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婷
埃·奥·卜劳恩是埃里希·奥赛尔的笔名。他是德国著名的漫画家,1903年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童年生活困苦,从事过钳工工作,但这并没有削减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莱比锡绘画艺术学院学习,并为《新莱比锡报》《柏林画报》创作多幅插画,其幽默风趣的创作风格和简洁通俗的故事情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创作的漫画《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1]同时,他与埃里希·克瑙夫、埃里希·凯斯特纳结成深厚的“三个埃里希”友谊,并创作了大量影射纳粹党的漫画。虽然埃·奥·卜劳恩艺术生命短暂,但成就非凡,作品范围广大,艺术影响力深远。教育工作者们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与幼儿审美艺术欣赏特征具有较多的契合点,能够激发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兴趣,促进幼儿审美理解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更好地了解艺术的真谛。
一、埃·奥·卜劳恩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
(一)童子之心,尊重儿童人格
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的契合点体现在他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出儿童心中所想。如漫画《榜样不是好做的》中,父亲带儿子去看牙医,医生开始拔牙治疗,儿子试图阻止,父亲想安抚儿子,亲自给儿子做榜样,没想到和儿子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这样父子角色互换,父亲体验到了儿子内心的痛苦,理解儿子不愿治疗的原因,率真质朴,打动儿童的心灵,吸引儿童的目光,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理解力。通过父与子互换角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不同于传统的父辈尊严观念,要求孩子对父母教诲绝对服从,埃·奥·卜劳恩作品体现的是父母辈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体察儿童心中所想,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再把儿童当作家长们的附属品。正如蒙台梭利曾认为儿童具有“潜在生命力”和“吸收性心理”,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发展成适应周围环境的独立的格。[2]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从自我为中心向客观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儿童审美欣赏中,儿童往往偏爱符合自己内心需要的作品,他们将欣赏的漫画加以自己的理解,充满丰富独特的想象。儿童的这种内在潜力,以及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与埃·奥·卜劳恩作品的体味童心,培育儿童独立人格相契合。
(二)真心真情,理解童言稚语
埃·奥·卜劳恩的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在于他善于把对生活的热情、人生哲理的真切感悟、执着的信念以及真挚的亲情表现在漫画创作之中。漫画的审美艺术价值体现在用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描绘生活中的事物,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在《父与子》中,埃·奥·卜劳恩把生活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融入到漫画作品中,父亲不仅陪儿子做游戏,还教儿子学习,运用儿童所能理解的故事情节,把父子之间亲密和谐的相处之道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其中蕴含的教育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儿童漫画欣赏的审美艺术价值在于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其中最关键的的是以美怡情,即儿童的审美情感、审美经验的培养。[3]漫画欣赏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儿童借此来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由于儿童对美欣赏的需要是自发的,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赋予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上去,因此,能够理解童言稚语,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的埃·奥·卜劳恩漫画与儿童审美欣赏特征产生了相通之处。
(三)幽默简洁,激发儿童兴趣
漫画的幽默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精炼,二是有笑点。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作品如《孩子吵架大人闹》《引人入胜的书》《寻找出逃的儿子》等一般由六幅图组成,画风简洁,描绘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幼儿漫画欣赏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审美欣赏兴趣,让儿童既有审美的眼睛,又有审美的耳朵,更有审美的大脑,能够运用艺术家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的各种事物。在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糟透了的家庭作业》中,父亲帮儿子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后,老师竟把父亲按在椅子上,狠狠地打他的屁股。这种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引起儿童审美欣赏上的共鸣,以犯错误的孩子被家长惩罚的方式对待父亲,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设计回归幼儿天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事物,用儿童的心灵体验事物,主客体相容,简约传神,与儿童审美特征相契合,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审美欣赏兴趣,为儿童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儿童漫画欣赏教学的作品选择
儿童漫画欣赏是儿童根据漫画作品表达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审美情感、理解并与作者产生同构的审美体验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3~6岁儿童处在主客体相混淆时期,他们往往会和树木、花草说话。漫画作品以其夸张、幽默诙谐的表现风格,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情感上共鸣,成为深受儿童喜欢的审美欣赏作品。
张念芸认为,儿童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对漫画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的,表现为被漫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的某些特点吸引,受其感染并理解其含义。[4]因此,在漫画欣赏教学中,如何选择漫画作品至关重要。
