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社会形态的认知与是否坚持唯物史观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提出以来,在学界引起各种争论。本文试图从每一种社会形态所对应的社会特征来详细阐释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内在逻辑演进。
【关键词】社会形态;依赖关系;经济形态
对于马克思三种社会形态理论提出的脉络,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理论的明确提出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论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并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进程。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最初的社会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作为最初的社会形态,相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代社会”,包括了“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等等”一切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第一大社会形态中,面对原始自然的丰富广阔性,人认识、改造自然的思维和行为能力极其微小,从而导致了活动范围的狭小。生产力状况、实践活动方式的单一,决定了第一大社会形态中的人还处于彼此间互相依赖状态:人的思维状况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的个性意识,因而无法形成独立的主体;出于自我生存、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必须依赖于生活的集体。“这种共同体最初表现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氏族、部落等),随着分工与交换的出现,则逐渐表现为地域共同体(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公社和城市公社)。”就是说人与人的依赖关系最初的表现是依赖于人与人的血缘关系而且有受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后来就主要表现为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落后。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条件下的产物。这就意味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进一步发展成为商品经济。在三大社会形态经典论述的后面,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与此同时,第二个阶段则会随着它们的兴起同步发展起来。
二、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相对独立但依附于物的社会形态
伴随社会的发展,交换普遍形成,交往方式普遍展开,商品经济广泛发展,这些都促使人类认识、改造乃至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开拓,人类开始积极地主动地把自己的认识、改造自然的活动拓展到世界范围。
在这一形态下,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发展起来,并以政治、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真正摆脱了完全受制于大自然的阶段,开始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个人虽然获得了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却是形式上的、片面的。也就是说脱离于自然的人获得的独立性与个性的发展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或者是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在这一依赖关系中,个人几乎完全受物的统治。物对人的统治表现为交换或货币对人的支配。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形态为商品经济,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人的独立性;另一个是人的物的依赖性。
综上所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商品经济使人们互相交换一切活动和产品,任何人都不能不依赖同他人的交往而生活,从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普遍的社会关系的产生。这种社会物质条件一旦成熟,人的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就要到来了”。
三、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交往的普遍化、人类自身思维结构的逐渐完善及其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合理化提高,人能够理智地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劳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越来越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自由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里面,人实现了自由自主的活动,在未来社会中,在人类同自然界关系、个体同社会以及人与人三者之间获得了统一,人类进入以每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自由王国。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做出的相关的概述。“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
总的来说,这个社会形态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分工和商品交换已经消灭,私有制不复存在,社会生产的目的逐渐趋向于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自由个性的实现。
从三大社会形态的条件和内容来看,人的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弱变强;从事的实践活动由狭隘的区域在横向上向世界各地转变,纵向上由地面开始向太空、海洋、地下层扩展;人的自由也是又少到多,思维能力也是由弱变强;人的交往也开始普遍化,交往的方式和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呈现出世界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
作者简介
焦晓炜(1992-5-4),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硕士,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