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环(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210038)
2016获奖案例选登-21 田径—快速跑“改进步长”教学案例
丁志环
(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心小学,210038)
途中跑技术是快速跑的重要组成环节,在稳定步频的条件下提高步幅是提高快速跑成绩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多利用后蹬跑、下坡跑等方法解决步长问题,由于后蹬跑自身就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以及坡道条件、授课时间的限制等原因,改进步长的效果一直不好。
笔者认为:以充分的蹬地取得向前的动力,配合有力、有节奏的摆臂以及积极的送髋、顶膝动作做出有效的途中跑动作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上下肢动作的协调流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课设计了以“海绵格”为教具,以“海绵格”、不同间距等条件限制的“限制性教学法”为主要策略,实施了本课的教学。
教学路径:专项练习提高送髋、摆臂动作的质量;在不同间距的“海绵格”跑道上练习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动作,提高动作规格;在反复练习之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与特点选择适宜间距的“海绵格”作为自己匹配的“步长”,最后通过没有“海绵格”的跑道比赛检验学习效果。
如同钱文忠教授所云:学习不是快乐的。训练也从来与枯燥相伴,与挑战同行,因此在本课,教师选用的心理调节主线是:好奇—尝试——挑战—克
服—超越—延展,以这个脉络推动学生从无目的的好奇、尝试,到积极的挑战自我、体验成功,再到品质提升辐射生活。
(一)专项性练习
1.原地摆臂:指导学生两脚前后站立快速摆臂,主要体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有部分学生摆臂时左右摇晃;弓步摆臂,主要体验大而有力、有一定节奏的摆臂。学生做得较好。2.蹬抬练习:把海绵格放在脚前约1m处,做上一步蹬抬的动作,要求抬起的腿积极送髋,向前上方顶膝,落下时跨过海绵格。学生刚开始蹬地快而有力的动作做不出来,而且支撑腿蹬不直。启发学生其实蹬地以后随着惯性另一条腿自然就会抬起,只要再向前上抬高就行。经过反复练习,有所好转。3.行进间连续蹬抬练习:将前2个练习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向前连贯地做出动作。学生把动作连起来后,发现有点像跑了,找到感觉,再加上积极地蹬抬,效果较好。
通过体验,教师总结动作要领:手臂前后摆动大且有力、后腿充分蹬地、膝盖向前上方高抬。
(二)短距离快速跑(大约20m,分为9组,每组跑4个海绵格,海绵格间隔统一为1.5m,从起点到第一个海绵格的距离约8m)
1.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们看到一排排摆放整齐的海绵格既兴奋,但似乎又有些害怕,三三两两地小声议 论着:“这要怎么跑过去啊?”“会不会踩到上面呢?”教师发现大家对跑的方法疑问很多,“大家不要怕,下面我们先尝试一次好吗?”一组尝试完,发现不少学生出现踩到海绵格和跨大步的现象,让学生们分析原因,学生踊跃举手交流改进办法,“前后摆臂要大”,“膝盖要向前上方高抬”,“不能用脚后跟着地”,“大家说得非常好,还记得前面老师带你们做的几个练习吗?其实就是刚才大家讨论的方法,如果只一味地想跨过海绵格把步幅拉大,反而会使动作变形。大家来看老师示范一次。”“哇!老师跑得太漂亮了。”掌声响起……“看到了吧,加强摆臂、充分送髋就能自如地跑出漂亮的动作,想不想再试试?”“想!”……2.学生再次练习:“你们想不想也能跑得像老师这样?”“想!”学生异口同声。找到原因后,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老师要求大家:跑完走回时边走边做摆臂动作,帮助大家巩固动作。”看着学生越来越自如的动作,我开心极了……“老师,这个太简单了,距离再远一点也没问题的。”有些男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别急,想挑战难度?那么老师看一下你们的动作。如果真得很好就给你们尝试再大一点的距离。”“好!”撸起袖子,孩子们情绪高昂地走上起跑线……蹬地充分、送髋明显、步幅增大,学生们的动作越来越好了,尽管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跨大步、脚跟着地的现象,但比例已经很少了!3.40m快速跑(两组并一组,变为5组,每组8个海绵格,1.6m、1.5m各2组,1.4m1组)已经进行了6组练习,看着学生有点疲态,我一边安排学生抖手抖腿地放松,一边引导学生:“前面的练习都是老师限定的距离,但每个人都会有最合适自己的步长,老师把权利交给你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距离,挑战自我。敢不敢?”学生的练习欲望又强烈起来了,迅速按照要求把海绵格调整合并,并兴奋地议论该如何选择。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6m的间距,个别学生有些犹豫,想选最远的间距,但又有些害怕。教师及时鼓励:“没事的,选错了下一组可以再调整。”通过尝试,有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步幅确实还达不到1.6m的间距,及时进行了自我调整,也有个别学生比较茫然,教师通过观察帮助调整间距,学生们对自己更加有了自信。
