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巍巍
我的一位记者朋友曾经去四川大凉山采访,那里的小学很穷,穷得只有区区几本课外书。每周二的下午,是学校的“图书馆开放日”,那些孩子都要洗干净手排队去看书,每个同学看5分钟。图书馆里有一本支教老师留下的《读者》,被翻得就像一团海带一样,但还是很干净。
后来,和村里人熟了之后,有人特地给他安排了一次相亲。他拗不过,只好答应了。那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大概十七八岁,眼睛很干净,唱歌也好听。她上来就问他:“你有没有吸过毒?坐过牢?”我朋友吃了一惊,然后摇头。她继续问:“你有没有和人打过架?”然后非常期待地看着他,我朋友继续摇头。
我很吃惊,问他,那女孩为什么这么问?他说,因为在那个地方,只有坐过牢、打过架、身上有道疤的男人才厉害。
越是贫穷闭塞的地方,人就越简单,但简单不一定都是好事。简单的背后,有可能是封建、迂腐和愚蠢,越可能迷信金钱和力量。
之后,他每年都会去那个村子,带上很多的书。每次走的时候,他告诉那些孩子一句话:“多读书,多读书就能改变命运。”
现代社会,因为经济结构的迅速转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比应用知识慢很多,我们学到最后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很多与社会在脱节。这不是学习无用,而是学,无以致用。
于是,很多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读书或者学习是没用的。甚至还用很多数据告诉我,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不过一个月就拿三四千,都比不上隔壁初中毕业学修车的。
曾经在一次高校的讲座上,有一位学生对我说,他现在感到特别迷茫,上了大学后,觉得继续读书没有什么用,没必要学高数,也没有必要学习C语言编程。
不错,数学学到初二就足够了,进菜市场不会被电子称骗。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感到迷茫,主要因为读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古时候,读书的人普遍不多,所以读了“四书五经”就很吃香。但现在大家都是大学文凭,都读过那些必备书目,自然就丧失了原本“读几本书能改变命运”的知识优势。
所以,与其说读书无用,不如说你自己无用。归根到底,还是你自己读书太少,没有读出优势来。
我妈从小就告诉我,知识会改变命运。甚至在我上了不错的大学后,她还在重复这句话。后来我发现她是对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越多,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就越有可能不一样。
比如,我小时候读鲁迅,常想鲁迅写文章也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由于是扬州人,学校老师常让背诵朱自清的文章,《春》《荷塘月色》基本烂熟于心,也觉得朱自清的文章和钱钟书一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现在,与父母相隔万里,在异国他乡,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里如同牛毛细针在扎,眼眶都有些湿润。
我开始读国外书籍时,就觉得雨果比钱钟书还厉害。后来读了更多的书,觉得各有各的好,毛姆有他的情怀毒舌法,斯泰因有她的大妈吐槽术。
在我上大学时,大学物理教授在第一堂课,用非常漂亮的板书在黑板上写“惜字纸”,说,他上课你可以不听,甚至可以不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我们不能在书本上写字,要有专用的笔记本。这句话,是他当学生的时候,他老师告诉他们的。这就是传承,和对文字的敬畏。
这位老师在讲锁的构造时,问我们知不知道锁是干什么的?以前我一直以为锁是用来防备坏人的。听老师讲,我才知道,其实很多锁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是防不了坏人,只是用来防备好人的。
学大学物理有什么用?如果以后的工作和物理没有关系,初中的物理知识就足够用了。但是从物理知识衍生出来的做人的道理,做题的思路,看问题的角度,包括老师的言行身教,都是在你读了很多书后,才能一点点地体会到。
是的,读一本书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改变,因为靠读书所追求的成功,还需要很多客观的因素,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但是不读书,却能很轻易地改变一个人。
假如那个大凉山的女孩多读点书,她的世界观就会大不一样,就不会那么信奉暴力,迷信权威。
有位长辈谆谆教诲我,没必要去读很多书,像他这辈子没读过四大名著还不是过得很好?而王利芬老师一句话恰能回复这个问题,她说: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自己的悲哀。
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告诉那些山区的孩子,多读点书吧,读书能改变命运,尽管需要一段时间。
(青铜器摘自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