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以四川省金堂县为例*

2016-10-12 09:01杨华容王怀英彭文甫任国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8期
关键词:金堂县坡度林地

杨华容,王怀英,彭文甫※,任国业

(1.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8;2.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 610068;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都  610066)



·技术方法·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以四川省金堂县为例*

杨华容1, 2,王怀英1, 2,彭文甫1, 2※,任国业3

(1.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8;2.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610068;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都 61006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 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 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 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地形金堂县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料,人类为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需要,进行了大量利用和改造土地的活动,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表覆被情况。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地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于1995年就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列为核心项目。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土地利用/覆被情况正在不断发生改变,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成为热点,遥感和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LUCC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监测和研究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利用方式和空间分布等的重要手段。周云凯[3]、孙雁[4]、王冬辰等[5]等采用遥感和GIS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现状,通过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不断深入,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逐渐增加[6-13]。马才学等基于4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1990~2005年政策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影响; 徐梦辰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模拟和分析; 袁磊等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变化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耕地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彭小冰等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进行分区; 叶玉等利用CA-Markov模型对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预测,并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已有研究表明,遥感和GIS技术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程度指数等进行分析,但多是从省市和流域尺度进行,从县级尺度出发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较少。

县级尺度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管理的最佳尺度[14]。金堂县是成都市辖区,成都平原经济圈重点发展城市,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社会经济条件发达。调查了解金堂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有利于该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文章以研究区2001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NVI和Arc 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结合空间分析功能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近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

图1 研究区位置

1 研究区概况

金堂县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部, 104°20′37″E~104°52′56″E、30°29′10″N~30°57′41″N之间,南北长68km,平均东西宽36.9km,全县辖区面积1 156km2,辖21个乡镇和2个省级工业开发区。区内地貌多样,海拔高度最高为1026m,最低为387m,以丘陵为主,低山和平坝兼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东部,属于成都市农业生产大县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内重要发展县,四川省重要生态城市,沱江穿县而过,为县内的农业灌溉等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龙泉山脉由东北转向西南斜跨县境,县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为16.6℃,日照少,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雨量较为丰富,年均降雨量920.5mm,约3/4的年份降雨量在800mm以上。

2 研究方法

2.1数据与预处理

该文研究数据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和辅助数据。遥感数据包括2001、2007和2010年Landsat 5遥感影像,数据类型为L45TM, 2013年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类型为OLI_TIRS,轨道编号均为129/039,Landsat 5/8多光谱波段分辨率为30m。由于成都平原多云雾天气,原始影像的选择都集中在3~10月云量较少的时间。遥感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http://ids.ceode.ac.cn/Index.aspx)和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辅助数据包括: 1: 5万地形图,来源于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数字高程模型(DEM),原始数据分辨率为85.6m,该文研究中通过Arc GIS软件将其重采样为30m; 研究区矢量边界; 野外GPS数据等。通过ENVI4.8/5.1和ArcGIS10.0平台对原始影像进行处理。

该研究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和研究区影像的裁剪。几何校正是以1: 5万地形图对2001年的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之后,再以此为基准影像选取控制点对2007、2010和2013年的影像进行几何配准和校正来完成的; 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该文采用QUAC快速大气校正工具对研究区影像进行大气校正; 最后在ENVI5.1中利用研究区矢量边界对研究区影像进行裁剪。

2.2土地利用分类与解译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是土地调查的基础,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等提供依据。国内外针对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制定已进行了很多研究,我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土地利用调查过程中不断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国1: 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科院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年)和国家标准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等分类系统。

该文参考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中国科学院在“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分析”中提出的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m的TM遥感数据的二级土地分类系统[15],该分类系统从土地覆被遥感监测实用操作性出发,紧密结合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分为6个一级类、25个二级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表1)[16]。

表1 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一级类二级类编码类型1耕地11水田,12旱地2林地21有林地,22灌木林,23疏林地,24其他林地3草地31高覆盖度草地,32中覆盖度草地,33低覆盖度草地4水域41河渠,42湖泊,43水库,44永久性冰川雪地,45滩涂,46滩地5城乡工矿居民用地51城镇用地,52农村居民点,53其他建设用地6未利用地61沙地,62戈壁,63盐碱地,64沼泽地,65裸土地,66裸岩,67其他

该文基于ENVI5.1和GIS平台,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GPS野外实地考察数据,分别对2001~2013年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得到建设用地、林地、水体、耕地、草地和其他6类土地利用类型; 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分类精度分别达93.39%、90.93%、93.91%和86.35%,kappa系数均大于0.8,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后期数据分析需要。

2.3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类型、数量、速度和时空的转换上,一般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征一定时段内某一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用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描述土地类型数量变化,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征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17-18]。

