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丽
(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蛮话见晓组声母的演变及其原因
徐丽丽
(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分析蛮话见晓组声母的各种音变现象极其演变原因,讨论见晓组声母之间的关系及其与非组、精组等声母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蛮话因处于吴、闽方言交界地带而带有过渡方言的特征的结论。
蛮话;见晓组;演变;过渡
本文所指的蛮话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的苍南、泰顺及丽水等县市,处于吴语和闽语的过渡地带,其语音面貌复杂且有趣。关于蛮话的性质[1],学界还存在争议。《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之归为闽语闽东区蛮话片[2],后《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又撤销了该说法[3]。本文对蛮话的五个方言点——海城、芦浦、筱村、雅阳和江根进行了详细的语音调查,笔者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蛮话见晓组声母的各种音变现象,解释了其演变的原因。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见晓组声母与非组、精组等声母之间的关系,得出蛮话因处于吴、闽方言交界地带而带有过渡方言[4]特征的结论。
(一)见组
见组声母包括见母、溪母、群母和疑母,中古拟音各家都较一致,拟作k组声母。蛮话中见组声母的今读可分为两种类型:(1)在洪音前读作[k kʰ ɡ],疑母读作[ŋ]或零声母,在细音前读作[ʨ ʨʰ ʥ],疑母读作[ȵ]或零声母,如海城、芦浦、筱村;(2)不论洪音细音,基本都读作[k kʰ],疑母读作[ŋ]或零声母,除了少数字腭化读作[ʨ ʨʰ],疑母读作[ȵ]或零声母。如雅阳、江根(如表1)。
“骑”字在芦浦、筱村已经进一步舌尖化,“拳”在各点的读音较一致,可算是蛮话的一个区别字。
(二)晓母
蛮话中晓母的今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在洪音前读[h],在细音前读[ɕ],少数字唇化读为[f],比如在海城、芦浦;(2)在洪音前读[h],在细音前读[ɕ],少数字唇化读为[f],少数字舌尖化读为[s],如在筱村;(3)不论洪音细音前都读[h],少数字细音前读[ɕ],如在雅阳、江根(如表2)。
上述读为[f]声母的字基本来自古合口,但是海城和芦浦的情况与筱村不同。海城和芦浦的演变没有什么语音规律性,发生变化的字数较少,但是都是比较常用的字,可能是受吴语影响产生的文读音,在吴语中这些字都是读[f]声母。而筱村则有明显的音变规律,除韵母[u]外,发生了“h→f|_合口”的演变,“海”字虽是古开口字,但是读同“火”,可能是随着“火”一同发生了演变。
(三)匣母
在蛮话中匣母的今读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匣母主要读作[h v]声母或零声母。[h]主要来自古开口韵,[v]主要来自古合口韵,零声母两者皆有。如,海城、芦浦;(2)匣母今读开口呼时主要读作[h v f]声母,[h]主要来自古开口韵,[v f]主要来自古合口韵,零声母两者皆有。如,筱村;(3)匣母主要读作[h]声母,还有一部分的匣母字读作零声母。比如,雅阳、江根(见表3)。
匣母的中古拟音多为[ɣ][5-6]。从表3可以看到蛮话匣母的演变有两个方向,一是清化,一是弱化。从表中我们无法得知蛮话的匣母是否经过浊音[ɦ]的阶段,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ɣ]一般都要先弱化为[ɦ],然后再清化或是再弱化。因此,蛮话的匣母应该经历了ɣ→ɦ→h或是ɣ→ɦ→Ø这两种演变过程。这两种演变应该是独立进行的,代表了官话方言和南方方言的两种演变类型。此外,匣母也不可能有h→Ø的演变,因为晓母中有读[h]声母,但不存在读为零声母的情况。
筱村话在上述演变之后,又经历了“h→f|_合口”(除韵母[u]外)的演变。筱村话的这一演变应该是晓匣母在共同的语音条件即古合口韵下同时进行的。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芦浦、海城等地的蛮话中,匣母读[h]声母的字没有像其它古全浊声母一样读作同部位的浊音,也就是喉浊音[ɦ]?我们在讨论苍南蛮话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现象的时候已经指出,我们认为苍南蛮话的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是在吴语影响下的一种声调借贷①参见: 徐丽丽.苍南蛮话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的性质[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方言学报: 第16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在吴语中一般都是浊声母配阳调,清声母配阴调,苍南蛮话的其它古全浊声母的今读基本也是遵循这条规律,但是在匣母中出现了一批例外字,用清声母[h]配阳调(如表4)。
在海城、芦浦这两个点读[h]声母的匣母字都来自一、二等韵,且韵母都是开口呼。不同于其他几个点,海城、芦浦的匣母四等没有读[h]声母的字,因为这两个点的匣母四等字由于韵母的关系已经腭化。
上述例外的产生,我们认为是语音演变时两条语音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条语音规律我们分别称之为规律1和规律2。规律1是匣母的历史音变规律,而规律2是受吴语影响而形成的声调借贷规律。
规律1:“ɦ→h”或“ɦ→Ø”
规律2:“h→hɦ|_阳调”或“Ø→Øɦ|_阳调”
规律1中的[ɦ]是真正的喉浊音,在历史音变中它可以清化为清喉音[h],或是弱化为零声母。规律 2中的[ɦ]实际上是一种从喉部发出的浊流,它依附于声调,不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因而即使是清声母也可以携带这种浊流。这种阳调浊流是吴语的本质特征,海城、芦浦蛮话在吴语的影响下发生声调借贷,在上述规律的作用下产生清音浊流的现象。因此,部分匣母字出现清声母[h]配阳调的现象。
蛮话的匣母还有少数字读作[ɕ]声母。蛮话各点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如表5)。
如表5所示的A和B两类。A类点全都读作零声母,B类点则呈现从h→ɕ变化的经过,最终都读为[ɕ]声母。表5中B类点的字可能经历了ɣ→ɦ→h→ɕ的演变,而A类点的字虽然结果呈现为零声母,但是在吴语的影响下也可能经历过浊化ɕ→ʑ,然后又弱化为零声母ʑ→j→Ø的过程,从声调上仍然能体现吴语阳调浊流的性质。
