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桦:滴泉入海,刀耕春秋

2016-10-11 00:14
读者欣赏 2016年10期
关键词:刀法木刻版画

陈涛

李桦笔名浪沙、白浪沙,斋号滴泉斋,是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版画艺术家之一。李桦先生1907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青年时期的李桦天资聪颖、酷爱艺术,曾留学日本学习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九一八事变后,他立即回国投身到“反日救国”的爱国运动之中。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饱受列强的凌辱,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残酷的现实社会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期的李桦,受当时苏联进步思潮的影响和鲁迅先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的鼓励,他决然地告别了吟风弄月的小品画风,摆脱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桎梏,用手中的刀笔作为武器,全身心投入到用作品唤醒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兴木刻运动中。

1934年李桦组织创立了“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这是上世纪30至40年代影响最大的木刻团体之一。鲁迅也对此寄予厚望,希望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成为“支柱与发展版画的中心”。在李桦的带领下,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艺术家们抱着艺术为大众、为社会的艺术理想,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民众疾苦与抗日救亡的作品。

1935年他创作了《怒吼吧!中国》,以极其夸张变形的造型表现出中国在遭受极度凌辱后的怒吼。作品以通俗易懂的形象、刚劲有力的线条,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危险处境和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以此来唤起民众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作品虽然受到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正是这种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形式,犀利的刀法运用,极具动感的画面构成,强烈的黑白冲击力,让李桦为唤醒民众奋起抗争发出了时代最强的“呐喊”。

抗战胜利后,时年39岁的李桦来到上海,作为常务理事主持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工作并积极筹办抗战八年木刻展。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推动下,李桦创作了《粮丁去后》《怒潮》《饥饿线上》《劳动后备军》《民主的行进》《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死不了》等一批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作品,特别是组画《怒潮》,以高度概括和极具动感的画面构成,刻画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雄群像,作品构图独特、气势恢宏、刀法刚劲有力、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形象地再现了人民大众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涤荡旧世界的“风云巨变”。

应该说,这一时期他的个人风格、艺术技巧、表现能力、思想深度达到了完美统一,成就了他青年时期的艺术巅峰。这批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版画的优秀代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桦的生活环境和作品风格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那时起,他曾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务。虽然繁杂的日常事务、大量的组织活动和教学工作侵占了他的创作时间,但李桦始终充满创作激情,数十年间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和时代风貌的一系列作品:以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夏日》《山区生活》《征服黄河》《晚风》和《山乡巨变》的系列插图,70至80年代的《双喜》《首都的清晨》《造船工人一双手》《补课》《夔门之秋》,80至90年代的系列藏书票等最具代表性。

总体来说,虽然他仍然延续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但画面的批判精神和表现象征主义的色彩有所弱化,受民族传统版画语言和苏俄主题叙事的风格影响成了这个时期主要特征,画面总体呈现出一种朴实、清新、洗练、大气的新艺术风格。

从1954年起,李桦负责组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被任命为系主任。自此数十年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培育现代版画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将木刻艺术总结和概括为系统完备的教学方法,如“14种刀法”、“48种刀法组织”等有关木刻的系统知识。

所谓“14种刀法”就是李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14种刀法表现图示。他将运刀方式归纳为凿、刻、雕、冲、旋、拨6种类型,总结出了正切刀、旋刀、涩刀、补刀、舞刀、覆刀、攲刀、浮沉刀、线刀、摇刀、晕刀、晕烘刀、刮刀、压刀共14种刀法。而木刻刀法组织就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是靠点与线疏密聚散构成画面的黑白灰、肌理、笔触,这些构成了木刻表达手段,是黑白木刻语言的核心。

“48种刀法组织”,则是对有规律、有意味的刀法组织的方法归纳。这数十年间他还著有《黑与白的对比关》《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李桦木刻选集》《美术新论》《木刻的理论与实践》《木刻版画技法研究》《西屋闲话》《美苑漫谈》等著作。这些对艺术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整理和研究,尤其是对版画语言形式和技法概括和提炼,对于推动近代版画创作和版画教学更是意义非凡。

