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程金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湖北省作为“九省通衢”之都,不仅拥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同时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和雄厚的科教人才实力优势。新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使湖北文化产业迎来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区域分布结构、提升品牌竞争力和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发展机遇。湖北文化产业应紧紧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和融资渠道,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战略;湖北省;文化产业;区位优势
“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东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为促使我国区域发展更平衡、贸易渠道多元化、开放格局更平衡,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构想,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涵盖东西部18个省市,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市,是“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极大地促进湖北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给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与单个企业规模较小并存
党的“十六大”以后,湖北省文化产业在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依托于特殊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数量超过千家以上。据统计,截至2013年7月,全省共有21 654家文化企业,覆盖120个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所有行业,覆盖率达到100%;已建成或正在规划的文化产业园(基地)70多家,累计投资163亿元;入驻企业200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76家。[1]从全国看,湖北省文化企业的数量排名第11位,而在中部地区,湖北文化企业数量仅低于湖南和河南,排名第三,远超过山西、安徽和江西。虽然湖北文化企业发展速度快、整体发展规模大,但单个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数量相对较少(骨干企业指从业人数在50人及以上或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或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及以上的零售企业)。从绝对数量看,湖北文化企业数量与中部省份湖南、河南相差并不远,但从骨干企业数量看,湖北省的骨干企业为765家,远远低于湖南省的1636家、和河南省的1265家。湖北骨干企业占比仅为3.5%,分别比湖南、河南低2.8和1.6个百分点,具体见图1。[2]虽然湖北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个企业规模偏小,骨干企业数量太少,极大地制约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图1 中部六省文化法人单位数量和骨干企业数量(单位:个)
(二)文化资源丰富与地区发展失衡并存
湖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之乡,又是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既有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标志的历史文化,也有以武昌首义文化和黄冈红色文化为标志的革命文化,还有以清江巴土文化为代表的民间特色文化。但是湖北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单极化特征。武汉市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无论从产业效益还是产业布局来看,都远胜于其他周边城市。2014年,武汉拥有文化产业机构数3295个,是其他城市的10倍有余,其文化产业增加值708.62亿元,占GDP比重高达7.04%。相比之下,2014年,襄阳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仅109.61亿元,占GDP比重为3.5%,[3]虽然总体规模位居全省第二,但从绝对值来看远低于武汉;荆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7.9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3.71%,位居全省第三。可见,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从整体上看武汉单极独大,周边城市发展薄弱,难以对武汉形成有效的支撑和互补。并且,武汉市尽管单极独大但大而不强,也不能形成像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京津塘的中心城市北京一样强劲的产业带动效应。
(三)科教人文资源丰富与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薄弱并存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近年湖北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前列,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大学。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实力为湖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但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仍不太成熟,产业链条短小,许多企业仍处于文化产品的初级生产阶段,产品品牌竞争力薄弱。截至2012年,武汉动漫企业达到15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企业总产值达26.8亿元,动画片年制作能力达2.5万分钟,但武汉动漫产业的衍生品开发能力却相当弱。如作为湖北省民营动画企业中唯一一家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的江通动画公司制作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在全国红极一时,其收视率创造了央视新高,而其附加产业产品与无形资产转化率仅为7%。相比而言,国际上动漫及影视作品无形资产转化率却高达70%。并且,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小,没有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条,重复建设较多,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尤其表现在出版产业的报刊产品上。据统计,湖北省现有报刊535种,期刊数量居全国地方省份第3份,居中部六省第1位,而真正叫得响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却较少。就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湖北各地市州,除恩施、十堰、神农架等地以其文化旅游资源而具有全国性影响之外,其他文化产业显然还没有突出亮点。就是武汉本身,也缺少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国内领军的文化产业集团。湖北文化产品品牌竞争力薄弱,缺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互联网文化品牌。
(四)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升温与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单一并存
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文化消费主体和互联网消费模式随之转变,湖北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升温。据统计,2015年湖北省票房收入超21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14.3亿元,同比增长46.48%;观影人次达6 639.24万,同比增长51.22%;放映场次达到231.55万场,同比增长48.13%。[4]同时,文化旅游消费也逐渐升温,2015年湖北省仅上半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2.3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10.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6%和15.28%。[5]但与湖北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形成极大反差的是湖北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仍较单一,极大地制约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样都是高风险产业,在其产业成长的前期主要是成本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自后期的文化项目的衍生收益,这种收益极其不稳定,因此很难合理地评估文化产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同时,文化产业的资产形态和结构同其他产业也不同,文化产业拥有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而较少拥有可以用来向银行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在当前文化产业融资配套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尽管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仍将许多信贷资金阻止在门外。文化产业缺少银行等各类融资渠道的信贷支持,只能从国家财政进行融资,融资渠道单一。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之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自古以来就在“一带一路”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必将给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合作安排。其内容包含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中,道路互通是基础。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并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欧大陆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枢纽,在长江干流通航里程2800多公里中,湖北占据了1060公里,超过37%,[6]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同时,汉十高铁作为武西客专的一部分,将湖北五市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与“一带一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十堰成为丝绸之路的东大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湖北省的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将不断推进湖北文化产业向西扩展,拓宽了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领域,并对促进湖北文化产业与西部省份的协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未来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周边省市,而是可以延伸到西部省份甚至经济带沿路国家。
