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 柳春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用“坐标法”教学曲线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 柳春喜
“能理乱丝,乃可读诗。”(明·杨慎《古今谚》)其大意是:能够整理纷乱的思绪,才可以开始读诗作文。它讲述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能在纷乱的现象中剔除芜杂,抓住本质,整理思绪的人,才有可能读懂古训,付之实践。同样,初中数学中抛物线、双曲线问题,只要你抓住其本义,何愁解不出来呢!
解析几何区别于综合几何的最本质特征是它的研究方法,即坐标法。正因为笛卡尔建立了平面坐标系,才得以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因此,我们说坐标化方法是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征,没有坐标化,就没有解析几何这门学科。虽然解析几何的体系建立以后,其研究的对象更加多样了,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了,认识的程度更加深刻了,但是“坐标化”始终是它不变的灵魂。历年的高考中,尽管解析几何试题的载体可能是直线、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形式也可以多变,但是根本宗旨还是考查坐标化方法和坐标化思想。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我们初中的重点是:用坐标表示点、点再连成平滑曲线。所以双曲线、抛物线背景下的本义是“点的坐标”。只要我们把点的坐标解决了,问题随之完成。
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xOy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点A,C的坐标分别为(2,0)、(0,2),D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D在点A的右边),以BD为边向外作正方形BDEF (E、F两点在第一象限),连接FC交AB的延长线于点G.
(1)若AD=1,求点F的坐标;
这正如北京教育考试院王雅琪老师所说“坐标一桥飞架,数形天堑变通途”。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19世纪俄国教育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也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的确,比较的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和学习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它既是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能突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同时加强了数学教学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2:抛物线y=x2-4x-5与y轴交于点C,交x轴于A、B两点(A在B的左侧),已知点M是抛物线上一动点,当⊿MBC的面积为10时,求点M的坐标。
解:令y=0则x2-4x-5=0
解之得:x1=-1,x2=5
所以点B(5,0)
令x=0则y=-5
所以点C(0,-5),OB=OC=5,⊿
所以k=1,b=-5,直线BC解析式为y=x-5,由它上下平移4个单位得两直线分别是:y=x-1和y=x-9
感悟:
这样的直线有两条,千万不要漏解。另外,平行线间的距离若能转化到它们在轴上所夹线段的长度,那么利用平移知识很快就能构造直线解析式,利于解决问题。从形到数再到形,此法我以为在审题要注意充分揭示图形的几何特征,即图形的内在性质,运用相关的几何结论,直接转化到解析法(列出方程组)解题,这样思路直接、解法简捷、过程简化。
“解法比较”:
设点M(x,x2-4x-5),易得B(5,0),即Bx=5;直线BC解析式为:y=x-5.
(1)当M在BC下方时(如图),过点M作MP∥y轴交BC于P,
则P(x,x-5),MP=Py-My=x-5-(x2-4x-5)=5x-x2
由于 S△MBC=10,所以 S △CPM+S△MPB=10,即PM·P+XPM(BX-PX)=10
解之得:x1=1,x2=4即M(1,-8)或M(4,-5)
(2)当点M在BC上方时(如图),过M’作M’Q∥y轴,交BC所在的直线于点Q,则Q(x,x-5),M’Q=(x2-4x-5)-(x-5)=x2-5x由于S△M’BC=10,所以S△CQM’-S△M’QB=10
感悟:通过组成抛物线的核心,解设动点坐标,再把该坐标转化成有关线段,利用面积这一条件列出方程,我想这也是解决曲线上动点的一个有效方法。追求解题过程的多样化、思维过程的严谨性是解题者的天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传授数学知识、演化数学方法、传承数学文化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串联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文化的“经脉”是数学思想。可以说,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数学思想的教育,掌握了数学思想,就是掌握了数学的精髓。让我们再看一例。
例3:(2015山东济宁中考题)如图,⊙E的圆心E(3,0),半径为5,⊙E与y轴相交于A、B两点 (点A在点B的上方),与x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C;直线l的解析式为y=3x+4,4 与x轴相交于点D;以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判断直线l与⊙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动点P在抛物线上,当点P到直线l的距离最小时,求出点P的坐标及最小距离。
分析:(1)我们可由点E坐标转化出OE=3,由半径为5转化出点C(8,0),连结EB,在Rt△OEB中,用勾股定理易得OB=4,于是点B(0,-4),然后假设抛物线的顶点式易得:y=-x-8)2这里就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并用到了勾股定理。
(2)可由直线解析式得出点A、点D坐标,易得EA、AD、DE三线段的长,再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难说明EA⊥直线l。
感悟:从数(点的坐标)到形(线段),然后利用几何知识处理后,再到数,直到解决问题,这种解法思路简捷、直观,但构造法较难。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要把数学思想与相应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理解,揭示内涵;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积极展示数学思想发生、形成的过程,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数学思想;要让数学思想生活化,把数学思想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培养学生自觉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数学意识。
总之,曲线上的动点问题是个让学生头痛的问题,也是各地中考的常见问题。我们在解这类题时要多思维、善联想、寻方法、巧转化,使其形成自觉的转化意识、数形结合意识、构造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