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波,张静生,乔文军(.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00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003)
临床报道
加用黄芪复方颗粒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鲍波1,张静生2,乔文军2
(1.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
[目的]观察加用黄芪复方颗粒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21例给予口服黄芪复方颗粒合溴吡斯的明,对照组120例给予口服安慰剂合溴吡斯的明。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绝对评分、中医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8周、12周后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基本控制2例,显效47例,有效4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8.51%,对照组基本控制0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96例,总有效率为2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用黄芪复方颗粒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良好疗效。
重症肌无力;脾肾亏虚证;黄芪复方颗粒;补脾益肾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和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临床表现为反复持续运动后,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有复视、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通过休息或应用抗胆碱酯酶药能部分恢复。Ⅰ、Ⅱ型是MG常见的临床类型,病情偏轻易于干预。国家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张静生教授从医50余年,擅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犹擅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并自创黄芪复方化裁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笔者予加服黄芪复方颗粒治疗121例Ⅰ、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9年8月~2014年8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治疗的MG患者,共2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痿证”脾肾亏虚证的诊断、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参照《神经病学》[3]有关“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临床分型内容。
1.3纳入标准①符合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为改良Osserman分型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ⅡB中度全身型;②符合中医“痿证”诊断标准及脾肾亏虚辨证标准;③年龄14~75岁;④受试者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临床分型为Osserman分型Ⅲ、IV、V型患者;②家族性重症肌无力、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及药物(青霉胺、α-干扰素等)所致重症肌无力;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心血管疾病(血压≥180/110 mmHg、心功能>Ⅲ°或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疾病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⑤精神病患者;⑥近3个月内曾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或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患者;⑦过敏体质(对2种以上食物或药物过敏者);⑧近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
2.1治疗组予口服溴吡斯的明(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867;规格:每片60 mg),每次60~120 mg,每日3次,用量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另予口服黄芪复方颗粒(药物组成:黄芪、升麻、防风、白术、柴胡、当归、枸杞子等,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统一制备成颗粒剂,每袋10 g,每次1袋,于早中晚3次口服。疗程为12周。
2.2对照组予口服溴吡斯的明,用法用量同治疗组。另给予安慰剂(组成:苦味精、食用色素、糊精等,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统一制备成颗粒剂,每袋10 g),每次1袋,于早中晚3次口服。疗程为12周。
3.1疗效标准两组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2],参照文献[4]进行临床绝对评分和临床相对评分,于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基本控制:临床相对评分81%~95%;显效:临床相对评分51%~80%;有效:临床相对评分25%~50%;无效:临床相对评分<25%。
3.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绝对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绝对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绝对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临床绝对评分比较,②P<0.01
12011.56±6.86组别n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12112.20±5.9710.79±5.668.13±4.82①②5.66±4.50①②对照组11.31±6.3411.33±6.4310.59±6.64
3.3.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②P<0.01
12020.43±8.31组别n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12120.97±8.1019.07±7.3915.79±6.80①②12.55±6.09①②对照组20.65±8.1719.98±7.8919.15±7.85
3.3.3两组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比较(例)
MG是主要由体液免疫介导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在补体参与下,体内产生的乙酰胆碱AchR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产生免疫应答,使AchR受到破坏,以致不能产生足够的终板电位,突触后膜传递障碍而导致肌无力[5]。目前,治疗MG的首选药物为抗胆碱脂酶类药物[6],适用于胆碱能危象以外的所有重症肌无力患者。但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改变重症肌无力的免疫病理学过程;而且长期服用会促进AchR的破坏,故不宜长期使用。临床上也常运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7],主要通过抑制AchR抗体的形成,但在用药过程中有一过性肌无力加重,特别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重症肌无力时,甚至可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长期应用激素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此外,免疫球蛋白治疗[6]、免疫抑制剂治疗[8]及胸腺切除术等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疗效尚可,但需长期维持用药且费用昂贵,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精神压力,故中医药治疗MG日益受到广大医患的关注。
张静生教授认为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十分复杂,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供养无力,或外邪侵袭,或情志内伤,或劳倦纵欲,或患病后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致使真元损耗,气血亏虚,脾肾功能失调而形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及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养则肌肉无力、眼睑下垂或四肢无力,或呼吸困难而发为本病。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再者肾为先天之本,内蕴真阴真阳,脾为后天之源,赖肾阳之温煦以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伤肾,肾阳虚亏,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肌肉筋脉,则四肢肌肉痿软无力亦可发为本病。因此张静生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提出,脾肾虚损是贯穿重症肌无力病程始终的基本病机。本病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及ⅡB中度全身型或仅限于眼肌受累,或有全身骨骼肌的轻度受累,病情相对较轻,早期积极干预治疗易于痊愈。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脾气亏损、肾气虚乏,治疗当以补脾益肾、升举阳气为法。黄芪复方颗粒由黄芪、防风、白术、柴胡、升麻、当归、枸杞子等药组成,该方以补气要药之黄芪为君,配以滋补脾肾的白术、枸杞子为臣,辅养血、行气、升阳、祛风之当归、升麻、柴胡、防风,药味精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健脾益肾为主,升举阳气为辅,能够针对本病的基本病机而发挥较好的治疗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绝对评分、中医症状总评分明显下降,治疗8周、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上所述,在溴吡斯的明基础上加服黄芪复方颗粒治疗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及ⅡB中度全身型MG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1]许贤豪.神经免疫学[M].武汉:湖北卫生出版社,2000: 139-15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4.
[3]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3-385.
[4]王秀云,许贤豪,孙宏,等.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87.
[5]EvoliAetal.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与治疗[M].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7,24(4):234.
[6]贾建平.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60-365.
[7]Sathasivam S.Steroids and immunosuppressant drugs in myasthenia gravis[J].Nature Clin Pract Neurol,2008,4(6):317-327.
[8]许贤豪.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3):210-211.
(编辑熊瑜)
R255.6
A
2095-4441(2016)01-0013-03
2015-11-04
乔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