(二)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分布结构
湖北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平衡。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呈现典型的单极化分布特征,武汉为单极核心,首位度高,周边城市发展却较为薄弱,无法对武汉形成有力的支撑和互动结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更好地促进湖北周边城市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咸宁的茶文化和十堰的道教文化等,从而构建湖北省合理的文化产业区域分布体系。咸宁种茶历史悠久,是中外闻名的万里茶道源头。砖茶从咸宁羊楼洞古镇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陆路至黄河,再分东西两路进入俄罗斯和欧洲,形成了“万里茶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咸宁以茶为媒介积极发展与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百亿茶产业,促进了咸宁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十堰作为丝绸之路的东大门,汉十高铁的开通将十堰与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西安紧密连接起来,促进了十堰道教文化向西传播和十堰相关文化产业向西开拓市场。
通过《韵会》征引《说文》与大徐本《说文》的比较分析,可知两书不同部分有的是因两书不同的编纂体例所致,有的则为我们校勘今本大徐本《说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三)提升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
湖北虽然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品牌竞争力低,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品牌数量较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推动湖北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为湖北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巨大的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咸宁市赤壁市积极发展茶产业相关文化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青(米)砖茶地域性公共品牌,有效提升了咸宁文化产业品牌竞争度。十堰市作为我国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积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大力发展道教文化衍生产品,拓展文化产业链,同时也积极将道教文化与茶文化高度融合,着力打造武当道茶品牌,使其成为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列的中国四大特色名茶。
(四)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虽然经过近年产业融合潮,湖北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呈现了一定的融合趋势,但二者并未实现深度融合。当前湖北省文化产业仍然呈现出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这已成为制约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除了传统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产业发展,新型的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也纷纷出现,如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进入实际运作,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发展基金等融资渠道也将陆续推出。此外,着眼于文化产权交易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和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也将大力发展,可以有效地拓宽湖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一)互联互通的区位优势
湖北自古被誉为“九省通衢”,处于中国内陆交通的“十字路口”,同时,又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同时,武汉还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核心节点城市。汉十高铁又实现了湖北五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紧密联系。近年湖北的交通发展迅速。2014年湖北交通投资突破千亿元,据全国第三、中部第一。新增莫斯科、旧金山等6条国际直达航线,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06公里,沪汉蓉客运专线全线通动车,铁路营运里程达4060公里。航运方面,武汉新港年吞吐量100万箱,使武汉新港成了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单一集装箱港,并与世界知名内河集装箱港口杜伊斯堡港、芝加哥港、莫斯科港、蒙特利尔港一道,跻身于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的“第一方阵”。2014年7月,开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武汉至东盟四国试验航线,通过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等形式,武汉成为川、渝、陕、豫、湘等省市内外贸集装箱的目的地港和中转港,外地中转货物占四成。湖北省近年快速发展的交通越来越突出地展现了湖北优越的区位优势。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
湖北文化从结构类型来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以楚文化和三国文化为标志的历史文化,如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东坡赤壁文化、武当文化、禅宗文化等。目前,全省有荆州、武汉、襄阳、随州和钟祥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当山和明显陵2处世界遗产,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历史遗迹140多处,20个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365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二是以武昌首义文化和黄冈红色文化为标志的革命文化。武昌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以辛亥革命为标志,武汉共产主义革命小组、“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开展和革命遗址的建立,构成了近现代湖北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三是以清江巴土文化为代表的民间特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是湖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宝库中的耀眼明珠,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构成了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四是以神农架原始文化、长江三峡文化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文化。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5A风景区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0个,国家级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构成了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有宝藏。
湖北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截至2014年末,湖北现有普通高等院校99所,独立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33所,在校大学生141.97万人,毕业生39.09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1.67万人,毕业生3.26万人,[7]居全国前列;开设有艺术教育专业院校7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才812人,在校生达4476人。拥有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130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居全国前5位,其中,文化科研机构11所,从业人员187人。同时,湖北人才资源也十分丰富。据2014年《人才蓝皮书》对全国31个省份、32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湖北省在人才数量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位居中部之首。其中,文化艺术人才辈出,拥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导演、演员、作家、出版家、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民间艺人等优秀人才和优秀专家。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实力为湖北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一)加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丝绸之路国际运输主动脉