(1)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用公式表示为:

(1)

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末期的土地类型数量,T为研究的时段长度。

(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为:

(2)

LAi为第i类土地类型在研究初期的面积;ΔLA(i-j)为研究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非i类(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研究时段。

(3)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是不同时段内同一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通过建立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以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这一时段内转入和转出的数量和速度。

式中,Sij为研究初期与研究末期的土地利用状态,n为土地利用的类型数。

该文利用ENVI5.1建立两幅土地分类图的地类转换关系,通过数据提取处理得到了研究区2001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矩阵分析各时段内各地类之间的数量转换关系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情况。

2.4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因子响应

地形因子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高程、坡度和坡向作为重要的地形因子,基于这3个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多[19-22]。通过GIS技术提取相关的地形因子后进行重分类,再提取各个高程、坡度和坡向级别上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来分析地利用变化的地形因子响应。

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结果(图2和表2),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图2 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格局(a: 2001年; b: 2007年; c: 2010年; d: 2013年)

3.1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

由图2 可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类用地共占到金堂县总面积的80%左右(表2)。耕地面积从8.911 023万hm2减少到7.801 889万hm2,但其面积仍然达到全县面积一半以上; 林地整体呈现小幅度的增加状态,由1.586 362万hm2增加到1.835 427万hm2,这与金堂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随着环保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的不断实施,县域内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使得林草面积比较稳定有关。建设用地面积和比重增长明显,从4 742.49hm2增加到1.573 106万hm2,增加了3倍; 其他类面积减少较多,共1 852.11hm2,水体面积变化不大,减少240.53hm2。

表2 2001~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2001200720102013面积(hm2)比重(%)面积(hm2)比重(%)面积(hm2)比重(%)面积(hm2)比重(%)建设用地4742.494.109380.758.1113479.8611.6615731.0613.61林地15863.6213.7216527.3714.317017.9114.7218354.2715.88水体2705.802.342241.461.942897.352.512465.272.13耕地89101.2377.0885618.3374.0679856.7969.0878018.8967.49草地969.090.84605.480.52837.700.72664.830.58其他2217.771.921226.61.061510.391.31365.670.32

图3 2001~2013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表3 土地利用动态度

%

3.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进行度量,包括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动态度主要用来表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稳定程度,动态度越小,则其变化相对稳定,反之,则不稳定。根据公式(1)(2)计算得到研究区各时段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金堂县的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在2001~2013年为正,水体、耕地、草地和其他类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说明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有增加,而其他4类的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为19.31%,金堂县的建设用地面积在这10来年间增加迅速, 2001~2007年这一时段增加最多,为16.3%; 其次为其他类的减少幅度较大,共减少了6.96%,在2010~2013年这一时段面积减少得最多,为25.26%,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未利用地的大量开发利用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长。林地呈现小幅度增长状态,环境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林草面积的相对稳定产生了影响。

从各时段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 2001~2007年、2007~2010年、2010~2013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6.12%、13.45%和13.81%,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说明金堂县的土地利用改变的程度愈加强烈,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3.3土地利用类型转换

为清晰地反映不同时段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一般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表示。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体现在类型之间的转移和面积数量之间的转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边界较为清晰的类型转化状态,时间上则完全依赖于人类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速率[23-2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决定了土地覆被的变化特征,该文通过对研究区4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金堂县2001~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4)。

表4 2001~201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hm2

从2001~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看,金堂县10来年的土地总体变化趋势为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增加,耕地、水体、草地和其他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095 979万hm2,耕地面积减少1.108 385万hm2,两类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较多,建设用地共转出3 433.83hm2, 76%都转化为耕地,耕地共转出2.702 987万hm2, 45.3%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2 488.31hm2, 69.83%由耕地转化而来,向其余转出1.151 295万hm2, 87.55%转化为耕地。水体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各减少235.08hm2、296.58hm2,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其他类面积减少1 832.59hm2,向其余5类转出2 206.51hm2,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

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4.1空间变化格局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获取研究区2001~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格局[25-26](图4)。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淮口镇、白果镇、清江镇、隆威乡等乡镇,耕地和建设用地、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明显,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的程度明显,在已建成区的基础上建设用地向外扩张显著,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周边地区和淮口镇,淮口镇由于新建成工业区,耕地大量向建设用地转变,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 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分布较广,林地转为耕地主要发生在横穿研究区的龙泉山脉周边,研究区东南方向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也非常明显。其他几类的变化都不太明显,在研究区各个地方均有发生。

在2001~2013年期间,金堂县分别展开了“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规划,制定了新的区域空间发展布局,尤其是2010年以来,制定了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为突破口,以片区方式进行区域空间组织,坚持从多方位推进区域开发,全面构筑“一城、一镇、两带、三片”的新型空间格局,经济发展规划和新政策的制定对金堂县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的区域规划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也是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4.2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因子响应