(一)匣母读如群母
蛮话存在匣母读如群母的现象(如表6)。
这种现象是上古音的一种遗留,在吴闽语中都存在,但是在闽语中匣母读舌根音的字的数量比吴语多。表6中的例字在吴语中多数不读舌根音,但是在闽语中都读为舌根音(见表7)。
蛮话各点匣母读如群母的字的分布也说明蛮话过渡方言的特征,在地域上越接近吴语的方言,该类读音相对较少。
(二)见组的腭化情况
蛮话的见组一等、二等字不腭化,除了少数例外,如:见组一等里,“刚”的白读音在各个点都读作舌面音[ʨ],“开”的白读音在海城、芦浦和筱村都读作[ʨʰ];见组二等里,“腔”在海城、芦浦、筱村都读作[ʨʰ],雅阳的“额”、江根的“岩”读作[ȵ]。
蛮话的见组三等部分腭化,各点腭化的程度不一。从地域而言,从南到北呈现渐少的趋势。其中海城、芦浦、筱村等点腭化的程度较深,江根、雅阳等点较少,且腭化的字多为不常用字。从声母来看,见溪群三母在各点腭化的程度不一,疑母在各点腭化的程度比较一致且腭化较多。
蛮话见组四等腭化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基本腭化,除了少数例外,如海城、芦浦、筱村。各点的“犬”字都不腭化,读[kʰ]。筱村的“溪、牵”二字不腭化,读[kʰ]。(2)基本不腭化,如雅阳、江根。除了疑母少数字读作[ȵ]外,全部保留舌根音的读法(如表8)。
(三)见晓组与精组的关系
见晓组与精组的关系,这里主要分析尖团的分混。蛮话各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不分尖团,如芦浦和筱村;(2)部分分尖团,如海城和雅阳;(3)分尖团,如江根(见表9)。
(四)晓组和非组的关系
蛮话各点都存在晓组合口读音和同摄非组相混的现象(如表10)。
晓组和非组相混的现象在闽语和吴语中都存在,但是在闽语中,它们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如表11)。
观察表10和表11对比蛮话各点和吴语、闽语的情况,我们发现,蛮话晓组和非组相混的现象也分为三种类型:A类接近吴语;B类处于过渡阶段;C类接近闽语。
表1 见组声母今读情况
表2 蛮话晓母的今读情况
表3 蛮话匣母的今读情况
表4 匣母中清声母[h]配阳调的例外
表5 蛮话的匣母还有少数字读作[ɕ]声母
表6 蛮话匣母读舌根音的情况
表7 吴闽语中匣母读舌根音的情况
表8 蛮话见组声母腭化情况
表9 蛮话各点见组和精组的分混情况
表10 蛮话各点晓组合口读音和同摄非组相混的情况
表11 吴闽语中晓组合口读音和同摄非组相混的情况
上文中所引温州方言的材料来自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志》[7],福州方言的材料来自陈泽平的《福州方言志》[8]。
[1]秋谷裕幸.浙南的闽东区方言[M].台北: “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 2005: 257-260.
[2]中国社会科学院, 澳大利亚人文社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 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 1989:B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 汉语方言卷[M].2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B1-15.
[4]丁邦新.汉语方言接触的几个类型[C]//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149-165.
[5]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20.
[6]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M].赵元任, 罗常培, 李方桂,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0: 239-277.
[7]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177-210.
[8]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26-58.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Jian” and “Xiao” Initials in Manhua and Its Evolution Reasons
XU Lili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325035)
This paper probes into Manhua (蛮话), a type of local dialect originates betwee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arts of Fujian province.The evolution of Group “Jian (见)” and “Xiao (晓)” initials in Manhua is analyzed, through which the reasons of the evolu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Jian” and Group “Xiao” initials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with Group “Fei (非)” and Group “Jing (精)” initials are discussed and obtained.It turns out that Manhua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transitional dialect in the border area of Wu Dialect and Min Dialect.
Manhua (dialect in southern Zhejing and Fujian provinces); Group “Jian (见)”, “Xiao (晓)”;Evolution; Transition
H17
A
1674-3555(2016)04-0046-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4.007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5-05-19
徐丽丽(1985- ),女,浙江瑞安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