从上世纪50到80年代,他所培育的学生目前已遍布全国大江南北和海外,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题材多种变体练习,同时还提倡几种版画技法混合使用,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复合版画。他主持中央美院版画系期间,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他始终关心学生的艺术成长和个人生活,为中国版画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所培育的学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版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李桦先生一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桦师”,这简洁而亲切地称谓不仅是对李桦数十年如一日,为培育版画人才无私奉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李桦为人朴质、率真大气、秉性刚直的人格魅力的高度崇敬。

李桦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之一,其艺术修养和经历是全面而广泛的,他不仅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有很高造诣,还精通中外美术史,此外他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早年他曾研修小提琴,他的演奏水平很高,优美曼妙的琴声一直伴随他走过刀耕春秋的一生。

丰厚的理论修养、宽阔的艺术视野和多种艺术的相互滋养成就了李桦相当全面的创作道路,多种绘画门类的创作实践这在李桦从艺的早期也全面展开了,油画、素描、水彩、水墨等他均有所涉猎,尤其是素描和水墨画造诣最高。

由于早期受到西方绘画传统的严格训练,再加上李桦对社会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他的素描作品总体呈现出一种造型严谨规范,手法朴质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有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强烈时代痕迹。李桦的素描和他的其他创作一样,随着时代背景、审美倾向、艺术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也呈现出早期壮志激扬、中期科学严谨、晚期率真大气的不同特色。

在李桦的素描作品中,这种受到西方影响的表现技法不是生活的自然主义式简单再现,而是基于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语言的高度提炼和主观表现的个性升华。当然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李桦的素描作品里,在其国画和书法作品里这种特质也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1948年他创作《天桥人物》系列水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徐悲鸿反对复古、主张艺术改革创新的影响,借鉴西方绘画样式和方法改良中国画,引入并借鉴西方的素描和写生方法是当时最主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李桦利用的长期写生观察和收集形象,数易其稿,终于创作出18幅《天桥人物》系列水墨作品,这些作品以天桥社会底层人物为题,用极其简练的艺术语言,形象地再现了北京街头艺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些作品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勾勒、晕染等水墨表现技法,用笔果敢率意,既有传统用线的笔意,又不拘泥于传统审美趣味,将西画造型的写实精神与中国画的写意表现完美地融合到一起。

在徐悲鸿为李桦所作《天桥人物》的题跋中,他写道“正几个南腔北调人,各呈薄技度余;无端落到画家展,便有千秋不朽情。刻画入微,传神阿堵,尤其人物之性格、动作、表情,俱细微体会,而出之以简约之笔墨,洵高雅之杰作也”。这些作品与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一篮春色卖遍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现代中国画水墨人物创作中的精品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或创作动机都是社会生活的间接体现。李桦的艺术不仅是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是时代艺术的缩影。版画艺术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篇章,是现当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世纪3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版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时代宣传的重要形式,许多作品都成为时代的音符。“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感情是属于时代的”,李桦关注时代,视野开阔,永远保持艺术的敏感和充沛的创作激情。他追求真理,借鉴古今,融合中西。

他为人生而艺术,开创了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生活的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形成了与现实生活联系、与人民大众共命运的艺术传统。他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艺术风格,以综合的传统培育艺术人才,并将自身的体悟和意念灌注于其中。

1994年5月5日,李桦先生在北京逝世。其亲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全部木刻作品与极为珍贵的原版以及书画、著作、手稿等全部捐献给国家,由中央美术学院保管;并捐赠15万元用于设立“李桦版画艺术基金”,以鼓励版画艺术创作与教学。

纵观李桦的艺术人生,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言“一切人格和美术的赞美,只有李桦当之无愧”。他一生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将版画创作、组织版画活动和培育美术青年交融在一起,倾注了毕生心血,滴泉入海,最终酿成大家的风范。这是李桦的艺术人生得以成功的根本,也是李桦予以我们最大的启示。

“此乃余欲忘怀,而不能忘于怀者。”谨以此文纪念李桦先生。

猜你喜欢
刀法木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
桌上盆景(外一幅)
家国情?家国梦
刀法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为革命而“新兴”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武师授徒
蒋园媛版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