基于GIS技术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因子(图5),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因子响应进行分析。

图4 金堂县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图5 地形因子分级(a:高程; b:坡度; c:坡向)

4.2.1土地利用变化的高程响应

由研究区高程图可知,研究区高程最低为387m,最高为1 026m,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区自然地理状况将高程重分类为6个等级,即等级1: 387~457m,等级2: 457~498m,等级3: 498~573m,等级4: 573~670m,等级5: 670~781m,等级6: 781~1 026m。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高程等级上的土地利用数量,计算4个年份的平均分布值,得到图6所示的土地利用分布。随着高程增加,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建设用地、耕地和水体, 91%的建设用地、81%的耕地和92%的水体都分布在高程1、2等级上,即493m以下; 而且,随着高程增加,土地利用类型也逐渐减少,高程越低,土地类型越丰富。通过拟合土地利用数据和高程数据,发现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曲线:

图6 各高程等级上土地利用分布

y1=518.24x2-4836.7x+10882R2=0.9697

式中,y1为建设用地面积(hm2),x为高程(m)。

y2=201.19x2-2218.4x+7545.3R2=0.9144

式中,y2为林地面积(hm2),x为高程(m)。

y3=153.62x2-1392.7x+2976.8R2=0.9163

式中,y3为水体面积(hm2),x为高程(m)。

y4=2578.6x2-25627x+64513R2=0.9544

式中,y4为耕地面积(hm2),x为高程(m)。

y5=36.272x2-339.8x+767.88R2=0.9684

式中,y5为其他面积(hm2),x为高程(m)。

y6=50.339x2-493.35x+1186.4R2=0.975

式中,y6为其他面积(hm2),x为高程(m)。

4.2.2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度响应

该文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对坡度分级的标准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对研究区坡度进行重分类得到5个等级,即等级1: 0°~5°,等级2: 5°~15°,等级3: 15°~25°,等级4: 25°~35°,等级5:>35°,分别提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坡度上的分布情况,并针对坡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由图7可知,坡度等级1(0°~5°)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最多,达到总面积的61%。耕地都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地方,随着坡度增加,耕地分布越来越少; 林地在坡度等级1、2上分布得较多,其余坡度等级上分布较均匀; 建设用地基本集中分布在坡度等级1、2上,坡度越大,建设用地越少; 水体都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区域,草地和其他零星分布。由此可知,坡度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影响尤为明显,坡度越小,土地利用类型越丰富。通过拟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坡度数据,发现二者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曲线:

图7 各坡度等级上土地利用分布

图8 各坡向上土地利用分布

y1=901.03x2-7148.5x+13710R2=0.9306

式中,y1为建设用地面积(hm2),x为坡度(°)。

y2=207.19x2-2770.9x+9432.3R2=0.9455

式中,y2为林地面积(hm2),x为坡度(°)。

y3=217.08x2-1709.1x+3257.8R2=0.9245

式中,y3为水体面积(hm2),x为坡度(°)。

y4=4766x2-40326x+85256R2=0.954

式中,y4为耕地面积(hm2),x为坡度(°)。

y5=71.399x2-556.99x+1040R2=0.9175

式中,y5为其他面积(hm2),x为坡度(°)。

y6=83.128x2-691.25x+1427.2R2=0.95

式中,y6为其他面积(hm2),x为坡度(°)。

4.2.3土地利用变化的坡向响应

由图8可见,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平地、东坡、南坡和西坡,即在阳坡。平地受太阳辐射的限制小,因此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多,达到总面积的23%,耕地也有22%分布在平地。其余的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都分布在阳坡,主要是因为阳坡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建筑布局和植被生长; 另外,东南坡和西南坡属于半阳坡,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东北、西北和北坡多; 林地除了在东、南和西坡分布较多外,在其余方向分布都比较均匀; 由于坡向对水体的影响并不大,其在各个坡向上的分布都比较均匀。草地的分布也受到太阳辐射的制约,因此其在阳坡和半阳坡分布的较多。

5 结论与讨论

(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类用地共占全县面积的80%左右,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 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水体、耕地、草地和其他类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在这10来年有增加,而其余四类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面积增加迅速。金堂县2001年到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强烈,人类活动对该县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为强烈,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高程、坡度和坡向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高程、坡度越小,土地利用类型越丰富,土地利用分布主要趋向于阳坡。

(3)该文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对土地利用分类进行验证时,会由于年份差异导致分类结果与实际地类的不匹配,从而影响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如何使分类结果与实际年份的地类更匹配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实地考察的结果进行校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类精度满足研究需要,但要与实际相符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可考虑采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和多种分类方法相结合,使分类结果更准确。

