—环境文化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应该是最为鲜明最为显眼的。校园环境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外显。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要挖掘自身资源,明确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制定实施《特色学校建设规划》;要确立校徽、校歌、校旗等文化标识,构建基于学校特色的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等校园文化主题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里,在一个特色的浓厚氛围中,自由地呼吸和浸润。
某校在特色建设中根据学校传统,因势提出了“至善教育”的特色。为此,学校努力烘托至善的环境氛围,精心构筑至善景点。走廊墙壁上整齐地粘贴着内容丰富的“至善”手抄报,有感恩教育,有经典阅读,有“三有三讲”……一篇篇精心撰写的文章,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插画,展现了学生的智慧和才气,成为至善氛围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让学校建筑外化“至善”,让校内道路标签“至善”。位于校园东南角“至善”广场上的真善美雕塑,每天迎接学生上学,关注学生认真读书。科技广场上的笔形雕塑直插云霄,抒写着学生们至善向上的豪情壮志。行知广场上的陶行知铜像,目光深邃,神情和蔼,提醒着学生要“惜光阴立志立德至善”。学校的建筑楼群,楼名别具匠心—至善楼、习善楼、崇善楼、乐善楼、弘善楼,一个个“善”字楼名,跳出了人们狭窄的视野,更浓化了特色的氛围。还有那校内的道路,也文雅别致—立德路、立志路、立学路、立善路、立远路,路名紧扣特色,围绕求学,促使至善教育的特色得到彰显。更有那校门口广场上的“善”字石,正对校门的镌刻在墙壁上的“学以求真、行以至善”八个红色大字,使校园具有了文化神韵,契合了校园学习的本质。处于这样的氛围,指点校园、激扬文字、书声朗朗,本土性的文化特色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一走进校园就深受“至善”的浓厚馨香的浸染。
笔者以为,环境文化就是学校特色的外显点。环境文化就是校园中的文化,是校园中的人和事,是校园中生发出的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校园的。学校的特色建设要植根于教育教学活动,植根于校园实际,植根于学校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特色建设才能得到呈现,才能得到张扬。
三、夯实着力点—课堂质量
学校特色建设是高瞻远瞩性的高端建设,但须脚踏实地,需要落地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需要具有特色的环境文化来体现,更需要具有特色的课堂来承载。如果说校园是学校坚守特色的乐土,那么课堂就是师生巩固特色、发展特色的阵地。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阵地,没有课堂教学的特色体现,学校特色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夯实课堂这个着力点,才能使学生被特别的课堂教学所影响,才能使学生接受特色之风的熏染。
“至善校园情,殷殷真善课”。某校的“至善”教育,着力点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至善课堂”上。学校申报了“学生互助式自主学习”的省级课题,让教师在至善教育的旗帜下围绕课题,研究“至善课堂”,积累“至善”课堂教学的做法和经验。在至善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多问一问,多引一引;学生多听一听,多想一想。在至善课堂上,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教师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善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互助式自主学习环境下努力善学,做到“善听”“善问”“善思”“善习”“善得”。“善听”,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努力做到全神贯注,并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教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善问”,是指学生要多动脑,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凡是经过反复思考,依旧不得解的问题,学生要勇敢地质疑,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助解答。“善思”,是指学生要掌握思考的方法,灵活思考举一反三。“善习”,是指要善于学习,善于操练,善于实践,努力“学而时习之”。只有在“善听”“善问”“善思”“善习”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技术转化为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中“善得”。
笔者以为,只有在课堂上落实特色,体现特色,发展特色,才能使学校的特色生根开花,才能使学校特色之树长青。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课堂上把握了特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才能说特色教育取得了实在的成效,学校特色教育的声名才会远播,否则特色教育可能是“空中楼阁”,永远也没有根基。
四、注重落脚点—学生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但是最终落脚点无疑是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也是特色教育的要义。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发展,特色学校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才为出发点,开发出一整套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与学生成长需求相对接、与学校特色教育相呼应的校本课程体系。
某校在至善教育特色的实践中,始终善习善行,他们用蕙质兰心孕育至善之花,用乐美之手谱就至善之曲。学校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经典阅读、趣味数学、英语会话、科学实验、绘画美术、强身武术、手工剪纸、模型制作、电脑创意、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课程,形成了国家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和兴趣特色课程为主的多元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坚持搞好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坚持搞好异彩突起的校园科技节活动;每学期举行英姿飒爽的体育节活动,每学期开展“镜湖之光”“五月的鲜花”艺术节活动;每周落实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这些素质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诠释着至善教育中的“力”“美”“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地诱导和促进学生向善至善。
笔者以为,为了学生的发展,特色教育开设的课程,不仅要丰富,更要科学、有效。要立足于对学生“习”和“行”的能力培养,致力于对学生身心美育的探索,植根于对学生优点特长的潜能发掘。只有把握好注重学生发展的落脚点,开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特色教育之花才能永远盛开!
总之,学校特色建设是提升办学品质的必由之路,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特色学校创建,只有在继承创新上立足,在环境文化上外显,在课堂质量上着力,才能达成学生发展的落脚点。也只有这样,才能以特色滋润校园,以特色促进管理,以特色提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