这时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疲倦感,教师及时鼓励:“在练习的时候同伴和好朋友之间互相加加油,打打气,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下面的练习中,大家相互鼓励着,呐喊着,“×××,手臂摆大一点,加油!”“××,加油!超过他!”学生们把一时的疲倦抛到了九霄云外。“同学们太棒了,老师为你们这种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到骄傲,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学生们得到教师的表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下面老师请几位跑不同间距的学生进行展示,大家看他们通过学习跑得怎样?”学生展示后,全班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鼓掌。“老师,我也想展示一下。”许多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别急,后面还有机会,我们先请展示的学生交流一下经验。”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最后总结出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间距,加上动作要领,才能把拉大步幅的动作做得更好。
4.比赛检验学习效果:“老师要检验大家这节课到底学得怎样咯!下面的练习,大家从两条海绵格之间形成的跑道上跑,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地提高了步长,跑出更快的速度。”话音刚落,第一排的学生就做好了起跑的准备,各小组间不知不觉开始了比赛,各自为自己的好友呐喊着。“同学们的积极性这么高,为了让大家再激烈一些,我们按照刚才的名次重新分组。”学生相互调整后迅速站好,准备比赛。虽然一头的汗水,一脸的疲惫,但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自信的幸福。
(一)限制性教学法
限制性教学法是指利用条件作为限制,引导教学直接走向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动作的规格、标准、要领等以条件的方式设置,引导学习直奔主题,避免了许多错误动作的产生,是较为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本课是利用不同间距的“海绵格”对学生在快速跑中的步幅进行相应的限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有节奏的摆臂、有力的后蹬、积极的送髋,达到提高步幅的目的。而事先通过测量学生的原有步幅,笔者设计的学生基本练习步幅为1.5m和1.6m;为了能依次跨越8个海绵格,大多数学生都能加大蹬地的力量。而每道8个海绵格,保证了学生单次练习的数量。起点到第一个海绵格的距离约为8m,确保学生能加速到最高速度。从本课的实际效果看所有学生的步长均有明显提高,只有部分学生由于速度耐力不足或未达到高速,在连续跑过海绵格时出现跨大步现象,而通过减少海绵格数量,该情况明显改善。
(二)从有限制到自调整再到无限制的推进设计
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练习按照教师设定的间距进行,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合理动作提高步长,当动作掌握进入分化阶段后,教师适时提示、引导,允许学生按照自身情况选择或设定适合自己的步长距离进行练习,巩固与学生适配的步长动作,再去掉限制条件,让学生在常态下提高动作。这一设计既吻合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也保证了学生能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科学合理的动作。
(三)自制器材
“海绵格”由废旧的海绵裁划而成,柔软,伸缩性强,即使被学生踩踏也不会造成伤害,提高了教学安全性,海绵格的尺寸为70×10×10cm,相比在地面划的线段,它的目标更明显,能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抬高膝盖,加大送髋动作。
(四)心理调节轨迹的预设
动作练习的量变积累过程,一定是枯燥的,在实际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心理负荷调节步骤,并与动作练习的预期负荷匹配能有效融合和调剂身心两个负荷的曲线变化,使之匹配、增效,达到有力掌控课堂,提升学生练习兴趣与效果的目的。这一点也是以往教师在设计时容易忽略,并对实际教学有较大影响的环节。
(五)应重视加速跑的动作学习
本课的学习应建立在较好地学习了加速跑技术的基础上,否则,在速度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为了能连续跨越“海绵格”容易出现跨大步及脚后跟着地的现象,另外,在自主选择适宜的“海绵格”间距时,也应允许学生调整起跑到第一格的加速距离,以使学生在进入“海绵格”时能达到最快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