[1]刘纪远, 张增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地理学报, 2009,64(12): 1411~1420

[2]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周云凯, 白秀玲,姜加虎.1989~2006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资源科学, 2011, 33(6):1186~1194

[4]孙雁, 刘志强,王秋兵,等.1910~2010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9): 1204~1211

[5]王冬辰, 杜培军,苏红军,等.近20年大同市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变化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29(7): 68~73

[6]马才学, 孟芬,赵利利.1990~2005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政策驱动因素分析.水土保持研究, 2015,22(2): 117~122

[7]徐梦辰. 基于定量模型下的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19): 185~190

[8]袁磊, 杨昆,赵俊三.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5, 32(3): 1~10

[9]彭小冰, 张俊平,胡月明,等.快速经济发展下县级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4): 41~44

[10]叶玉, 杨武年.绵阳市涪城区近10年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及分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 38(4): 44~46

[11]范科红, 李阳兵.1986~2007年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水土保持研究, 2012,19(1): 168~173

[12]于东波, 许皞,赵文廷.涞源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3): 93~97

[13]高啸峰, 王树德,宫阿都,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1): 36~39

[14]王静, 郭旭东.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216~222

[15]宫攀, 陈仲新,唐华俊,等.土地覆盖分类系统研究进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2): 35~40

[16]张景华, 封志明,姜鲁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资源科学, 2011, 33(6): 1195~1203

[17]朱会义, 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

[18]王秀兰, 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19]周爱霞, 马泽忠,周万村.大宁河流域坡度与坡向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2004,18(2): 126~129

[20]陈丹, 周启刚,何昌华,等.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地形特征分异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13, 20(5): 210~215, 220

[21]胡荣明, 李锐,郭斌,等.坡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6): 203~206

[22]刘文, 陈世发.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分析——以韶关市大塘镇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15, 22(3): 79~82

[23]吴琳娜, 杨胜天,刘晓燕,等.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于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地理学报,2014, 69(1): 54~63

[24]张宇, 陈乾龙.基于决策树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及变化研究——以济宁市任城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6): 115~123

[25]刘晓娜, 封志明,姜鲁光,等.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资源科学, 2014,36(2): 233~244

[26]Wenfu Peng,Guangjie Wang,Jieming Zhou,et al.Studie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engdu,Western China,from 1978 to 2010.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5, 17(9): 141~150

RESEARCH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YNAMIC CHANGESIN REGIONAL LAND USE/COVER*——A CASE STUDY OF JINTANG COUNTY

Yang Huarong1, 2,Wang Huaiying1, 2,Peng Wenfu1, 2※,Ren Guoye3

(1.Key Lab of land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 Southwest,Ministry of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2.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3.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Chengdu 610101,China)

Dynamic monitoring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basis to master the amount of land resource and the evaluation of land use. During the past 12 years, the study area has undergone many land use changes due to rapid urba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ct and analyze land changes in Jintang County from 2001 to 2013 follow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Maximum Likelihood(MLH)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classify the study area, whereas, Post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PCC) approach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land use changes. The land use/cover dynamic changes were analyzed from quantity, speed, and types of transfer based on model, and terrain factors response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and then the driving force was analyzed with the policy factors. The result showed that:1)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land use types within Jintang county were mainly arable land and woodland.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woodland was positiv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nd area, while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of water, farmland, grassland and the other land was negativ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land area. Integrated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increased by 6.12% to 13.81% from 2001 to 2013, land use change was intensive. 2) land use spatial change significantly occurred mainly in Jintang county, Zhaozhen ,Sanxing zhen and Huaikou towns. Mutual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ypes of land use was obvious, and the most intense changes happened on crop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interaction conversion among the construction land,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was particularly obvious.3)terrain factors had big influ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Land use types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vation and slope levels with a strong correlation fit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dratic curve; sunny slopes had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and us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gional land use assessment, and can benefit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and use, and promote the regula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ch ha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cover change; remote sensing; terrain; Jintang coun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805

2015-07-24

杨华容(1992—),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通讯作者:彭文甫(1964—),男,四川乐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遥感。Email:pwfzh@126.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LUCC扰动影响的成都平原土地生态安全维持机理”(41371125)

F301.24; S127

A

1005-9121[2016]08-0037-10

猜你喜欢
金堂县坡度林地
金堂县人力资源形势分析与研判
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多元融合发展 增强技能支撑 加速培养人才
金堂县:“春风行动”激活创业就业“一池春水”
Aqueducts
金堂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带来的经济影响
大坡度滑索牵引索失效分析及解决措施研究
图片新闻
关于场车规程中坡度检验要求的几点思考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