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
我懵懵懂懂地闯进了某间屋子。彼时是午后,茂密葱茏的爬山虎从铁栏外伸进静谧的屋子,金色的阳光被窗户切割成若干斜斜的光束。光影交错中,有几个将上半身伏在桌面上的学生,他们头压得低低的,手持刻刀,在木板上刻出或深或浅的痕迹,发出厚重又不失清脆的声响。
望着眼前平整的木板与一排形态各异的刀具,我如同一个没有执照的医生,在手术台前面对着一堆精密仪器手足无措。努力找回关于雕版的所有记忆,我却只想到了沈括《梦溪笔谈》的《活版》一则中“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云云。不可否认,毕昇的活版印刷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结晶,但在科技进步的现代,其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版画在我看来更是古板而又低效率的艺术品,全然比不上水彩的浪漫缤纷。
随意地在木板上轻轻落下了第一刀,不知是什么缘故,我的双手竟微微颤抖起来。那木头忠实地发出“嘎吱”声,仿佛是因想起山野中自由奔放的童年而叹息,又似乎是因自己终于为人所用而发出满足的喟叹。第一刀的顺利,抚平了我心头的局促不安,我开始生涩又认真地切开木块、碾碎、掏出木屑。每落一刀,都像在完成一个庄严的仪式。额头上的薄汗汇聚成汗珠缓缓滚落,我顾不上去擦。渐渐地,在这重复的工作中,我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悠闲。此时,嗅着木板散发的气息,我感觉到一棵小树的种子在心田悄然发芽。不禁联想,那些工匠们是否也同我一样,与木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是否也看到了泥土的颜色,嗅到树根的气息?他们是否也通过木头上错综交织的线条追溯到千百年前屹立在大地上的某棵树苗?
目光“抚摸”着屋子四周的杰作,每一幅作品仿佛都在向我低低絮语,讲的是无边无际的沧海桑田,是晴空万里的山高水远,是生命的低吟、嘶吼、高歌……有人曾说,版画用最简洁的线条彰显最具生命力的艺术感与张力,用黑白剪影、明暗对比揭示一种不着尘土的纯洁和坚实。版画的灵魂,是一棵树的灵魂与一个人的灵魂的有机结合。木头遇到了对的人,人遇到了那块木头,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不禁想起了家中被弃置于犄角旮旯的胡琴,我已有三年不曾碰过它。“紫檀木的琴筒,缅甸蟒的琴膜,白马尾的琴弓。”我至今记得乐行老板啧啧赞叹的神态。那时我没有想过,这件小小的乐器竟能陪伴我如此之久。爷爷曾说:“一把胡琴被拉得越久,声音越洪亮。”我的胡琴,带给我的回忆却只有枯燥的练习与苦涩的音符。它是在哭泣吧,为知音难觅而哭,因我将它弃若敝屣而泣。那棵树、那条蛇、那匹马,成了世上最孤独的灵魂。是我浮躁的心,把这些大地上的生灵亲自埋葬……
时间不知过去了多久,我循着感觉刻出了一片叶子,仿佛给木板盖上了独属于我的印章。不论是刻一棵大树还是一丛鲜花,我知道自己已不能放弃这块木头了。闭上双眼,聆听刻刀在木板上游走所发出的悦耳声响,我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木味,至真,至简。
木魂,永恒,永生。
我在时间的年轮里嗅着木香入眠,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