“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打造“五通”,其中道路互通是基础。湖北要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要更好地利用好现有的优越的交通和地理位置,更要加大力度进行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利用财政资金和外交手段,继续巩固和发展国际班列,使“汉新欧”成为直达中亚、东欧,辐射西欧的“五定”国际货运班列,充分发挥襄阳编组站的作用,不断提升湖北在“中欧”班列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还应加快省内立交桥的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武汉与多国直达航线的开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并不断深化与深化与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及沿线国家重要港口的战略合作关系。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对接
湖北文化产业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但仍不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湖北省文化产业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级阶段,创新和科技融合度低。目前,湖北许多企业仍进行的是初级文化产业的开发和销售阶段,无形资产转让率低,衍生产品开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企业品牌竞争力差,而且企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条。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下,湖北应从自身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科教资源,积极吸纳人才,加大科技和创新在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度,提高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开发能力,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同时,还应结合各地优势,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积极实现与沿线城市的产业对接。
(三)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产业交易平台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在行政指导下发展,制约了其更好的发展。新世纪以来,湖北加快了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湖北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还要继续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束缚,为各种经济实体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展市场的“无形之手”作用。政府应积极做好市场服务,搭建产业交易平台,为湖北文化企业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往来提供海关、物流运输、出入境检验检疫、交易结算、保税、咨询、翻译等一站式集中服务,并积极促进为湖北省文化企业“走出去”。
(四)完善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湖北除了继续巩固传统的融资渠道,还应积极拓宽新的融资渠道。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设立政府性产业基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次,充分发挥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的优势,助力特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积极开展特色文化产业链投融资,积极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第四,积极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建立特色文化资源的平台型投融资;[8]最后,积极推动文化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
(五)发挥科教优势,积极建设“丝路学院”
湖北省拥有雄厚的科教人才实力,这是湖北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天然优势。湖北应积极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尤其是湖北省会城市武汉,高校林立,应积极应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语言需求,积极增设小语种专业和课程,积极培养语言人才,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做准备。武汉地区高校应积极建设“丝路学院”,[9]启动“丝绸之路国际化人才计划”,加快为中资企业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资源、环境、铁路、基础建设、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建设。同时,吸引更多丝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走进来,培养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使者。“丝绸之路国际化人才计划”既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人才,同时又可以提高湖北高校在国际的影响力。
[1]李咏.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点[EB/OL].[2015-11-12].http://www.cnr.cn/life/gdxw/201302/t20130221_512001105.shtml.
[2]陈晓.湖北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分析[EB/OL].[2015-11-12].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bs/qstjbsyxx/101388.htm.
[3]李晖.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N].襄阳日报,2015-08-13(1).
[4]万旭明.去年湖北人花21亿元看电影[N].长江日报,2016-01-05(13).
[5]陈熹,曹巧红,等.2015上半年湖北旅游收入达1910亿[EB/OL].[2015-11-13].http://www.hubei.gov.cn/tzhb/touzi/lxhbtzzn/touzizhinan/201507/t20150716_689601.shtml.
[6]周运华.“一带一路”奏响湖北经济发展最强音[EB/OL].[2015-11-12].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503/t3200486.shtml.
[7]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11-12].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
[8]张劭辉.政策性金融助力湖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J].政策,2015(12):17-24.
[9]周舜尧.发挥科教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N].长江商报,2016-01-26(3).
(责任编辑:魏霄)
Development Path of Hubei’s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lt and Road Strategy
CHENG Jinliang
(Schoolofmathematicsandeconomics,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Wuhan430205,China)
Hubei,as the main road of “nine provinces”,not only has the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linking East and West and connecting the north and south,but also ha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alent advantages.In the new century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i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which will make the Hubei’s cultural industry usher in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expanding development space,optimiz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enhancing brands’ competitiveness and broaden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Hubei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national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depth,expand the space for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innovate the mechanism,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promot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Hubei province;cultural industry;location advantage
2016-01-14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Q20143003);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5Y163)
程金亮(1978—),女,湖北黄冈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G124
A
1008-7699(2016)05-00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