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淼
(1.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63;2.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3.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长三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选择
唐德淼1,2,3
(1.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63;2.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3.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开放最前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发展寻求新的升级动力,但是长三角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同质同构、制造业专业化系数偏低和重型化比重大等问题,从而制约着长三角产业的优质发展。未来应创新推进长三角产业规制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长三角优势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科学构建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长三角产业的优质快速“均衡”发展。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产业价值链;产业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长三角核心区域共有16个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及浙江省的主要城市(研究过程中为确保数据的有效取得,主要以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数据为长三角区域研究数据)。该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46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约占全国11.5%,却创造了占全国20%以上的GDP(见表1)。
表1 2014年长三角概况和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根据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等数据计算所得。
该地区将是主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引擎之一,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长三角地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传统优势渐趋弱化,新的优势尚未明显建立;工业化进程加快,但产业能级和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过密效应”下的大规模的产业扩散效应还没有凸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分工、新工业革命、新常态和互联网对产业发展协同重组的背景下,处在战略转型期的长三角,优化地区产业发展规制,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体系升级迫在眉睫。[2]
长三角经济运行总体趋缓,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好,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基本适应。其中,上海市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23 5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第一产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8 164.79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 271.89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0.5∶34.7∶64.8。浙江省2014年生产总值40 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1 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 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 222亿元,分别增长1.4%、7.1%和8.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上海和浙江的产业结构比例都为“3-2-1”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江苏省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 088.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3 634.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1 057.5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0 396.5亿元,增长9.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81 874元,比上年增长8.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6∶47.7∶46.7,其产业结构比例为“2-3-1”型[3]19(表2)。该区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业同质同构等问题。
表2 2010-2014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比例
数据来源:根据2010-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等数据计算所得。
1.产业结构同质同构严重
近年来,上海与江苏产业结构的相似度为0.9左右,苏沪两地的产业同构程度严重,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本地的主要产业,占本地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40%和17.4%;江苏与浙江产业结构的相似度为0.85左右。长三角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表明,地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都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地区内重复建设既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生产资源的浪费和生产能力的闲置,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企业过度竞争、产业规模不经济,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4]84降低了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因素,则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2.长三角制造业专业化系数偏低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严重趋同、产业层次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4]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分散,先进制造业占比低,专业化水平低,缺乏特色,区域产业分工模糊,产业内企业的竞争演化为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5]制造业空间分布呈现“高密度化”趋势,以城市群或都市圈为主体支撑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长三角已成为制造业分布过度集中地区;[6]严重影响企业技术进步、企业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经营效率、行业利润率和国际竞争力。数据表明,长三角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中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据调查,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中,有超过80%企业从事贴牌生产(OEM),只有18.3%做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在贴牌生产中外商利润占90%以上。制造业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推动,使得长三角的产业可替代性较强。芮明杰研究指出,上海制造业专业化系数大于1的部门共有11个,其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62.73%,专业化平均系数为1.34;而江苏制造业专业化部门有12个,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57.27%,专业化平均系数为1.38;浙江有15个专业化部门,产值占全部制造业的63.51%,专业化系数平均为1.58。[7]
3.产业结构重型化比重大
2014年,长三角两省一市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上海占34.7%和64.8%,浙江省占47.7%和47.9%,江苏省占47.7%和46.7%;其服务业比重还远低于发展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因此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研究表明,长三角产业发展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深刻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要通过识别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和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并结合新工业革命和工业4.0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产业规划,突破价值链升级的制约,根据价值链的增值路径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律,制定符合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并适应产业革命趋势的需要及时做出变革,才能很好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1.打造区域产业价值链破解产业同构
长三角各地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政“分割”,导致了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不经济。在政府主导下,产业发展同质同构严重、结构雷同和地区严重不合理逐利;区域市场分割、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依然存在,加重了产业同质化问题;大多数工业园区内产业混杂,产业配套不完善,产业链经济不发达,低效产业集群乱象严重。产业结构同质同构进一步扩大;导致产业分工模糊,[8]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分布失衡及产业运营出现“叠加成本”的不经济。
打造长三角区域价值链(Regional Value Chain 简称“RVC”),指基于区域市场需求发育而成的,由区域RVC掌握的品牌、销售终端渠道以及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等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主要从产业、企业和生产要素等多个角度考虑,从发展国际代工的制造业为核心向服务业为核心转变,力求从出口向内需导向转变,从区域产能扩张向价值链外延布局转变,全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9]打造长三角企业控制的产业区域价值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对接国家价值链,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GVC的高端环节是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目标;[10]这些都有助于破解长三角产业同质同构问题,促进在区域产业价值链“异质互补”发展。
