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莎莎文
甜甜的巧克力博物馆
(德)莎莎文
我叫莎莎,在德国西北部一所小学就读。我在德国有个好朋友叫娜娜。几年前,我通过在科隆的唐叔叔介绍,认识了她,可她家住在德国西南部,坐火车要转四次呢!
热心的唐叔叔说:“你们别这么麻烦啦,大家都‘跑’一半路,相聚到科隆——我的家吧。”我和妈妈一听都很高兴,科隆是德国的名城啊!妈妈说:“科隆大教堂非常有名,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呢,很多朋友来德国旅游都去科隆大教堂。”
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妈妈带我坐火车直奔科隆,与南部来的娜娜和她妈妈相聚。唐叔叔带我们参观了那个宏伟庄重、据说造了600多年的科隆大教堂后说:“既然叫我唐叔叔,就得让你们吃到‘糖’。走,带你们去看巧克力博物馆!你们肯定会喜欢。”
前面传来了甜甜的香气,闻到后,我连路都走不动啦!咦?我究竟是到了什么地方呢?
巧克力制作大师,您收徒吗?
一听到巧克力,我们都来劲了,跟着妈妈和唐叔叔沿着莱茵河往前走。我穿了靴子,走路有点累,但想到那个可以吃巧克力的神奇的博物馆,身体很快又充满了力量。
渐渐地,外形如一艘大船的博物馆离我们不远了。唐叔叔介绍说,它建于1993年,是由在科隆出生的巧克力工厂的老板汉斯·伊姆霍夫出资五千万德国马克建造的。
唐叔叔买好门票后,他拿着票的手里像变戏法似的多了几块巧克力,虽然个头不太大,却让走累了的我和娜娜很高兴。将巧克力放进嘴里,疲劳顿时减轻了很多!这门票不仅包含了进门时的香甜,还有参观时的惊喜呢!
在一楼展厅里,我们看到了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粉,并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还了解了可可树的种植、可可豆的种类、可可豆的贸易、可可豆的品质要求等知识。
看了介绍,我才知道,可可树要求周围环境的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要在80%~90%之间,每平方千米的年降水量要在1500~2000毫米之间。所以可可树只能生长在赤道周围大约宽3000千米的环状带里。比如我国的台湾、海南、云南南部,都适合种植可可树。
在一楼展厅看完知识性介绍,我上了二楼,视野一下子好开阔,就像到了大船的甲板上。外面是莱茵河及对面岸上的风光,正前方是一株看似结满了可可果实的可可树。其实,这是以树为形状的巧克力喷泉。一个很帅的大哥哥在喷泉旁分发加了巧克力的饼干,我跟娜娜两个小馋猫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品尝的机会——哈哈,味道好极了!
庞大的组合机器经过一道道工序之后,把可可粉变成了一片片精巧、超薄、有漂亮形状的巧克力。还有几个女操作员在做手工的巧克力:她们放上各种果仁碎颗粒作为装饰,还加上奶油或者朗姆酒,让巧克力具有更多口味。
在知道巧克力是怎么做出来的之后,我更喜欢它们啦!参观完毕,热情的唐叔叔带我们去一楼的巧克力购物中心,让我和娜娜挑选巧克力,说这里的巧克力口味众多。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看到了巧克力假牙、巧克力口红这样造型奇特的巧克力,做得惟妙惟肖,好像我在中国的外婆的那副假牙。我赶紧让妈妈买了这“甜蜜的假牙”,准备下次回国时给外婆一个甜蜜的惊喜……
天哪,这款巧克力假牙做得实在太逼真了……让人有点儿难以下嘴啊!
巧克力是怎么诞生的?
你知道吗?巧克力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1519年,西班牙著名的探险家科尔特斯率领一支探险队进入墨西哥。由于长时间的跋涉,队员们已经精疲力竭。这时,从山上走下一群印第安人。他们见探险队员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便友好地走过来,打开行囊(náng),从中取出可可豆,将它们碾成粉末,放入罐中,然后加水煮沸。顿时,一股浓郁的芬芳在空中弥漫开来。队员们喝了几口后,体力和精力都得到了恢复。
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向国王进献了这种饮料,国王喝了后连声叫好。很快,这种可可饮料开始在西班牙流行起来。
一天,一个叫拉思科的食品商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这饮料煮起来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反复试验,采用浓缩、烘干等方法,成功地制成了固体状可可制品,并把它称作“巧克力”,这就是原始的巧克力。
每年的7月7日是“世界巧克力日”,到了那一天,你可以吃一块甜甜的巧克力来庆祝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