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2016-10-11 07:19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格核心学科

于素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于素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目前已引起世界很多国家的广泛关注,我国学界近年来也已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展开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课标修订,已要求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课标的修订设计和完善工作。然而,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该如何定位?其框架体系如何建构?课堂表现如何?如何培育?等一系列问题,既是理论上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已开启,其概念及内涵逐渐呈现清晰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从素质到素养的关注

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1]素质是人性之本,能力之源。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2]素质教育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2001年开始,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一系列变革,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并不乐观。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3]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素养关注度的逐渐转移,其主要根源在于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其素养的培育更具历史与现实意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邀请学者自1997年-2005年进行了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研究结论显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能力的,如果态度是正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相乘倍数的效果;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和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素养如同一座冰山,素养的外显特质往往比较容易描述,而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动机则不容易直接观察,难以培养并进行测评,但理论上讲,可以根据相关理论所建构的严谨工具加以探究推断。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OECD研究提出:是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国内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研究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其中,社会参与,即社会性,包括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自主发展,即自主性,包括培养和发展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素养;文化素养,即工具性,包括掌握应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台湾的研究认为,“国民核心素养”包含阅读理解、团队合作、反省能力。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4]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离开了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经研究初步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同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无区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框架,即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和二级指标的6个维度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基本建构

建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各级指标的层级关系如何?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主要依据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主要依据以下4个方面:

1.世界许多国家研究核心素养都共同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共同指向。

2.体育学科承担着培养具有“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人”的重任,这就要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包含这种能力的指标要素。

3.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提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因此,核心素养体系中除了有知识、能力指标,还要有反应态度的指标。

4.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5]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具有运动兴趣、健康行为、健身习惯、运动技能等是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未来发展中,只有运动能力还不够,还要养成运动的习惯,假如未能引导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尤其是专项运动能力(如打篮球、游泳等),都难以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体育的品格还不够,还要注重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只有喜欢体育,甚至爱上了体育运动,方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格的形成并持久发展与保持;学生所表现出的只有健康行为还不够,还要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作为科学健身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更多的健康促进行为,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健康水平。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维指标体系的解析

通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依据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多种方法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初步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各维度一二级指标和具体表现(见表1)。

表1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从表1显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二级指标是将三个一级指标拆分,进而细化为六个指标。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中,体育情感主要是围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体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运动方面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运动兴趣,无论是学习运动技术还是体能锻炼都能够得以实现。体育品格主要倾向于体育精神,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等。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中,运动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养,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以及用于终身锻炼或参与竞赛的篮球、游泳等运动技能。运动习惯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够坚持完成的一定量的自己喜爱的运动,且长期坚持成为习惯。假如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运动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进健康,只有养成了锻炼习惯且长期坚持了,对健康的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健康知识与行为中,健康知识主要围绕有利于健身的相关知识,如运动后即刻不能一次大量饮水等。又如,篮球传接球练习时要注意接球时的手型,要避免手指朝前接球导致挫伤等。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生活或运动中的具体行为(也可称为健康促进行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为表现,如晚上睡前做剧烈运动,这是不利于保障优质睡眠的行为,属于不健康行为(或健康危险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与可观测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公式一样。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有机统和在一起方为素养,任何一个指标都不直接等于素养,而是素养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例如,素养中的知识,不直接等于素养,仅仅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或具备的知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学生接受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是具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只能显现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养表现。例如,只注重运动能力与习惯养成教育,仅仅只能说明,学生具有运动的能力与习惯,而不能称某学生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同样道理,学生仅具有健康知识与行为也不等于是具备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所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

