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死如秋叶静美

2016-10-11 16:42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王莹病友沙龙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于2010年首次发布死亡质量指数,2015年,中国在报告所列出的80个国家中排名第71位。其中的指标涵盖:缓和医疗的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和公众参与。

然而,遑论“死亡质量”,现实是,我们尚处在一个素来对死讳莫如深的国度。死亡、绝症,都被漫长的世俗文化和恐惧心理异化。甚至连医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敢提及。

在上海从事临终关怀的NGO“手拉手”创始人王莹说,“像癌症患者,在做放化疗过程中,人看起来很弱。上胸这个部分是要打格子的,不能出门。身体状况不好的,去菜市场买菜也被指指点点。有的邻居可能很迷信,会放八卦镜啊,在门口放扫帚和簸箕啊,认为这是晦气的,是不吉利。”王莹和她的同仁组织癌症病友成立自助会,抱团取暖。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汝康沙龙”也是同样性质,该科主任王丕琳号召科室每年举办4次沙龙活动,以活报剧的形式鼓励病友们振作和互助。然而王丕琳告诉记者,“我可不敢把生前预嘱(病人签署希望得到何种临终治疗的文件)这样的东西拿给她们,那是绝对犯忌的!”

死,在不少国人眼中,仍像一个要吞噬一切希望和可能的深渊。

另一方面,“人定胜天”的斗争式思维和逐渐以技术为导向的医学理念,将医生对病人的抢救演变成了一场机器对人的争夺。在ICU、呼吸机和各种过度治疗手段面前,医生和患者家庭很容易滑向一个自以为接近成功的彼端,却可能离病人内心的愿望和希冀越来越远。在医学领域耕耘了数十年后,美国知名外科医生阿图·葛兰德发现,“对于医学工作者的任务,我们都搞错了。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助人幸福。”

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在形形色色的理解里,生命与死亡的尊严形态各异。但尽可能地遵照本人意愿,做出符合内心需求的选择,才是尊严的真意。

在2016年“世界缓和医疗日”来临前,本刊记者专访了阿图,听这位具有医学和哲学思辨力的医生讲述他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我们在几位年轻人创办的“醒来”,体验了一把并非纯属游戏的死亡感;请王一方、陆晓娅和陶国璋3位内地和香港的教授,为我们描述象牙塔内外的生死课程;而在京沪穗等地的十多家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我们发现,代表着更多人文关爱的缓和医疗和临终关怀,已经在身边生根,虽然受益者非常有限。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希望这样的梦想能够照进现实。

猜你喜欢
王莹病友沙龙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巧用比较策略,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MS·CHIC美发沙龙
王莹作品赏析
乙肝病友,远离酒精
王莹作品赏析
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者 王莹:《租赁一平方米》的力量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病友之声患者之音》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