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变则通”。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关系、态度、学习方法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根据学生、学情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应变,从而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通
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旧教学指导下,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经导入形式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教师讲授为主的新知识学习——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的大量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限制了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合作”,实现“五变”。
一、变“课前铺垫”为“创设情境”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驾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然而,这种复习铺垫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材料都已到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不是现成的,面对事实上的突发而至的心问题,人们必须独立思考,即自觉地进行检索,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把教学设计的着眼点锁定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应把课前复习检查改为创设新奇、和谐、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由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数学实验教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每5人一组,把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实物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把所有物体放进一个盒子里,自己闭上眼睛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形状。接着,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样,抽象的形状与生活中的实物建立了联系,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购物,在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教师中物品的长度等。在动态中学习,不但有效地吸纳知识,而且容易形成理性概念,发展创新精神。
三、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按照这种观念,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做中学,变“听数学”为“做数学”。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较弱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合作、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所以说,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同伴合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究交流、解决了问题,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而凸现个体,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的现象,克服了教师不能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四、变“远离现实”为“走进生活”
随着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不可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地情感。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的认识”时,她是这样设计的:“先找3名学生往前站灵活应变,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曾祥跃
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交通乡莲台寺小学
摘 要:“变则通”。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关系、态度、学习方法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根据学生、学情和教材的情况,灵活应变,从而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通,再请出2名,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又找2名学生摇绳,一人跳绳,让学生想一想有几个学生在玩跳绳,怎么列式:2+1=3,再让学生说说2、1、3分别表示什么?这一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这样分两步将加法的含义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游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改变“知识为本位”评价 为多元评价
封闭的课堂教学评价以知识为本位,往往着眼于课堂上学生学懂了什么知识. 至于学生能力发展了没有,是怎么学的,愿不愿意学等问题很少顾及. 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复制”知识,学习也变得被动,一切都得按着教师的安排去做. 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 例如,在学习“煎饼问题”时,直接让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操作去发现规律比较困难,于是我让他们分组亲自模拟煎饼的过程. 在这个时候,我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找出规律快,还是操作失败,都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评价. 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在这个例子中,我从多种角度去全面评价学生,努力去实现评价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统一. 当学生回答问题只有部分正确时,我首先要肯定其正确部分,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 因为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往往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而且有的思路基本正确,只是一步之差,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介绍自己的思路,在障碍处让大家帮助解决. 这样的评价对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是有好处的。
众所周知,一个学习过程始于“知”,需于“情”,见于“行”。在“行”中教师要将学生纳入“吸引—参与—互动”自主发展的轨道。教师自己要从讲坛的“独奏者”角色变为“伴奏者”,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帮助学生发现真理。为学生创造“趣、美、智、亲、助、乐”的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的活动达到以境生情,以情生情,以情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