另外,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还具有可观测性。学生完成体育学科的学习以后,其核心素养应是由几个维度组合成的一个整体,但每个维度的指标要素都是可以观测到的。例如,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对体育的兴趣、热爱等情感,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持久性等也能够观察到;学生是否具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品格,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也能一览无余。有些学生在运动中怕吃苦,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也都是可以区分的。又如,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运动能力,也是可以观测的。例如,在攀爬、翻越运动中,有些学生完成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学生不仅不协调,而且,总是被前面的学生远远甩在了后面,这是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具体表现。再有,在一些体育比赛中,如篮球比赛,有些学生技术动作很娴熟,战术意识也较强,可有些学生却远远不及。说明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区分的。是否具备了运动的习惯,更能观测,有些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甚至放学以后都会到学校的篮球场和几个学生一起打篮球约1个小时。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且,已经显现出具有了运动的习惯。此外,就“健康知识与行为”这一维度而言,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识,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健康行为也同样具有可观测性,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了解学生的行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也就是说,是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还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当各个维度都通过观测以后,可以综合评判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状况,是良好、一般,还是亟待提高。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原有的表现,二是教师培育的表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的培育并非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在一节课上学生有可能是有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其教育和引导也不能过分求全,而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培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重视从核心素养视角准确把握其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以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和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然而,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环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素养?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组织教学工作?哪些方面被忽略或留有遗憾?下面以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小学组第七届研讨活动中的三节研究课为例进行课堂观察与分析。

(一)体育情感与品格:有所凸显但留有遗憾

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自主表现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体育情感与品格方面的自主表现,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观察点,这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体育情感与品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课的观察发现,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体育品格方面既有良好的表现,也有不良表现。其中,体育品格良好表现有拾金不昧、赞美他人、责任意识等。例如,一个学生在奔跑到终点的时候,由于惯性冲到观课区,将一位看课教师身前的一个饮料箱撞倒,该学生主动俯下身子,将箱子扶正后才离开。这样看似很小的举动,却恰恰说该生明具有明显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一旦教师发现此举动,也应该顺势表扬,以激励和引导其他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除此之外,也有在活动中表现出不良品格的,诸如嘲笑同伴、违反规则等。例如,在围绕垫子做U型跑触球比赛中,一个学生不按规定的路线跑,而是从垫子上跨来跨去,采取犯规减少跑动距离的方式赢得比赛的胜利,这样的行为固然是要受到批评的不良表现。

2.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体现

(1)兴趣激发有方法

如安排各种游戏和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体操技巧课上,采用多种滚翻活动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以至于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十分投入,这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课乃至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2)合作学习有安排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在学生活动中安排各种组合练习形式,如手拉手合作滚筒练习、多人支撑钻越练习等,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合作练习中,有助于逐渐形成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3)习惯养成已重视

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本次活动的体育课堂上也有具体体现,例如,在体操技巧课上,任课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姿态教育,无论是在站立还是蹲下时的姿势,都要求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如单膝跪地、手扶膝盖听讲或观察示范动作等。

然而,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留有遗憾,例如,习惯养成教育中,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分组轮换时让每一组的学生把本组活动后的器械摆放好,以便于下一组学生使用,可是到了课的结束部分,却未能安排学生收还器材。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对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把握还有待提高。从健康知识与行为教育的角度,听到更多的是教师说运动中注意安全,而缺乏对安全防范知识和防范行为的具体引导;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缺乏与生活实际关联,也就是说,学生一定程度上还很有可能不知道各种练习是要提高什么能力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运动能力与习惯:有所强化但不够明确

1.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自主表现

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运动能力有何表现,是否形成了某种运动习惯等,了解这些情况,对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施教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那么,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从对几节小学体育课观摩中发现,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差异明显,如体操滚翻运动在滚筒内练习的时候,有些学生不仅滚动速度快,而且方向正;相反,有些学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奔跑能力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反应敏捷且跑动速度快,而有些学生跑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排球课上安排的围绕垫子U型跑触球比赛中,有的在跑动中出现鞋子跑掉的现象,有的在触球折回的时候启动缓慢,还有的持续奔跑一段时间时气喘吁吁、无力坚持等。就学生的运动习惯而言,很难从一节课上有所体现,但是,那些经常锻炼的学生总是能够看出他们的参与度、积极性、良好体能或技能等方面的优越性,可以间接反映出是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

