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2016-10-12 12:41:36韩学芳
天津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本特色学科

■韩学芳

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韩学芳

韩学芳,天津市河北区扶轮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六级,教育硕士学位。她是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三期学员,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评为河北区首席教师、名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有60余节课在全国、市、区做课比赛中获奖,80余篇论文获奖、发表,承担14项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直接促成了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形成,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魅力所在。我校已初显自己的课程特色:学校依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通过带领教师持续开展高效教学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鼓励学生从乐学、会学走向学会、学好、学优。全面开展“以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自主管理型校园文化建设。

一、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文化的主旋律

1.创建高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我校的课程特色是将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效能的核心要素,通过多种实践积极探索高效教学模式。首先,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以“高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本着“精讲精练、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寻求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其次,我校以各学科教研组为研究平台,将某些教学要素进行重新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按不同学段、不同课型,开展极为有针对性的高效课堂模式的架构及丰富。这样,以课题实验引领课改,从最细小、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做起,逐步完善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能勾画出各学科的全册教材知识树和单元知识思维导图,已尝试了英语学科的“五步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并推广至其他学科。这些特色化教学模式,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总结凝练,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再次,我校为了帮助那些对课改认识不足、推进课改力度不够、新入职的教师找到一种可以直接借鉴和使用的模式,为他们创设了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此外,还开展一帮一的师徒带教活动,规定每个师傅要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力相传,在全校范围内号召每师每徒至少要掌握1~2个教学绝招。

2.创建各学科工作站,助推、引领学科特色发展。

以“学科工作站”为纽带,实现“差异化融合”,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学科工作站是由同一学科的所有教师加入而组成的校级教改、研训组织,集学科课程改革、学科教研科研、学科教师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我校根据学科优势,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工作站,以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与创新项目为抓手,将教师的力量集聚起来,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科工作站中既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又尊重自由、张扬个性。使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得以交流互享、互促提高。学校以“学科工作站”为“差异化融合”的“基石”,开通校级研学共同体渠道,并以“新苗—新秀—学研型—风格型”教师的评选为教育广泛资源的互融搭建起平台。

3.探究有效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中,与教师一起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问题;之后,他们又与教师一起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态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师生动形象的点拨下去解决新的问题,于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既有重复又有创新的过程中完成的。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教会学生日清月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推出了班级人人测活动。每天坚持每课一得、五分钟小测,即当堂反馈检测或次日课前小测;教会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模块的分类、整合,建立题库。然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从基础题、拓展题、综合题、竞赛题循序渐进地展开复习。学生对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反思,提高质疑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案,使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二、校本课程——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构建

1.基于校本课程,凸显学校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2008年,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开始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即专职教师和语文兼职教师,从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2.书香充满校园,营造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校园的一切安排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提出“凸显书香特色,构建文明校园”的目标,形成“背古诗、诵经典、读好书”的课程内容,每天10分钟的晨读,每天30分钟的午间诵读,每周一次的图书阅览课,做到一日一积累,一周一反馈,充分利用《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及历代名家诗文名篇等规范师生的行为,使之形成一种儒雅之气,让校园更有书香气。学校还将硬笔书法与国学教育内容相结合,开发以《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书籍为主要内容的写字课程,更加有效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3.教育活动课程化,深入推进文化建设。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可以是课程化的。课堂、教师是课程,环境、活动同样也是课程,它们都是构成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元素。家长会、升旗仪式、法制报告会、重大节日活动等,适时地进行教育并纳入课程管理;学生参与的学科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等,也都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在综合实践学习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学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搜集、处理信息。在这些专题拓展课程中,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依托,使学有余力及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展示个性,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4.创建选修课程,完善自主学习体系。

创建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延展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我们逐步构建起必修和选修有机结合的自主学习体系,先后开发了剪纸、沙画、合唱、书法、阅读、小提琴等16种选修课程并纳入计划开课,课程设置为每周一课时。

三、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启示

在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要将创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线,还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强化常规教学质量管理。四是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随着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多元化,也就更能挖掘学校的潜在资源;更加关注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更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办好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专家评述:

从教24年的英语教师韩学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努力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运用“英语模块教学法”,使学生对小学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她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自然过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她的教学影响了学校英语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初步显现出独特的英语学科教学优势。韩老师的教学成绩赢得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她也因此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先进典型。(天津市河北区扶轮小学校长刘荣璞)

猜你喜欢
校本特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医的特色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