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文, 余小祥, 樊 成, 孟 亮, 涂 勤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 神经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技术与方法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樊文, 余小祥, 樊成, 孟亮, 涂勤
(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 神经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 面肌痉挛; 并发症
面肌痉挛初期表现为一侧上、下眼睑间断性抽动,随病情发展涉及整个面部,面肌痉挛连动嘴角,甚至连带肩部。原发性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不受控制[1-2]。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手段较多,如口服药物、中医针灸、注射神经阻滞剂、手术等,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神外科常用的根治术[3]。本研究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症患者112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CT/MRI等检查确诊,Cohen面肌疫挛的强度分级在I~IV级,并排除肿瘤病变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相关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48.2±6.9)岁;病程4月~20年,平均(7.6±4.7)年;左侧29例,右侧27例;责任血管小脑前下动脉16例,小脑后下动脉18例,椎动脉9例,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6例,小脑前、后下动脉+椎动脉7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8例,年龄21~68岁,平均(49.1±7.3)岁;病程4月~20年,平均(7.8±4.9)年;左侧26例,右侧30例;责任血管小脑前下动脉17例,小脑后下动脉18例,椎动脉11例,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6例,小脑前、后下动脉+椎动脉4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责任血管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232)口服,0.1 g/次,2次/d, 疗效不佳者酌情增加药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2 g/d, 甲钴胺片(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5)0.5 mg/次,3次/d, 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全麻侧卧位,头部向健侧旋转,切口于耳后、横窦下各斜行1.5 cm, 骨窗开颅3~4 cm, 切开硬脑膜,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根部和领近血管的关系,分离神经根与责任血管之间纤维条索,牵拉压迫血管,于神经根与责任血管之间放置适量Tefflon棉片,术毕缝合。
1.3疗效评价
随访1年参照Cohen痉挛强度分级评估治疗效果: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眼睑、面部抽动消失,或痉挛强度分级为0级,并持续至少3个月;有效:临床症状缓解,眼睑、面部抽动次数减少,或痉挛强度分级下降≥1级;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痉挛分级未见下降甚至上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Cohen痉挛强度分级: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2级:可见面部肌肉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面肌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功能障碍:患者不能持续睁眼,无法阅读、独立行走,影响日常工作、生活);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生活。观察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疗效及Cohen痉挛强度分级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显效17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07%; 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3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9.6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ohen痉挛强度分级为0级、1级比例显著优于对照组,2~4级者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术后出现听力减退6例(10.71%)、耳鸣11例(19.64%)、低颅压征21例(37.50%)、面瘫3例(5.36%)、脑脊液切口漏3例(5.36%)、延迟治愈5例(8.93%)。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耳鸣3例(5.36%)、发热1例(1.79%)、恶心呕吐18例(32.14%)。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Cohen痉挛强度分级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面肌痉挛临床表现为面部不自主、不规律、阵发型抽搐,程度不一,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而加重[4]。该病病程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给患者社交和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5]。原发性面肌痉挛采用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或面神经阻滞术治疗,仅短期有效(3~6个月),药效结束后症状再次出现,甚至会形成面瘫。用药期间易产生副作用,如嗜睡、发热、乏力、耳鸣等[6]。微血管减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根治性手术,其机制是找出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袢以确认责任血管,并松解粘连、插入适当的Teflon垫片达到减压作用,解除临床症状[7]。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痉挛显著改善,但术后出现了多种并发症,术中分离压迫血管和神经时应尽可能避免损伤神经和供血动脉,将术后听力障碍和面瘫降低到最低。本研究中术后6例听力减退及3例面瘫者均在10周内恢复正常。该结果与前期相关研究[8]基本一致。21例低颅压征因术中放出脑脊液造成,术后补充足量液体后该症状均在2周内消失。关颅时乳突气房封闭不严则造成脑脊液漏,术中应严密缝补各层软组织和硬膜,逐层缝合切口避免形成死腔。本研究中延迟治愈5例,患者术后仍有面部痉挛症状,其中4例2周内治愈,1例4月左右治愈。因面神经长期遭受压迫,接触血管压迫后髓鞘挛缩、包裹等恢复需要一定时间,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恢复也各有差异[9]。及时雨等[10]研究指出影响面肌痉挛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神经压迫方式、强度及位置,故患者病史、疾病严重程度对预后具有较大影响。观察组随访术后总有效率为91.07%, 与对照组69.64%比较显著较高,提示微血管减压术后虽出现了多种并发症,但其临床疗效确切。
[1]梁庆华, 史锡文, 张佳栋, 等.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后组脑神经间隙的应用分析[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2, 35(3): 241-243.
[2]庞明志, 鲁晓杰, 李兵, 等. 神经内镜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9): 878-881.
[3]马玉召, 王延伟, 魏丽君, 等. 860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3): 69-70.
[4]姜成荣, 倪红斌, 戴宇翔, 等. 青年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3): 259-263.
[5]赵占升.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5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 60-61.
[6]王凯, 张继志, 邓东风,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11): 1166-1168.
[7]尹港峰, 王希瑞, 胡长伟, 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10): 1034-1036.
[8]蒋文庆, 卞晓星, 刘平,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及防治[J]. 江苏医药, 2012, 38(14): 1705-1707.
[9]吴月奎, 王尚武, 张永强, 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后延迟治愈现象及意义探讨[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 13(12): 1274-1277.
[10]及时雨, 齐平建.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6): 1144-1146.
2016-04-03
R 442.6
A
1672-2353(2016)17-098-02
10.7619/jcmp.201617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