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体现

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中各种措施手段安排得合理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的速度和发展水平。那么,体育课上会有哪些具体体现?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不难发现,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考虑到运动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例如,在体操滚翻课上,采用滚筒、垫子等器械,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单人或多人连续滚动练习,以及各种小组滚动比赛,以提高学生的滚翻能力,且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较高。田径课上,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奔跑练习方式,大都以比跑速和反应的方式锻炼奔跑能力等。这些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方式,是教师有意设计并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的过程。形式多样,反复多次练习,其能力就能逐渐提高。同时,长期练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当然,习惯的养成仅通过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是有一定难度的,还要在课外加强锻炼,甚至需要通过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发挥其协同促进作用。当然,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有助于习惯的养成;养成了运动习惯以后,又能够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然而,仅有运动能力且未注重运动习惯的培养,再强的运动能力也难以发挥对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运动能力与习惯是其最关键的维度或指标要素。

(三)健康知识与行为:有所引导但缺乏重视

1.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自主表现

学生掌握了什么样的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等都与健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行为表现的不同层次,但总体上会呈现正相关。

就体育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学生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行为来讲,健康行为较为容易观察到结果,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仅通过观察难以判断,需要借助于提问等形式。本次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健康意识不是很强,尤其是不知道如何自我保护预防损伤。例如,排球课上,一位学生双膝跪在两个排球上,举手向教师示意本次比赛胜利。这一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从球上滑脱,不仅有可能膝盖着地受伤,还有可能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损伤。这一行为就属于健康危险行为或不健康行为,教师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就要做出明确的判断和及时指导,以免伤害事故发生。又如,体育课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有学生之间打斗现象,不仅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且,很有可能造成伤害,尤其是对于器械类内容的教学,打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就更应该及时制止。

2.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体现

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知识获得与健康行为的表现,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要向他们传授健康知识,还要注意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当前,体育课上比较容易忽略健康教育,尤其是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健康行为的引导方面略显不足。例如,在安全隐患明显存在的环节,尽管有很多教师也比较注重提示学生注意安全,但是,多为不具体的语言提示情况。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容易说“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提示语。学生既不知道哪里需要注意安全,也不懂得该如何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通过这类语言提示的教育,很难让学生体现出维护健康的行为或健康促进行为。

有时,体育课上安排的活动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也可能会出现健康危险行为。如,组织学生钻洞练习时,学生如果双膝跪地爬行钻洞,膝盖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摩擦;如果双膝与地面不接触,以较高姿势钻洞,搭建洞的学生有可能被顶翻,也同样具有危险性,这样的活动形式就可以尽可能地减少。

又如,两人一组爬行击球,学生向上方击球的时候,很容易击打在同伴的面部,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学生被击倒的现象。另外,在场地布置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练习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如果考虑不充分,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会因隐患大小而不等。如,排球课上的击球练习,事先摆放好的垫子对学生的练习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练习中有可能被绊倒。此外,学生围绕软棒前后跳动练习,向前跳动的时候能够看到离棒的距离,不至于踩到棒上,可是,学生向后跳的时候,就有踩棒甚至摔倒的可能性。这种因场地布置和练习方式安排不当存在的安全隐患,很有可能无形中对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在不能判断其合理与否的情况下,也就难以起到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引导,或许学生在以后课外的自主活动中也难以规避这类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体育课上加强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不容忽视。

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1.依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各种体育游戏都能发挥此作用。挑战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和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往往无需任何引导就能坚持不懈,而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会中途退场,甚至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直接提出见习等要求。对于这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如采用交替追逐跑、篮球运球与耐久跑项目整合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这样的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

2.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如对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竞赛往往是中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但这一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握方法使用度,既要做到巧妙,还要收放自如。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小学阶段应该以游戏为主,即在玩中学,结果有部分教师就走进了“游戏化”的误区之中,为游戏而游戏,只考虑到了让学生快乐参与,而忽视了体育其他方面的功能价值。尽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想玩的愿望,但不一定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巧抓品格教育时机及时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课堂观察环节,以前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出现单纯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对课堂观察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一个个良好的品格教育时机,十分遗憾。例如,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二)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策略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主要集中在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呢?