2.促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长三角必须加快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长三角的战略协调规划相对滞后,其广度、深度和高度都有待于加强,建议修改现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20)》。倪鹏飞指出必须优化“大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布局,优化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实现城市群外部正效应的最大化,成立真正的利益协调机制,从而打破地方保护、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现象。[11]魏后凯认为,我国已进入都市圈竞争阶段,构建区域产业链一体化的竞争优势,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重要方式。要构建标准联盟、品牌联盟、价格联盟、科技联盟、供应链联盟、互助联盟为一体的现代产业联盟,通过联盟的方式走协同发展之路,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从增长方式上看,长三角应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重点培育核心城市成为长三角新的“增长极”。因此,长三角要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在区域内建立起层次及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提升区域内协同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产业升级与产业协调发展融合推进,提升长三角产业竞争力。创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空间,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长三角地区与邻近地区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日趋明显,要把“非合作零和博弈”模式转变为“合作型正合博弈”的区域产业发展的协同多赢模式;把行政区单一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行政区与经济协作区共治”产业规制模式,进一步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和要素流动一体化,形成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体系。
3.创新布局长三角产业发展空间
长三角两省一市中,上海具有增长级的引擎作用,江苏、浙江形成了长三角腾飞的两翼,要打造“内部高效协同一体两翼”的长三角,[3]138就必须对长三角做出可持续协同发展的规划,对接好国家“长三角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整合、调动地区优势,形成合力完善的机构和机制推进发展。长三角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应为“一核六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围绕上海这个核心,着力发展城市产业带以及副中心城市,形成以上海为圈层核心,向外围扇形层次扩散的长三角“产业圈层空间结构”,促进“产城融合”,将长三角区域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城市群,为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拓展,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有助于促进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打破内部不同区域的市场保护和分割,促进要素在市场配置下自由流动;从有限合作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形成长江三角新的区域优势。构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区域共同市场,形成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制度和政策环境。
4.构建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长三角区域总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形态。要根据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情况和新工业革命、工业4.0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新常态进行科学调整。长三角发展“三二一”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和信息化转变、一般制造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生产营销并举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12]同时,借助新工业革命催生一批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传统产业,激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内生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4]15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以商业、交通仓储、居民服务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积极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等行业,通过刺激新的需求寻求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针对各地实际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长三角未来主导产业思路应是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物流业等,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长三角现代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长三角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着力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长三角要推进产业更好地创新发展,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把握新工业革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方向,准确研判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成因,探索长三角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路径和新模式;创新推进长三角产业规制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长三角优势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好战略新兴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产业引领功能;科学构建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方能增强长三角产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促进长三角产业的优质、快速、“均衡”发展。
[1]张磊.中国制造业FDI的效应与决定因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王振.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6-17.
[3]贾晓峰,王家新.长三角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叶连松.新型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刘楷.中国区域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增长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216.
[6]叶振宇.中国制造业集聚与空间分布不平衡研究——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33.
[7]芮明杰,王子军.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73.
[8]唐德淼.新工业革命与互联网融合的产业变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5(8):24-29.
[9]KIDIA B L,LAHIRI S.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of Services:A partnership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7(1):25-26.
[10]刘志彪,郑江淮,等.均衡中国:长三角发展新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12.
[11]张轲.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已形成[N].第一财经日报,2014-5-13(B16).
[12]程惠芳,唐辉亮,陈超.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动态能力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21.
(责任编辑:魏霄)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ANG Demiao1,2,3
(1.Wuxi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Jiangsu214063,China;2.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Hubei430070,China;3.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s one of the areas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 most cutting-edge,developed into a new stage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having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seeking a new impetus to upgrade the industry.Bu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uch as industrial structure’s homogeneity isomorphism,low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and a bigger ratio of heavy-industrialization,thu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y.In the future,we shoul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y regulation of the supply side,give a full play to the basic role of competitive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establish scientific system of modern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and promot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dustry’s rapid,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Delta;industrial development;industry value chain;industry integration;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2015-10-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11&ZD142)
唐德淼(1973—),男,江苏连云港人,复旦大学博士后,副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
F424
A
1008-7699(2016)05-008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