首先,作品要具有可接受性和游戏性。朱家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认为,儿童总是选择那些对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欣赏对象。[5]由此可见,漫画作品的选择应符合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引发幼儿内心审美情感体验,富有想象力。此外,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审美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6]儿童天生具有游戏的本能,漫画作品的游戏性表现在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如埃·奥·卜劳恩的漫画《汽车出了故障》《正中靶心》《锻炼成名手》等。
其次,作品要具有时代性,和儿童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中3~6岁幼儿进行实践研究发现,传统的儿童漫画,如丰子恺先生的《脚踏车》、华君武先生的《牛对上了马嘴》、张乐平先生的《两个世界》虽然具有中国传统漫画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其时代背景和表现风格的局限,漫画表现的内容过于抽象化;或由于政治条件的限制,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与儿童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易被儿童理解与接受。埃·奥·卜劳恩漫画中所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三大主题,紧密联系儿童生活,深入浅出,便于儿童欣赏与学习。
三、儿童漫画欣赏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应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和主题含义,感受作品的美感特点。[7]可见,美术欣赏在幼儿审美与艺术能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美术作品表现形式,为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固然,面对新奇有趣的漫画作品,儿童会产生直接的感受,但要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有所理解,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予以指导。
(一)游戏式体验,提升幼儿审美素养
运用游戏式体验的方法,可以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漫画审美要素,加深儿童对漫画的审美理解。以《哄儿入睡》为例,教师可以扮演父亲,请儿童扮演儿子,利用肢体语言动作,调动儿童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漫画中的情节,让儿童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漫画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儿童分组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漫画描述的内容,并让儿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填入其中,展开丰富的联想,自编漫画结局。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命名主题,创作漫画。漫画创作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幼儿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从审美感知的产生,到审美情感的孕育,审美意象的形成,此过程中需要幼儿运用并发挥他全部的审美理解力,倾注全部的热情,使幼儿的审美素养全方面得到提升。[8]因此,游戏式体验漫画欣赏教学,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性,提高幼儿对漫画欣赏的热情,而且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直观性审美素养。
(二)对话式分析,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对话式教学法是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启发幼儿,与幼儿分析讨论欣赏漫画的教学方法。张念芸认为,此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层级,最初为讲解,主要适用于小班,教师通过讲解漫画作品的内容,与幼儿一起分析漫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第二级为问答对话,适用于中大班,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欣赏。问题应围绕作品内容、风格、构图、审美情感、作者生平背景等审美欣赏要点进行提问。如《最佳方案》中,引导幼儿谈论:“漫画中三个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幅画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你看到过暴风雨之前的景色吗,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在场你会做什么?”等等。第三级是独立欣赏,但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开放、自由、民主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激发幼儿新的思路,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加强幼儿审美欣赏力。
(三)综合多渠道教学,感悟“夸张艺术”
教师可以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教学手法,引导幼儿漫画欣赏。如选择一些与漫画作品相关的富有感染力的歌曲、诗歌、故事与幼儿一起感悟漫画艺术的独特魅力。[9]以《寻找出逃的儿子》为例,父亲在找儿子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情绪,最初的愤怒、焦急的等待,找到儿子后的欣喜,通过不同的音乐表达情感,增强幼儿对漫画的审美情感。在《甘为孺子牛》中,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故事,并结合漫画表现的内容,使审美欣赏效果得以升华。儿童在欣赏漫画时,由歌曲、诗歌联想到有关作品,与此同时,由漫画作品联想到有关故事、曲子。教师在漫画欣赏与幼儿文学审美素养之间建起了相互贯通的桥梁,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夸张艺术”。
参考文献:
[1]赵建晖,张蔚.埃·奥·卜劳恩与漫画《父与子》[J].安徽文学,2011(11).
[2]霍力岩,胡文娟,刘霞.论蒙台梭利教师在儿童主动学习中的角色[J].幼儿教育,2008(4).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4]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朱博文,支架式教学在中班幼儿绘画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9]李晓华,刘明月.幼儿绘本欣赏审美偏爱研究及其对艺术教育的启示[M].教育导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