1.要明确目标并精准选择教学方式。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要在充分了解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方法。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好能够在“玩中练”,采取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如,走跑能力的练习,可以采取趣味性较强的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动物走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走跑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玩中学”的方式完成教学并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之目的。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关注点要发生变化,依然需要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可以考虑采取“学中玩”和“赛中练”的方式,即以学为主导,学习中适当安排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作为操作性知识学科,需要在转变单纯苦练的基础上,以组织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比赛方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达到练习与提高的目的,掌握运动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注重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2.运动技能学习要把握“三会”,即达到“会说”、“会做”、“会用”的程度。实际上,就体育学科而言,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五个方面的培养。其中,“会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做人”主要指向的是品德教育。而“会说”、“会做”、“会用”是对运动技能学习提出的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某项运动的时候,只有达到了这“三会”,才能称其为掌握了某项运动的技能,也就具备了该项运动的各种能力,如比赛能力、用于健身锻炼的能力等。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方式,甚至单元长度的控制也要因此而发生变化。例如,过去不注重学生“会说”的,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能够表达出该项运动的动作方法;不注重“会用”的,要有意设计学用结合的教学环节或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在模拟实际环境中逐渐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学生是否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何时能够达到,这不仅与体育教师、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与施教方式有关,还与家庭有关。如果父母是喜爱运动者,能够经常带孩子运动,或尽管自己不喜爱运动,但能够支持并督促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从学校的角度,强化体育课堂,除了注重过去提出的“精讲多练”,还要让学生“少等多动”,或“少站多练”,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和适宜强度,组织好各种课外体育锻炼,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从家庭的角度,密切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安排,尤其是重视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等,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三)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提升策略

健康知识与行为的提升应主要集中在让学生懂得科学健身的方法,以及有利于维护健康的行为上。过去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不仅是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受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或强化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健康行为已迫在眉睫。

1.健康意识的建立至关重要。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且反复地以多种形式主动有目的地引导。例如,学生在跑步或做其他运动之前,教师要有意提示学生,每次跑步前要注意检查鞋带是否有松开的现象,以免运动过程中出现踩踏摔倒等。

2.渗透健康知识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体育课堂渗透健康知识需要引起重视,注重时机的把握,还要考虑内容的确定,更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即渗透什么、何时渗透、如何渗透等都需要在设计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实时把握手指挫伤及预防知识的渗透,学生懂得如何预防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挫伤手指的情况发生。当然,假如学校能够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如每两周开设一节,更有利于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系统而全面地掌握。

3.引导健康行为是直接、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能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行为,例如,有学生在软垒课上,手持棒子追逐打闹,教师一旦发现这样的危险行为就要立刻制止,否则,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任课教师要注意课堂观察,发现因学生造成的安全隐患,要能够做出及时引导和具体防范。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或校外参与体育活动时规避危险行为。例如,告知学生在任何时候参与体育锻炼之前都要先做一下准备活动等,如果在校内课外活动时间,发现学生未能如此,教师要能够及时提醒。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8.

[3]http://baike.baidu.com/view/320600.htm.

[4]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29/n438854936.htm.

[5]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Z],2016,6.

于素梅,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等。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9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课题18项,出版《体育学法论》、《看课的门道》等专业学术论著20余部。曾提出体育优质课“六性”评课标准;“四学”、“五会”体育课堂学习质量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困教、能教、会教、精教”四等级划分标准等学术观点。

猜你喜欢
品格核心学科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超学科”来啦